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4500字幹貨,自卑到骨子裏的人是如何獲得自信的?

2024-01-10情感

寫在前面:文章較長,來不及看可以先收藏。以下為正文:

我曾是一個極度自卑的人:長相不好看,不會社交,沒有特長,都是我給自己貼的標簽。

我從小被父母嚴格管教,心思敏感,有時候跟朋友相處,一點矛盾也會讓我悶悶不樂一整天。

這樣的狀態讓我整天處在一種內耗的情緒中,沒有精力和興趣去做有意義的事。

嘗試任何事之前,我總會想:如果失敗了怎麽辦?這讓我永遠都不敢邁出第一步。

直到 3 年前,我註意到自己活得越來越讓自己討厭,我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真的要帶著這些自卑和不幸度過余生嗎?我的人生究竟有什麽意義?這世界有我沒我是不是完全一樣?

對這些問題的追問讓我對未來感到害怕,也讓我真正開始反思自己。最終,我決定換個活法,徹底下定決心改變自己。

3 年過去了,我不敢說自己成為了如何優秀的人,但對比之前,已經有十足的進步:我不再患得患失;不會人雲亦雲;不會輕易否定自己,甚至很多人開始誇我有主見,肯定我的能力。

這些評價讓我有底氣來撰寫今日這篇文章,也請你理解,盡管現在的我更加自信,但在撰寫此文時依舊誠惶誠恐。

我不確定自己輸出的內容是否能讓你滿意,只希望我的分享能為你帶來一些思考,如果有一些改變,那就再好不過了。

自信的源頭

在開始之前,我想說說自己對自信的理解,它與 2 個因素息息相關, 一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二是對自己客觀的認識

一個人有了某種賴以生存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稀缺的,自己就能找到個人在世界的位置,因此找到意義。

一個人對自己有客觀的認識,就不會過分沈溺在痛苦中,而是認識到自己的其他價值,與自己和解。

要找到自己的能力,就意味著要發掘自己。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你是個什麽樣的人,要做什麽事,喜歡做什麽,擅長做什麽,這些問題沒人知道,只有不斷嘗試才能知曉。

【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說,相比於其他生物,人類可說都是早產兒。小馬出生沒多久就能開始小跑,小貓出生幾周就能離開母親自行覓食。相較之下,人類嬰兒只能說沒用得很,養育一個嬰兒到成年,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但這種高昂成本換來的是人類極強的可塑性:有人成為工程師,有人成為詩人,有人為環保主義奮鬥,有人為女性爭取幸福和權利。

但在剛生下來,沒人知道這個小孩究竟會成長為一個什麽樣的人。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通常要經歷「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的哲學三問。

在人生的前半段,大多人都在經歷「我是誰」的階段,往往容易產生迷茫,進而對自己的存在感到疑惑,對存在的意義感到恐慌,這很正常。

從小學到大學,關於認識自我的課程很少,在集體主義盛行的年代,我們常常將自己的感受放在次要位置,這導致大部份人,都缺乏對自我的認識。

條件有限,我們必須自己找到答案。

那麽,如何才能逐步讓自己變得自信,不再成為一個自卑的人?

一、多嘗試不同的事,特別是感興趣的事

在人生的前半段,我們需要努力去找到那些有可能讓我們感興趣且擅長的課題。

為什麽我們要找到既擅長、又感興趣的事?擅長就意味著我們能將這件事做好,比 50% 的人更好,只有做擅長的事,我們才會有競爭力。

而興趣則意味著我們能長久地將這件事做下去。【納瓦爾寶典】的作者提到:「在成為你這件事情上,沒有人能夠超越你。」

【納瓦爾寶典】作者

為什麽有人可以成為作家,成為工程師,成為優秀推銷員或畫家,因為在別人都選擇放棄的情況下,他們仍願意持之以恒地將事情做下去。

現在的你可能並不清楚自己擅長什麽,那麽不妨先從我們感興趣的領域下手。

有時,光從 app 的調性就能大致推斷出個人內容。

如果你經常逛豆瓣,說明你對書籍和電影比較感興趣;如果你經常逛微博小紅書,可能對美妝、穿搭、生活、明星八卦感興趣;如果你經常逛知乎b站,你會是一個註重生活品質、價效比、有強烈求知欲的人。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對什麽感興趣,就去看你各個社交媒體的我的最愛,歷史瀏覽記錄,註意那些平常你感興趣的話題,看看大致上屬於哪些歸類,比如書籍、遊戲、美妝、購物、美食等等。

