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哈佛大學推薦的20個快樂習慣

2024-10-17情感

美國心理學之父、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過一句流傳甚廣的話: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

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

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可見,好習慣不但可以決定我們的性格,甚至能改變命運。

1.

要學會感恩

Be grateful.

感恩是靈魂裏的健康,是精神生活的陽光。

感恩不單純是對已經得到的報答,更是對即將來臨的美好事物的歡迎。

每天花幾分鐘時間靜思,默默感恩生活中的點滴美好,提醒自己珍惜擁有的一切。

2.

理智交友

Choose your friends wisely.

好的朋友應當是你的夥伴,你們可以在知識、技能、情感等多個層面上共同進步,相互扶持,相互尊重。

朋友應該能夠給你帶來積極的影響,鼓勵你追求目標,克服困難,而不是消耗你的能量或引導你走向消極。

選擇那些與你有著相似價值觀和人生理念的朋友,這樣的友情更有可能持久穩定,也能相互激勵共同成長。

理智地選擇那些誠實可靠、值得信賴的朋友。在你需要建議和幫助時,他們會給予真實而不帶偏見的看法。

明智地選擇朋友意味著要尋找那些可以與你共享歡樂、共度困苦、互相啟迪、共同成長的人,而不是簡單地圍繞在你身邊的熟人。

3.

培養同情心

Cultivate compassion.

同情心就是在他人的身上找尋自己的回聲。

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過:「對於一切有生命之物的同情,是對品行端正的最牢固和最可靠的保證。誰滿懷這種同情,誰就肯定不會傷害人、損害人、使人痛苦。如果一個人能夠用同情之心對待他人,幫助他人,那麽他的行動將會帶有公正和博愛的印證。」

4.

不斷學習

Keep learning.

學習是一種充實內心的過程,不斷提升自我,使我們在精神上感到富足和滿足。

持續學習可以刺激大腦神經元的連線,保持思維活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創新思維和創造力。

5.

解決問題能力

Become a problem solver.

有人說:「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了你人生最終的高度。」

學會有效解決問題,能增強應對生活挑戰的信心。願你學會不斷學習和調整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擁有更精彩的人生。

6.

做你感興趣的事情

Do what you love.

請把自己的興趣當作自己人生的精靈。我們的興趣會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守護神。

遇到障礙時,只要有興趣,你的興趣就會為你開路。你的興趣會讓你不厭其煩地學習和發現新的東西。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你會感到無比快樂和滿足,你對這件事情的喜歡也會加深你對它的理解。

7.

活在當下

Live in the present.

過去無法改變,但你完全有能力在你人生接下來的幾段時光裏吸納其中的正能量。

8.

要經常笑

Laugh often.

研究表明,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經常笑的人可能擁有更強的免疫系統。

經常笑不僅可以讓我們心情愉快,還有助於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緩解緊張和壓力,釋放愉悅荷爾蒙(如內啡肽),有助於提升情緒,減輕抑郁和焦慮癥狀,增強心理抗壓能力。

9.

學會寬恕

Practice forgiveness.

長期懷恨在心可能導致慢性壓力和負面情緒,學會寬恕可以降低患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的風險。

寬恕可以使人更加樂觀積極,聚焦於現在和未來,從而提高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10.

說聲感謝

Say thanks.

經常表達感謝的人往往心理更加健康,因為他們懂得珍惜現有的一切,不糾結於得不到的事物,更能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困難。

無論是對生活中的大事還是小事,都應該學會欣賞並心存感激,真誠地向那些為你付出的人說一聲「謝謝」,這既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也是對自我心靈的滋養和昇華。

11.

學會溝通

Create deeper connections.

高情商的人知道如何監控自己的情緒表達,從而幫助自己更好地適應他人的反應。他們可以更好地意識到自己發出和接收到的訊號,可以實作更有效地的溝通。

學會有效溝通是一項至關重要的生活技能,學會溝通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能夠使我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建立更和諧、高效的人際關系。

12.

信守承諾

Keep your agreement.

