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時尚

特寫|為何 LVMH點名讓他操刀Tiffany旗艦店?解讀奢侈品牌門店設計「第一人」的成功之道

2021-04-20時尚

在完成了對美國高級珠寶品牌 Tiffany(蒂芙尼) 的收購後,法國奢侈品巨頭 LVMH 集團大刀闊斧地開始了一系列「改造計劃」,其中就包括:聘請常年合作的美國著名設計師 Peter Marino 操刀 Tiffany 紐約第五大道旗艦店的翻新工作。

事實上,早在2018年8月 Tiffany 就宣布了這家標誌性門店的停業翻修計劃,門店設計方案由 Tiffany 前首席藝術官 Reed Krakoff 和知名建築事務所 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制定。改造工程也已經在 2019年2月啟動,原定於2021年第四季度春季竣工,受疫情影響,或將推遲到2022年聖誕節或2023年初完成。

顯然,新東家 LVMH 集團並不滿意原來的設計方案,因為在 LVMH 老大眼裏,只有一位設計師是值得托付此重任的,那就是堪稱奢侈品牌門店設計之王的 Peter Marino

誰是 Peter Marino?

—— Andy Warhol 為他開啟了頂級客戶的大門

1949年出生於美國,現年72歲的 Peter Marino 不僅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更是在建築設計師中涉足奢侈品牌門店設計的「第一人」。

他標誌性的打扮更是會讓人印象深刻:騎著機車,一身暗黑系皮革,帶著蛤蟆墨鏡,留著莫西幹頭…與固有印象中的建築設計師的形象簡直相距甚遠。

據傳,Peter Marino 及其建築設計工作室每年都會完成近80項設計,其中近一半計畫都是奢侈/高端品牌的門店。更重要的是,由他操刀的很多家門店,都是奢侈品牌選址最核心的、最有代表性的旗艦門店。他的品牌客戶名單包括:Louis Vuitton、Chanel、Dior、BVLGARI、 Ermenegildo Zegna、Graff、Fendi、Hublot、Céline 等等,並與其中一些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以 2011年為例,Peter Marino 及其150名成員的團隊就完成了100個計畫,沒有一個計畫的預算低於500萬美元,其中僅10個計畫的預算低於1000萬美元。

出生於1949年,Peter Marino 來自一個「中低產階級」家庭,聽說由於兒時生病的原因,他在7歲時才會走路,但這也讓他打 3歲開始就拿起畫筆消磨時間。

16歲,Peter Marino 前往康奈爾大學就讀,學習了兩年雕塑、兩年寫生、兩年油畫,最後靠獲得的全額獎學金,從藝術建築規劃學院(Cornell AAP)畢業,他曾在 SOM 建築設計事務所( 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 )、George Nelson、I.M. Pei.(貝聿銘)工作。

1978年,Peter Marino 接到了一份特別的工作,為波普藝術大師 Andy Warhol(安迪·沃荷)翻新其位於曼哈頓上東區的住宅以及位於百老匯860號的工廠。也是在這一年,Peter Marino 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工作室 —— Peter Marino Architect。

與 Andy Warhol 的交集,讓 Peter Marino 接觸到了更多藝術、時尚和商業領域的重量級人物,委托他設計私宅的客戶包括:法國時裝設計大師 Yve Saint Laurent、菲亞特汽車創始人 Agnellis、羅斯柴爾德家族等等。

—— 擁有深厚藝術積澱的「另類」建築師

Peter Marino 是狂熱的藝術愛好及收藏者,「事實上,我自己就喜歡收藏17世紀以來的銅制品」。在銅制品之外,他的收藏的品類還包括:攝影作品、法國瓷器、畫作、書籍、現代藝術品等。「希望到生命終點的時候,我周身環繞的都是藝術品。」

由於熱衷於收藏銅質藝術品,他還曾為 Dior HOME 家居門店設計了一組微型銅盒,其中部份是鍍金的,部份是鍍銀的,「其靈感來源是我的櫥櫃收藏,它們都是法國制造,都有簽名和編碼。還有一部份靈感來自我為私人住宅設計的銅門。我喜歡這種材質給人的感官感受,銅 —— 毫無疑問是藝術的、有力量感的。這種長久性也意味著這些物件能留存數個世紀,我深深為此著迷。」 2010年,Peter Marino 收藏的銅制品還曾在倫敦的 Wallace Collection 博物館進行了展出。