進一步細分,書籍是喜歡心理學、人文社科、歷史還是經濟,小說?遊戲是 RPG MOBA 還是 FPS ,美妝或穿搭是喜歡哪種風格、價位、品牌?

當我們可以確定至少一樣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就可以順藤摸瓜,由此找到更多興趣點。

比如喜歡心理學的人往往會對人的思維、行為模式相關話題感興趣,像神經學、習慣養成、經濟學等等;喜歡設計的人往往會對一些設計理念、某些設計名人或作品、畫冊感興趣;喜歡遊戲的人會對某種遊戲機制、數值、環境、背後的制作人等等有興趣。

在我們得知自己的興趣後,如何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

答案是從已有的經歷中去找,從你過去的工作成果,過去朋友的評價,想想周圍對你誇獎最多的是什麽。是能言會道,邏輯縝密?還是心思細膩,待人友善?

如果你能言會道,那麽你可能很擅長跟人打交道,跟人打交道的相關工作就會是你擅長的,如果你不喜社交,更習慣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那麽不受人打擾的工作可能會更適合你。

認識到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後,看看有沒有重疊的領域,如果有,恭喜你,你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課題,接下來運用「刻意練習」的技巧,將你的優勢進行長時間的打磨,就可以將自己的優勢轉化為勝勢,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

拿我自己舉例來說,今年我在家待業了大半年,幾乎是從零開始做我的個人帳號,一直堅持輸出高品質內容,在幾個月以後,就開始有廠家和各種廣告媒體甚至出版商找我合作出書。

當然,或許你會覺得我只是好運,但如果你需要例子,我可以列舉成百上千個。

在「努力」一詞漸漸變得有些貶義的今天,努力的價值反而越大,因為躺平的人越多,能超越的人就越多,如果什麽也不做,那麽什麽都不會改變。

二、少胡思亂想,多行動。

「行動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這並不是一句雞湯,健康和忙碌可以解決 90% 以上的情緒問題,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深度工作】一書中提到:從人類學到教育學,從行為經濟學到家庭咨詢,各種學科都認為熟練管理註意力是優質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幾乎改善人生各類體驗的核心。

如果你是個自卑的人,你一定很擅長一件事,那就是想得很多,一點小事都會讓你的心情發生很大波動。

我們的大腦是具有適應力的,你越是感傷,你就會越擅長感傷,時間久了以後,你的大腦會變得越來越敏感、脆弱。

相反,當你切實行動時,就是將註意力放在行動的每一步中,大腦會竭盡所能去把事情辦好,變的越來越擅長思考,解決問題。

換言之, 你如何使用註意力,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麽樣的人。

【阿甘正傳】裏的主人公在面對母親、愛人相繼離世的現實後,駐足良久,他毫無理由地出門去跑步,直到精疲力盡,那些負面情緒就離他遠去了。

電影:【阿甘正傳】

用行動去分散思慮過多,將註意力放在務實的行動中,你才能真正擺脫那些負面情緒,同時讓真正的能力得到增長。

每天列出你最重要的一件事,並將其安排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去完成。不要想著安排太多太滿,你只需要確定一件最重要的事,確保每天都可以將其完成即可。

一次行動,勝過千言萬語。

三、你不需要做很難的事,只需要把簡單的事情辦好。

這一條可以看作是對上一條的補充。

股神巴菲特背後的好友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話:「你不需要做很難的事,只需要把簡單的事情辦好。」