提升自尊和幸福感的其中一個有效途徑就是認真對待每一個承諾,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堅持說到做到,這樣既能贏得他人的尊重,也能獲得內心的安寧和滿足。

13.

冥想

Meditate.

研究發現,冥想訓練可以幫助人們提高專註力、降低壓力水平、增強情緒調節能力,長期冥想者的大腦結構發生了一些積極變化,包括海馬體灰質體積的增加,海馬體在大腦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包括學習、記憶和情緒調控。冥想也被發現可以提高大腦皮層厚度,特別是與註意力、同情心和自我意識相關的區域,這可能是透過增強前額葉皮層的功能來實作的。

此外,冥想還可以增強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DMN)的功能,這個網路與自我反思、同情心和理解他人狀態密切相關。這意味著,透過冥想訓練,個體不僅在主觀上感到更加快樂,而且在生理和心理層面上,大腦也朝著更有利於心理健康和人際互動的方向發生了變化。

14.

專註你在做的事情

Focus on what you’re doing.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弗勞德曾說過:「一棵樹只有在土壤裏深深地紮下根,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同樣,一個人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指望他人的幫助,不等待命運的施舍。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有所成就。」

15.

樂觀

Be optimistic.

研究表明,樂觀的情緒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降低心臟病發病率,提高疼痛耐受力,並有助於更快地從疾病中康復。

快樂的人更有創造力,對新資訊總能抱持開放的態度,思維靈活而高效。此外,快樂能夠鼓勵人們挑戰自身極限,並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一切。快樂能讓人沖破原有的思維框架,積極探索、發明創造,而且還能變得幽默風趣。成年人的娛樂方式通常是智力或文藝活動,而未成年人的娛樂則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和社交溝通,這類活動確實可以幫助他們達成目標。

16.

接受不完美

Love unconditionally.

如果你接受了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而且只關註自己能做什麽,並以積極的方式應對,你就能減少很多情緒上的痛苦。如此一來,情緒帶給你的便是激勵和力量,而不會將你摧毀。

17.

永不放棄

Never give up.

英國著名小說家毛姆曾說過:「人生實在是奇妙,如果你一直堅持只要最好的,往往都能如願。」每一種思想產生之後,只要能夠持之以恒、百折不撓地加以貫徹執行,遲早會夢想成真。

18.

盡最大努力

Do your best and then let go.

當我們傾盡全力去做一件事時,無論結果如何,都能夠坦然接受,因為我們知道已經做到了最好。

19.

好好照顧自己

Take care of yourself.

人的一生都在成長。因此,我們要像呵護植物一樣對待人生,時而給予水和養分,時而為它遮陽,時而修剪掉多余的枝葉。如果完全放任它們生長而不加照顧,它們最後只會荒蕪並枯萎。

如果擁有這樣的心態,當一個人失誤時,我們就不會氣憤地覺得「為什麽他連這麽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呢」,而會親近地對他說「如果你這樣做,就肯定能做到的」;我們也不會憤慨地抱怨「為什麽會有這麽不方便的機制呢」,而會去思考「如果進行這樣的改善,機制肯定會變得更好」。

20.

學會給予

Give back.

哈佛大學研究結果顯示,那些在社群、家庭或職場中積極付出、關心他人並參與公益活動的人,其生活滿意度更高,心理健康狀況更好,甚至壽命也相對較長。

另外,神經科學家透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發現,當人們做出慷慨或慈善行為時,大腦的「獎賞中樞」——紋狀體會被啟用,分泌出諸如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這些神經傳導物質與快樂和滿足感密切相關。這表明,做好事就如同獲得獎賞一樣,可以觸發大腦的愉悅反饋機制。

此外,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研究發現,當參與者將錢贈予他人,而不是留給自己時,他們的大腦中與快樂相關的區域活動增強,顯示出同樣的金錢花費在幫助他人上比用於自我消費更能帶來幸福感。

綜上所述,多項科學研究均證實了,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一次微小善舉,還是對社會公益事業的重大投入,都能透過生理和心理機制提升個體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版權聲明】本圖文皆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敬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