2018年,Peter Marino 成立了同名藝術基金會 Peter Marino Art Foundation,該基金會包含一個永久性的展示空間,用於陳列他的個人收藏,此外還會邀請藝術家等舉辦活動,這片空間還會提供教育計畫。

「我大學期間經常去拜訪現代藝術家的工作室,然後發現自己無法在他們的基礎上,將藝術再往前推進20年。1970年代是20世紀整個建築行業的低點,而我個人卻對建築興趣濃厚,所以最後就當了建築師」,Peter Marino 說道。

「質感、功能性、光線的運用,我稱之為混合了豐厚底蘊的文化組合。我在學習了數年繪畫、雕塑和藝術史後進入建築行業,所以我不會從工程學的角度看事情。我很幸運能夠熬過傳統的教育系統,成為一名註冊建築師,因為通常在這類教育系統很難走出來像我這樣的人」,Peter Marino 曾說道。

Peter Marino 操刀了哪些奢侈品牌地標性門店?

對於奢侈品牌,門店的重要意義不言自明。實體門店,是消費者認知、感受、購買奢侈品的首要渠道,更是品牌實作差異化競爭最重要的、最具戰略意義的物理媒介。

早在1990年代初,Calvin Klein、Donna Karan 等美國設計師品牌就成為了 Peter Marino 的首批品牌顧客,其中 Calvin Klein 的首家獨立門店就是他主持設計的。

義大利時裝設計大師 Giorgio Armani 與 Peter Marino 私交甚篤。1996年,Peter Marino 為 Armani 打造了位於紐約曼哈頓麥迪遜大道的旗艦店,引起了巨大轟動。

上圖:Giorgio Armani 紐約麥迪遜大道旗艦店(1996)

有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底,在有「巴黎珠寶箱」之稱的奢侈品地標——芳登廣場,Peter Marino 一人設計的品牌門店就達到了7家。1992年,他在芳登廣場的第一個計畫——LVMH 集團旗下珠寶品牌 Fred 的旗艦店落地。

Peter Marino 操刀的其它經典奢侈品牌門店還包括:

  • Louis Vuitton
  • 早在1995年,Peter Marino 就負責了 Louis Vuitton 在英國倫敦邦德街門店的設計工作。雙方的合作一直延續了下去。

    2019年10月,Peter Marino 操刀的 Louis Vuitton 倫敦新邦德街(New Bond Street)旗艦店在歇業整修一年多後重新開業,他為這家店鋪足足引入了25位藝術家的43件藝術品。在本文後半部,我們也將講到他如何理解奢侈品牌門店和藝術品之間的關系。

    2012年,Louis Vuitton 在法國芳登廣場2號開設了一家高級珠寶獨立精品店,由 Peter Marino 設計。2017年該店翻新改造,他再度操刀,在有「光明之城(City of Light)」之稱的巴黎,聯手 Louis Vuitton 視覺創意總監 Faye Mcleod,在新店的外立面打造了一個光芒四射的金色太陽。

    Peter Marino 與 Louis Vuitton的合作還在一直繼續:比如近期剛開業,擁有全球首家 Louis Vuitton 巧克力店的日本東京銀座旗艦店,2020年開業的日本大阪旗艦店、2019年開業的首爾旗艦店等。

  • Chanel
  • Peter Marino 與 Chanel 品牌的合作已有30多年的歷史,包括2006年開業的東京 Chanel 銀座大樓、2007年開業的芳登廣場 Chanel 高級珠寶店等。

    2018年,Chanel 在巴黎康朋街(Rue Cambon)19號新增一家精品店。在這家門店的隔壁,就是康朋街31號——1910年,品牌創始人 Gabrielle Chanel 在這裏開出品牌首家門店 Chanel Modes。

    上圖:巴黎 Chanel Rue Cambon 19(2018)

    此外,Chanel 東京銀座並木旗艦店(2017年)、紐約曼哈頓 Chanel 57th Street 旗艦店(2018年)、南韓首爾旗艦店(2019年)等等都是 Peter Marino 包攬設計的。

    Peter Marino 還負責了 Chanel 在中國市場的多個門店計畫,如:中國南京旗艦店(2012年)、中國香港的三家門店 —— Chanel Prince’s Building I(2008年)、Chanel Prince’s Building II(2013)、Chanel Lee Gardens(2012年)等。

    上圖:Chanel 中國南京(2012)

