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段位」與「攻擊性」:人生道路的雙刃劍

2024-07-07情感

在人生的長河中,我們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或和藹可親,或咄咄逼人;或深不可測,或膚淺刻薄。其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段位較低的人,往往語言攻擊性更強。他們似乎總是帶著挑剔的眼光,對別人的言行舉止吹毛求疵,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反駁的機會。

前些年,我作為一名記者,接觸過各行各業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段位」與「攻擊性」之間的微妙關系。那些身處底層或認知水平有限的人,往往更容易表現出強烈的攻擊性。他們喜歡質疑、挑刺,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爭論不休。而那些在各自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行業大佬,卻往往表現得更為謙遜和溫和。他們懂得傾聽他人的意見,不會輕易地碾壓別人,而是以平等的姿態去交流和學習。

這讓我想起了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的一段經典台詞:「段位越高的人,越沒有攻擊性,讓人感覺舒服。段位越低的人,攻擊性越強,他們往往來自底層,或是生活的底層,或是認知的底層。」這段話用簡潔明了的語言闡述了段位與攻擊性之間的關系,發人深省。

吳伯凡老師曾經分享過他的一段親身經歷。有一次,他去外地講課,聽眾都是創業者。在課後的互動環節,他發現提問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真正有困惑的人,他們提出的問題深入且切中要害;另一類則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厲害」,提出一些與創業毫無關聯的問題,甚至對課堂細節進行無端的指責。這種攻擊性的行為不僅無法帶來真正的交流和學習,反而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和排斥。

生活中這樣的人並不少見。他們無論談論什麽話題,總是以否定句開頭,迫不及待地表達自己的不屑。他們的言論不講事實、不談邏輯,只是為了反駁而反駁。這種表面的能言善辯實際上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它讓人在語言上占了一時的上風,卻在人際關系中輸得一塌糊塗。

主持人魯豫在早年采訪嘉賓時,也曾因為過於使用反問句而遭到醫生的反問。那一刻,她深深體會到了被質疑者的委屈和失落。從那以後,她改變了自己的采訪風格,全程保持微笑傾聽,讓嘉賓們願意吐露心聲。這一轉變不僅讓她的采訪更加順利,也讓她贏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喜愛。

真正段位高的人,往往都具備理性、有 同理心 。他們深知與人交談的目的是為了溝通和理解,而非戰勝對方。因此,他們在交流中總是能夠保持平胡、謙遜的態度,尊重對方的觀點和感受。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年輕時曾受邀參加一位師兄的婚禮。在婚禮上,一位富家公子誇耀自己遊歷世界的經歷,錯誤地說歐洲最高峰是白朗峰。李四光立刻站起來糾正他的錯誤,但教授卻輕輕敲了敲他的頭,告訴他不必與這種人爭論。教授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局限性,沒有必要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爭個高低。李四光恍然大悟,明白了與人交往的智慧所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爭論雖然可能會帶來暫時的勝利,但卻無法贏得人心。真正段位高的人,懂得用包容和理解去化解矛盾和分歧。他們不會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爭執上,而是專註於提升自己、拓展視野。

我喜歡【奇葩說】這檔節目,尤其喜歡蔡康永的主持風格。在節目中,他總是能夠以平胡、耐心的態度傾聽各方的觀點,然後給出自己的見解。他的立場永遠基於「輸出價值」,而非在口舌上爭個輸贏。這種謙遜、包容的態度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喜愛,也讓他在節目中獲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認可。

除了蔡康永之外,我們還經常看到那些大師、德高望重者在與人交往時總是保持著謙虛、溫潤的態度。他們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尊重別人的觀點,從而贏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愛戴。正如古人所說:「好勝人者,必無勝人之處;能勝人,自不居勝。」只有那些真正有智慧、有修養的人,才能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余,贏得人心。

教授羅翔曾說:「一個人知識越貧乏,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因為他根本沒有聽過與此相對立的觀點。」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無知與傲慢之間的關系。那些知識貧乏的人往往更容易表現出傲慢和攻擊性,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視野和認知去理解不同的觀點和文化。相反,那些真正有智慧、有學識的人卻往往表現得更為謙卑和包容。

有一位研究古代服飾的老教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一次他和助手在舊書市場看中了一本關於清代服飾的畫冊。書攤老板卻傲慢地嘲笑他們眼光不行,推薦另一本他認為更值錢的畫冊。面對這樣的挑釁和譏諷,老教授並沒有生氣或反駁,而是微笑著堅持自己的選擇。他深知有些書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而這位書販顯然無法理解這一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如果我們總是強求別人與自己保持一致,非要分出對錯的話,實際上是一種愚昧和無知的表現。真正段位高的人,懂得尊重別人的選擇和觀點,不會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別人。

管理培訓家章義伍曾因為在家種竹子被鄰居投訴。鄰居認為竹子寓意不好,要求他挖掉。然而,章先生卻選擇了理解和包容鄰居的想法,最終答應了他的請求。他的這份大度不僅贏得了鄰居的尊重,也讓他自己收獲了內心的平靜和喜悅。

章先生的故事再次印證了一個道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個人如果思想足夠成熟,就會明白很多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只有不同的立場和角度。當我們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和包容別人的觀點時,我們就已經邁向了更高的人生段位。

梁漱溟根據【莊子·達生】將人的修為分為四個層次:從毫無底氣卻氣勢洶洶的初級階段,到爭強好勝、指點江山的第二階段;再到雖然表面上看似無欲無求,但仍容易沖動的第三階段;最後到達學會示弱、內斂謙恭的第四階段。這四個層次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不斷成長、修煉的過程。

當我們有一天不再輕易地口出狂言、爭強好勝,而是變得語氣溫和、如玉般溫潤時,那麽恭喜你,你已經邁入了人生更高的段位。在這個段位上,你將擁有更加寬廣的胸懷和更加深邃的智慧,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