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你是誰,你說了算」:完成自己的生命,一生便算成功

2024-01-02情感

「你是誰,你說了算」:完成自己的生命,一生便算成功

楊麗萍說:

「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

有些是享受,

有些是體驗,

有些是旁觀。

我是生命的旁觀者,

我來到世上,

就是看一棵樹怎麽生長,

河水怎麽流,

白雲怎麽飄,

甘露怎麽凝結。」

想到生命,你會想到什麽?

想到自己,你又會想到什麽?

小時候,但有人問我:「你是誰呀?」

我總是會紅著臉告訴他「我是XXX」

好像那就是我這個人一樣。

我還會告訴他,我是一個學生,是班上的學委。

直到如今,我們聽一個人介紹自己的時候,所說的都是他的名字、身份、地位以及一些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但是,那真的就是自己嗎?

哲學小說【蘇菲的世界】就是從「我是誰」這樣一個問題開始的,我絕非那些我們所有的東西,絕非是那些我們身上的標簽。

但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就代表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

一個人,確認了自己的存在,然後便可真正為自己的活著。

確認自己是一個父親,便做父親;

確認自己是一名工人,便做工人;

確認自己是一個孩子,便做孩子;

確認自己是一個自由的個體,就努力完成個體的樣子;

確認自己是「不止於此」的人,便盡力去看看那不止於此的部份。

恰如楊麗萍說的,有些人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享受,有些是為了體驗,有些是旁觀。

何種好?

你看那天上的雲和月?哪個更美?

每個生命都是特別的,而決定他特別的恰恰是他自己!

你是誰?你是什麽?最終只有你自己能回答!

佛家言:相由心生。

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知決定生活,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就是他眼裏世界的樣子。

坐井觀天,便是如此。

青蛙生活在井裏,擡頭看見的天就井口那麽大,於是便以為天就那麽大。

同樣的意思,莊子在【秋水】當中也表達得很明確。

河伯未見大洋,便以為自己曾經看到的河水是最壯觀的,等到看見大洋,不由得望洋興嘆。

每個人的認知不一樣,對人生對生活的理解就不一樣。

朋友前段時間辭職,我以為他是覺得薪資不高。

但在聊的時候,他說,錢多錢少無所謂,主要還是相處舒服。

什麽是好?有些人覺得錢多就是好,有些人覺得自己喜歡就是好,有些人覺得離家近更好。

對好的標準不一樣,所能接受的東西就不一樣。

在很多人選擇熱鬧和人群的時候,楊麗萍選擇了另外的東西!

「我來到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麽生長,河水怎麽流,白雲怎麽飄,甘露怎麽凝結。」

心裏若裝著山河大海、雪山島嶼、草原荒漠,一個人哪怕蝸居,也該是一首詩了!

心裏若只是錢權名利,哪怕躲進深山,也免不了那種浮華氣息。

楊麗萍所說的話,看似簡單,實際上非心裏裝著這些東西者不能做到。

我是欣賞且喜歡楊麗萍老師的這種生活方式的,然而我也知道,如今我並不能做到。

非我心裏沒有這些「自然之景」,乃在於除此之外,我還深深被其他東西所束縛。

我因此知道,這種看似簡單的生活,實際上非一種渾然物外的心態不能做到。

農夫日日耕地,卻未必去觀察樹木如何生長。漁夫日日打魚,卻未必懂得水如何流,我們日日生活在天空下,可是幾人觀察過雲怎樣飄?

今日說起隱居者,不少人都會心生羨慕,但其實隱居的生活,比在都市更加容易,為何我們做不到呢?

人們羨慕張二冬、羨慕祥子、羨慕陶淵明,但他們的生活,實際上不過是躬耕種植,絕大多數人都能做到。

那麽,為何還會羨慕呢?

木心說:你們總是崇拜你們不知道的東西。

既然生活在物質世界的羅網之中,那麽另外一種不被束縛的生活,該是美好的。

己所欲而美,己所不欲而醜。

實際上,依然是認知的差別,是心境的不同,一個是無欲心在其中,一個是有欲心在其外。

前者看山是山,後者也看山是山。

只不過,此山早已非彼山!

看山看水看河流,看雲飄露結,看似簡單,人人可做。

但看山看水看樹的人,須得有一種超然心境,方能覺知山水清寧!

且看人生,山還是一樣高聳的山,水還是一樣流動的水,雲還是一樣的舒卷,露一樣是在傍晚凝結,樹還是一樣生長,生命還是一樣往來,只是在不同的人眼裏,所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一個人對於生命的理解,就決定了他從生命裏看到什麽。

對於生命,這個以舞入道的女子說自己是生命的旁觀者,看到有人享受、有人體驗、有人旁觀。

大概不管什麽樣的生命,最終只要完成自己就好了吧。

什麽是完成?

記得王小波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來到這個世界,無非是為了遇見些有趣的人,做些有趣的事,我的一生便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會遇見的人,都有自己會遇見的事,會有自己要完成的故事,完成了這些,我們的生命也便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