我們常常覺得,要改變現在的自己,就必須頭懸梁錐刺股,一刻不停地奮鬥,甚至是跟以前的生活徹底決斷。

這樣的決策壓力導致很多人不敢做出改變,哪怕制定了計劃也害怕自己無法達到,最終我們只會任由過去的習慣將我們塑造成過去的人。

其實,你不必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也不需要成為自律到變態的人,你只需要把你該做的事做好,做你力所能及的,能夠完成的事情,就足夠了。

福格模型給出了影響人行為模式的公式:行動 = 動機 x 能力 x 提示。動機代表願望,願望越強,行動的可能性越大;提示則是防止我們遺忘的手段;在動機跟提示不變的前提下,我們對某件事的能力將直接決定我們是否行動。

如果我們總是能安排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就能確保自己可以行動,而不是被畏難的情緒嚇倒。

如果你想要運動,不妨從給自己定每天做 1 個伏地挺身開始;如果你想要寫作,不妨從每天 100 字的想法開始:如果你想要閱讀,不妨從每天讀 1 頁開始。

選擇適合你的難度,甚至遠低於你能力的難度,只要不至於感到無聊,那就是正確的。

你可能會質疑,這樣微小的目標是否真正有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安東尼·羅賓曾說:「塑造你生活的不是你偶爾做的一兩件事,而是你一貫堅持做的事。」

當你一貫執行這樣的小目標,行動就會成為習慣,1 個伏地挺身會變為 2 個,2 個成為 3 個,就像樹苗發芽成參天大樹,最終會達到 一個滿意的程度,任何微小的習慣都是如此。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從微小可執行的目標出發,你會收獲真正的成長。

四、保持良好睡眠和規律作息

這一條已經被說過很多次了,但它們之所以被反復提及,正是因為它們是絕對的真理,就好像世界上最偉大的名著,總是不被大多數人閱讀一樣。

許多人都知道,睡眠不足會對我們的情緒造成嚴重的影響,最新的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讓我們的情緒得不到理性控制,長期睡眠不足的物件會經常經歷急躁、焦慮、呆滯和劇烈的消極狀態。

這種不穩定的情緒甚至會讓我們註入對生命價值的質疑,懷疑存在的意義,否認自身的價值。因此,保持良好睡眠就成為避免負面評價最有效的行為。

你需要過盡可能規律的生活,特別是保證早睡,充足的睡眠對積極精神擁有巨大影響力。

如果你總是習慣在半夜三更玩手機,那麽你會更容易產生消極情緒,並損耗對自我的價值感,要成為一個自信的人,首先要減少負面情緒的產生,這樣我們才會更容易註意到那些有價值的資訊。

五、避免比較,正視自身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我們不需要拿著自己的短處去跟人硬碰硬。

找準自身的定位,找到自己熟悉且擅長的領域,發現自己的錯誤時,我們要想的是如何汲取經驗,避免下一次犯錯。

如果你很長時間都沒有找到自己的特長,那麽不妨從記錄開始,我們可以準備一個日記本,在上面記錄自己的成就,以及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

長久積累下來,我們就會逐漸了解自己,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一目了然。

寫在最後

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演講上說:「如果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總有一天你會如願以償。」

如果明天是你的最後一天,不妨這樣想,你最想要做的事是什麽?如果你想到了,就應該盡快去行動,「意識到生命是有限的」能讓你看清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

當死亡來臨,包括對自身之外的需求、所有尊嚴、困窘、對失敗的恐懼都將不復存在,我們會赤裸裸地認識到自己在世上孑然一身的事實。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平等的,一天只有 24 小時,今天過了,就永遠的消失了。

如果你總是將重要的事交給明天,一拖再拖,保留「受害者」心態駐留原地。或許你只能抱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小可憐」心態度過余生,在擔驚受怕和消極沈湎中度過一段毫無意義的人生,可我們卻未必有來世,只有現在。

最後,我想到了胡安焉在【我在北京送快遞】裏的一段話,用在此處做結尾,正合適。

「自由的情況也一樣,或許它可望而不可即,或許我終生都無法抵達它,但這並不要緊,因為對它的追求比對它的獲得更可貴,而且這對所有人乃至整個世界來說都很可貴——它就像理想和信念,是我們生命的支點,而不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