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阻礙行動的根源是什麽?

2023-06-06情感

文:王智遠| ID:Z201440

身邊有些朋友,經常這樣:

想很多事情,一直拖著不動手。你問他,為什麽不行動?他告訴你「還沒準備好,萬一行動後,搞砸怎麽辦」?

要麽,他也去行動,可總三分熱度,等幾天再問他「那件事咋樣了」?他卻告訴你,不行,好多人都在做,市場沒機會了,就放棄了。

為什麽會這樣?

不是他們不願意行動,是思維方式帶來了「行動阻力」。

心理學中,這是一種「防禦性思維」(Prevention Goals),盡管計劃是你設定的,但是,為履行某些責任,避免錯誤,就會因為害怕而停滯不前,要麽,盡可能讓自己避免失敗。

此類案例比比皆是。

比如,你對晉升有強烈欲望,每當有機會晉升時,總質疑自己的能力;你是一個喜歡畫畫的人,但很少向別人展示你的作品。

甚至,你有一個非常不錯的idea,每當有機會與潛在投資者分享想法時,你總是擔心計畫想法不成熟。等等。

深刻了解自己的思維方式,是調整行動最重要的一步。那麽,這種思維,是怎麽形成的呢?

大多數人的思維模式,童年時期已經形成。尤其是父母的行為和態度,往往對我們產生深遠影響。

例如:

有些父母采取防禦性的育兒方式。記得,我小時候,每次犯錯,他們就會對我進行懲罰,只有行為端正,懲罰才會停止。

那時,我領悟到一個道理——「不哭不鬧,只要按照父母規則行事,生活就能安穩,無需面對麻煩」。

長大後我發現,當你試圖做一件新事情,父母會用所謂的「經驗之談」來阻止你,告訴你不能這樣做,這樣做會失敗。實際上,他們也沒有嘗試過,只是看到別人行動後,沒有得到滿意結果,然而,他們的一句話可能對你的決策產生巨大影響。

因此,我形成了一種避免損失的方式,就是預防不良後果的發生。隨著時間推移,現在我處理事務,依然會習慣性地從「安全」的角度審視世界。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上述情況?

除了這些以外,內向的人可能更偏向於防禦性思維,但這並非必然。

我發現團隊中,特別是設計、營運崗,一些個性內向、個頭矮小、喜歡保持安靜的女性同事,他們的工作方式往往試圖避免過多社互動動,通常更喜歡寧靜、舒適且獨立的工作環境,決策時,更註重細。

這種傾向讓其促使著他們深思熟慮,全面考慮可能產生的後果,包括潛在的負面影響。

然而,重要一點是,內向並不等同於,總是過於恐懼、過於謹慎。許多內向的人,能夠有效地管理風險,並且具備做出積極決策的能力,他們只是在處理事情上,更為細致和慎重罷了。

但是,防禦性思維的人,很容易陷入悲觀。

他們需要應對工作中的各種要求和別人的期望,因此經常擔心不能達到標準,可能引發的問題讓他們疲於應對;這樣的情況下,大部份精力都投入到預防不良結果上,往往無暇深思自己真正熱愛什麽。

這樣的思維模式,在心中逐漸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遇到困難時,就會開始懷疑自己,逐漸相信自己無法成功。這種消極的信念會削弱動力,使他們在面臨新的挑戰時更易選擇放棄,一旦放棄,失敗就變成了必然。

因此,他們可能會轉而選擇一個新的目標,但當再次遇到困難時,又很可能會選擇放棄。

這就是,為什麽防禦性思維的人,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往往難以堅持完成一項自我設定,且充滿挑戰的任務。

話說回來,也未必全是壞事。

拿我來說:

當我不得不執行某些任務,或進行更細致的工作時,防禦性目標思維反倒能幫我一把。這種悲觀的傾向會激發我的努力,因為我對失敗感到焦慮。

以我之前的主持經驗為例,每次登台對我都至關重要。為確保一切盡善盡美,我會投入大量時間準備。我會在演出前一天,查明串詞中嘉賓名字,以及可能出現的多音字,防在演出中出現口誤。

這種對細節的關註,使我相較於,那些總是持樂觀態度的人,能夠做得更出色。而且,由於做足準備,可能出現的問題,也能立刻應對。

這使我,更容易贏得他人的信任,他們覺得我做事靠譜,更願意將有挑戰性的任務交給我。

這就展現了,防禦型目標思維在某些情況下的優勢,但是,也需要註意保持平衡,避免過度防禦。總是懷著防錯的心態,可能會讓人過於緊張,從而忽視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任何事情都存在多面性,同樣,與」防禦性思維「相對應的是進取型(Promotion Goals)思維。

它是一種什麽狀態?

"進取"一詞,顧名思義,描述那些關註理想的我,與期望成果,主動追求積極結果,期盼成功帶來自豪感的人。

具有進取型思維的人,傾向於重視希望和願景,尋求新機會,更加關註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