老子曾言: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人活到通透,實則就是愈發平胡,愈發不躁。
急躁又有何益?
要明白,在這塵世之中,諸事的演進,皆有定數,皆循法則。
與其焦躁,不如學會心寧,讓自身緩下來。
這般,面對人世間的名利,以及欲望的魅惑,不喪失本真,安然前行。
最終,堅守內心的純粹,不驕不躁,泰然自若,懷揣一顆平常之心,度完余生。
1.心寧,則心穩
一個人倘若能夠維持內心的安寧,順應諸事萬物的發展法則,莫要邯鄲學步。
如此,臨危不懼,臨變不驚,活出屬於自身的灑脫和豁達,漸漸地便能無所畏懼。
當一個人的心寧下來時,就會把諸事萬物,看得更明晰,看得更透徹。
而後,知曉了其中的原理,也明晰了其中的走向,自然心就穩定下來了。
心穩定下來了,事情就會得以良好的進展。
因為心定之後,一個人不管從事何事,都能夠更專註,更用心,更盡責。
這般,目睹事情進展順遂之後,自身的心境也會變得更為坦然,自在,舒暢。
可以講,能夠做到心寧的人,從不急躁,亦不會圖捷徑。
正如哲人尼采所說:
「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變得更強大。」
妄圖凡事一蹴而就的人,最終都會漸行漸遠,愈發浮躁,愈發狼狽。
所以說,保持內心的寧靜,你會感知到自我的本真,發掘自身,認識自身。
而後在精神上更為自在愜意,充盈圓滿。
【論語·述而】中講: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當一個人的心態平胡了,精神富足了,那麽不管做何事,心都是穩的,順的,善的。
也正是因此,自身變得更為淡定,更為柔和,更為平胡。
如此的話,精神上是抖擻的,是飽滿的,是充滿力量的。
最後,每一天都過得心安理得,從容自在,沒有煩憂。
2.心穩,則心暢
心能夠穩定下來的人,其實不管做何事,都是暢順的。
這恰似當一個人的心境極佳的時候,不管做什麽,內心都是滿足的,順遂的。
對於這些人而言,當一個人心穩的時候,思考事情和問題會更周全,更妥當。
同樣,也更具思路和邏輯去處置相關的問題。
最後,自然能夠獲取自己期望的答案和其他的成果。
不得不提,一個人但凡能夠做到出類拔萃,背後定然是擁有心穩的力量。
這種心穩的力量,讓他們無論作出怎樣的抉擇,都足夠的淡定,也足夠的堅毅。
所以,總能安靜去思索,堅定去磨煉,勇敢去堅守。
【孟子·告子下】中曰: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如此,專註而用心,持續而堅定,深度思考,精心磨煉。
最後,讓自身堅不可摧,行至何處,不管做什麽,都能達成自身的目標,實作自身的願望。
王陽明曾感慨: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所以,只要我們足夠篤定,足夠用心,那麽事情的結局必定是令自己如意,讓自己如願的。
最後,也一定能夠在不驕不躁,從容淡定的心境中,過好這一生。
3.凡事莫躁,皆有定數
陶行知曾講過: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做人做事,只要足夠用心,足夠務實,不眼高手低,那麽生活必定是自己期望的模樣。
當然,自己也能夠不如此做,不去這般做,然而到頭來自己會遭遇何種結局,得到何種阻礙,就難以預料了。
只有那些真正不焦躁,始終堅信諸事萬物都有它的規律,也有定數的時候。
那麽,自己就能夠沈得住氣,不去急躁,緩緩來,慢慢做。
就如蘇軾曾言的那樣: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而後,最終靠自己,一點一點走向成熟,實作成功,真正獲取屬於自己的未來,過上自己向往的人生。
這樣以後,反而能夠讓自己活得更堅毅,更為淡定,也會對未來滿懷憧憬,也能夠如願達成自己的目標,抵達自己的人生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