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圓玉潤這個詞很多人都知道,何為潤?糾結起來貌似很模糊。
1、不幹枯,濕燥適中:濕~。~澤。滋~。
2、加油或水使不幹枯:~腸。~滑。浸~。
3、細膩光滑:光~。滑~。珠圓玉~。
4、使有光澤,修飾:~飾。~色。
5、利益:利~。分~。
6、以財物酬人:~筆。
以上是度娘百科對潤字的解讀,其中第三條同樣提到了珠圓玉潤這個詞。僅僅是細膩光滑對於玉潤的解釋不夠準確,且聽小火娓娓道來,談談對和田玉油性的個人理解!
油性要分兩個方面。
其一,看起來油;其二,摸起來油。
翻開【系統寶石學】對和田玉光澤的定義為油脂光澤,同時也是和田玉的鑒定指標之一。
那是不是說和田玉都油呢?
凡事都是相對的,雖然和田玉做為一種透閃石為主的玉石,油脂光澤是特性之一,但比較起來還是會有高低之分,不同品質的和田玉體現出的油性是不同的。
在和田玉的語言中,油和幹是一對反義詞,幹巴巴、幹巴疵咧這種形容詞或授權以構建起各位藏友對油潤對立面的想象空間。
玉石體現出的油性並非表面塗了油,而是料子本身所展現出來的。
否則表面的油揮發了以後,也就現了原形。
不論是看,還是摸感知到的油性又與兩個方面有關。
其一,料子本身的品質;其二,拋光技術。
有的料子天生就是幹,再怎麽拋光也油不了。
相反,料子再油,拋磨砂光不可能油,拋玻璃光也不可能油,拋揉(油、柔)光如果做的不到位,油性也展現不出來。
玉的油並不是滑那麽簡單。
提到油,很多人會聯想到滑,又會想到光滑,無阻尼感。
玉的油性用油字並不能完全概括,或許用潤字更為貼切一些,摸起來很滑且稍有阻尼感,卻並不失厚重感。
或許正如很多學者說提及的國人的審美已經達到病態美的程度。
這種油性或許就是傳說中的羊脂,更貼近生活的莫過於凝結後豬大油。
拇指推過去膩膩滑滑的,感覺是能將其融化掉,卻又不能。
帶毛孔的籽料手感好是因為啥?
這要從籽料的形成說起,山上的和田玉原石經過搬運來到河道,與河床裏的石砂磕碰從而形成了毛孔,這也是籽料鑒定的標準之一。
這種毛孔是凹凸不平的,而不是平面,跟如今的和田玉拋光技術不可同日而語。
按照這個特征推論,即便是這籽料的品質再好,沒有很好的拋光技術,也不會油潤,因此手感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那難道產生了悖論麽?
其實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新疆和田的河道裏的籽料並非是不停捲動的,反而往往是相對靜止的狀態,挖玉的時候是牢牢的夾在河床的泥砂石裏。
那麽這種相對靜止的狀態是否與出土的玉器類似呢?
眾所周知的玉器埋藏在土裏也會產生包漿,那麽籽料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用這個示意圖來代表籽料的毛孔,設想一下外緣的部份經過磕碰後,再經過流水砂礫打磨後,相對光滑一些,而毛孔底較少拋光到,因此相對毛糙一些。
打磨相對光滑的外緣部份,包漿易察覺,而打磨相對毛糙的部份,包漿則相對不易察覺。
上面兩張照片是同一塊明代玉璧標本的兩個側面,可見打磨光滑的部份包漿明顯,而打磨粗糙的一面,包漿不易察覺。
因此,解釋帶毛孔(帶皮子的部份)的籽料為何手感油潤,則不難理解了,因為他有包漿了。
同理,很多肉細且緊致的和田玉籽料表皮亮度很高,原因則在於毛孔細小,表面的包漿更易察覺,因此有了籽料亮度這個概念。
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什麽玉會越盤越潤。
這塊玉從雕工上來看,有幾十年的時間了(但肯定到不了民國),表面的包漿卻很厚重。除了料子本身的油性原因之外,打磨和佩戴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佩戴把玩玉的過程,同時也是對玉器再次拋光的過程,人手部的皮膚相當於5000目以上的砂紙,拋光打磨的越細,則包漿越明顯。
自然氧化的過程與把玩的過程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或交叉或者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