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想責怪的人越來越少

2024-10-21情感

龍泉寺的主持學誠法師,最初跟著圓拙大師學佛時,每天幹些端茶倒水,清理茅廁的活計。

一開始,他經常暗地裏慪氣。

一段時間後,他開始覺得「幹這些事情,就是不停蹲下和彎腰,這是調伏傲慢、放下自我的一個便捷方法。」

他內心的偏見和不平慢慢消失,變得越來越平胡。

人這一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是在世事變遷,人情冷暖中變得越來越包容。

正如亦舒所言: 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就是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

閱盡世事,所以凡事都能理解;歷經沈浮,所以一切都可原諒。

01

  • 看穿人性的涼薄,不再苛責。
  • 【戰國策】中,孟嘗君的故事讓人感觸頗深。

    孟嘗君任高官時,投奔他的人絡繹不絕。

    可一朝被驅逐,驟然失勢時,昔日親密的朋友卻變了嘴臉,對他百般嫌棄。

    孟嘗君對這群趨炎附勢之徒十分不滿,將他們的名字刻上木板,打算日後算賬。

    門客譚拾子卻勸他:

    這社會本就是誰富貴就靠近誰,誰貧賤就遠離誰,猶如集市,早晨人熙熙攘攘,到了晚上就空蕩蕩的。

    這不是人們愛早恨晚,只是根據需要選擇罷了,不必因此仇恨。

    孟嘗君聽後豁然開朗,把木板上的字都劃去了。

    少不更事時,我們總把人性想得太好。

    對別人的許諾深信不疑,對彼此的交情無比篤定。

    因而當自己窘迫時無人想幫,甚至還有人拜高踩低時,便格外受傷。

    可事實上,趨利避害才是人性的真相。

    無事發生時彼此總能笑臉相迎,地位翻覆時,昔日的交情就如一盤散沙,風一吹就四散而去。

    亦如季羨林在【冷暖自知】中的經歷。

    當他背上無妄罪名時,便成了燕園裏「不可觸碰」的禁忌。

    對他畢恭畢敬的下屬,滿眼都是鄙夷;昔日熱切的同事,對他避之不及。

    幾年後,他的冤屈得以平反,又被委以重任。

    那群人立刻一窩蜂擁上來,季家又是賓客盈門。

    回想過往他說:

    「你若問我有什麽想法沒有,想法當然是有。但世態炎涼,古今如此。

    因此我沒有責怪任何人,並不是我度量大,而是假如我處在別人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未曾艱苦不成人,不經世事永天真。

    生活中沒有誰能逃過人情冷暖的打擊。

    雪中送炭是意外,人走茶涼才是常態。

    不再指望別人的幫扶,坦然接受命運給予的風雨,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成熟。

    02

  • 看懂緣分的稀薄,無需執著。
  • 相信你我都有這樣的經歷:

    曾篤定和某人一生一世一起走,不知何時已然人間枝頭各自乘流;

    昔日有說不完的話題,甚至連聊天框都要置頂,如今卻只是朋友圈裏的點贊之交。

    盡管我們很小心地維系,仍改變不了走向陌路的結局。

    作家 @老楊的貓頭鷹 曾接到讀者琴子的咨詢。

    琴子和閨蜜兩人分隔兩地,終於在中秋節時,閨蜜說要來見她。

    收到訊息的琴子高興得都快要蹦起來,她連夜做好攻略,涵蓋吃玩住行每個細節,暢想著見面時兩人談天說地,嬉笑打鬧的場景。

    到了約定日子,琴子起了個大早,準備了一桌菜為閨蜜接風,等來的卻只有一通電話。

    原來閨蜜另有同行的人,也有安排好的遊玩計劃,和琴子的見面被推遲到第二天。

    琴子在電話裏連連說「好」,其實滿心失望。

    第二天的見面更是潦草。

    內向的琴子夾在鬧哄哄的房間裏,只和閨蜜寒暄了幾句,閨密一行人便匆匆離開,趕去下一座城市。

    期待大半年的見面以這種方式收尾,琴子滿是遺憾地問:「我們曾是最好的朋友,怎麽突然變成這樣了呢?」

    老楊頗有深意地說:「你們能像禮物一樣出現在對方的生命中,這已經非常美好了。但你要知道,大多數禮物都只能重要一陣子。」

    人這一生會遇到2920萬人,可留在身邊的不過150人而已。

    也許山水一程的距離,消磨了舊日情義;又或是生活的鴻溝,讓彼此再無交集。

    比起來日方長,更多的可能是後會無期。

    賈平凹曾與幾位知己走散,每次想起總覺到心寒。

    多年後他感慨自己錯把朋友當成了家人,朋友畢竟只是朋友,就像春天的花,到了冬天就沒有了。

    人與人的關系都是季節性的,新一撥簇擁而來,舊人便歸於人海。

    既然無力更改,倒不如瀟灑一點。

    相聚時真心相待,分開時大方揮別,也許是一段關系最體面的結局。

    03

  • 看清三觀的隔閡,不辯對錯。
  • 村上春樹曾說:「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裏,人各有不同,無論遇到什麽樣的人都不必稀奇。」

    不同的境遇環境,鏤刻著迥異的三觀。

    越通透的人,越能理解世界的參差,悅納彼此的不同。

    金庸作為享譽文壇的武俠小說家,作品令無數讀者著迷。

    可有段時間,他的小說遭到了作家王朔的批判。

    王朔筆觸犀利,被稱為「痞子文學」,而金庸文風澎湃,筆下多是俠骨柔情。

    兩人風格天差地別,也因此王朔不認可金庸的文章,還在報紙上發表【我看金庸】,言辭犀利。

    本以為兩人會唇槍舌戰一番,沒想到金庸卻笑呵呵地回應:

    「我得知此事後第一個反應是佛家教導‘八風不動’,應當修養到遇八風中任何一風,情緒都不為所動才好。

    王朔先生的批評,或許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於才力,那也是無可奈何的。」

    當被問及對王朔小說看法時,金庸沒有借機貶損,言辭中多是懇切尊重:

    「王朔的小說我看過的不多,我覺得他行文和小說中的對話很風趣幽默。」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打動你的細膩悲歡,在別人眼裏或許只是長籲短嘆;

    你反感的市儈精明,也可能是別人習慣的謀生手段。

    允許別人做別人,允許自己是自己,才不容易心生嫌隙。

    畫師宮崎駿和高畑勛,曾是默契的搭檔,合力繪制了許多佳作。

    可宮崎駿偏好色彩明艷的畫作,高畑勛熱衷素簡的寫實畫,後來兩人分歧越來越多。

    在共創動畫【紅發少女安妮】時,宮崎駿選擇了結束。

    當時很多流言傳二人不和,宮崎駿卻回應:「我們雖有爭執,但永遠是夥伴。」

    他們平靜地接受了差異,雖不再共事,仍會邀請對方做監制,從不同角度提供靈感。

    羅素曾說: 只有玫瑰和茉莉一同開放,這個世界才會有參差多型的美。

    沒有誰的三觀是主流標桿,只用自己的尺子衡量別人,難免偏頗狹隘。

    你愛你的陽春白雪,也能尊重別人喜歡殘陽冷月,才稱得上真正的智者。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任何事情,沒有對錯,只有接受與不接受。」

    成熟意味著看到差異,但又意識到差異並不重要。

    當你有天發覺想責怪的人越來越少,那麽恭喜你,說明你的人生進階到了新的高度。

    點個 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