  • Dior
  • 2007年,Peter Marino 打造的 Dior 巴黎蒙田大道旗艦店重新開業。2010年,Dior 品牌的誕生地——蒙田大道30號內的沙龍翻修計畫,依舊交給了 Peter Marino 負責。

    他還操刀了 Dior 北京旗艦店(2016年)、首爾旗艦店(2017年)、倫敦新邦德街旗艦店(2016年)等。

    上圖:Dior 北京(2016)

    Peter Marino 設計的其它奢侈品牌門店還包括:

  • 義大利奢侈男裝品牌 Ermenegildo Zegna(傑尼亞)位於中國香港和成都的兩家旗艦店、位於日本大阪和東京新宿的兩家旗艦店、位於紐約曼哈頓的旗艦店,以及品牌位於米蘭蒙特拿破侖大道的旗艦店等;
  • 英國頂級珠寶品牌 Graff(格拉夫)芳登廣場旗艦店、紐約旗艦店等;
  • 瑞士奢華腕表品牌 Hublot(宇舶表)芳登廣場旗艦店、紐約旗艦店等;
  • 義大利奢侈珠寶品牌 BVLGARI(寶格麗)紐約第五大道旗艦店、倫敦旗艦店等;
  • 義大利奢侈品牌 Fendi(芬迪)紐約旗艦店、比弗利山莊旗艦店、羅馬旗艦店等;
  • Peter Marino 進入奢侈品領域的橋梁:Barneys New York

    Peter Marino 與時尚奢侈品門店、時裝設計師結緣,還要追溯到他與美國奢侈品百貨 Barneys New York 的合作。

    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位於第五大道的 Barneys New York 還是一家折扣店,直到創始人 Barney Pressman 的兒子 Fred 接手才開始轉型奢侈品百貨,聯手時裝設計師先後拓展高端男裝和女裝業務。80年代,Barneys New York 進一步調整最佳化,希望打造全球最地標性的奢侈品百貨,並邀請到世界頂級 Logo 設計大師 Ivan Chermayeff 設計新 Logo,也是在此時找到 Peter Marino,力邀他打破傳統百貨的門店形態,為入駐的品牌設計風格迥異的精品店。

    上圖:Barneys New York(1986)

    回憶起當時,Peter Marino 說道:「當時 Fred 給我打電話,我直接回復說 ‘總裁先生,沒必要在我這裏浪費時間,因為我之前從沒設計過商店’,但他卻很堅持,他說 ‘聽著,我知道怎麽讓一家店運轉起來,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你的(建築)才華’。」

    「現在人們會覺得那些店看起來好酷啊,但其實回頭去看,在70年代,‘給門店做設計’,被當成是建築領域的煙屁股(dog end)一樣不起眼的活」,Peter Marino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表示,「後來,我能對同行們說,奢侈品牌會尊重好的建築,我希望自己能夠提高奢侈品牌‘門店設計’的準入門檻。」

    據統計,1986年~1993年間,Peter Marino 為 Barneys 在紐約和日本門店共設計過17個獨立零售空間。

    上圖:中國香港 Chanel Prince’s Building II(2013)

    與 Barneys 的合作,開啟了 Peter Marino 的「奢侈品門店設計征程」,也讓他與時裝設計師建立了私人聯系——為了更好地完成門店設計,展現品牌理念,Barneys 帶著他前往各大品牌的秀場,「我也開始飛義大利,飛法國,與 Giorgio Armani、Carla Fendi 本人探討與門店相關的具體細節。」

    奢侈品牌門店的「設計經」

    一、保留歷史建築外觀,內部煥新

    Louis Vuitton 芳登廣場旗艦店由兩家歷史悠久的酒店改建而來,其歷史可以追溯至 1714年。「如今,這兩棟歷史悠久的宅邸經建築師 Peter Marino 的精心修復後已完成合並」,Louis Vuitton 表示,「透過修復為初始風格的店面外墻,店內空間寬敞開放、明朗亮堂。無處不在的玻璃、淺色石料、手工墻面塗料、以及精美的鑲木地板與石材地板,使各層空間均展現出獨特的個性風格,同時又有機結合,構成統一整體」。

    「在這家店的室內設計上,我做的是融入現代美學,在外立面上,要做的是盡可能恢復原樣,於我而言,在現代與古老之間取得平衡,就是巴黎」,Peter Marino 說道。

    Louis Vuitton 新邦德街店同樣打通了兩幢傳統建築,「我不可改動歷史悠久的外墻,唯有把內部徹底拆除」,Peter Marino 如此說道。「可以明顯的察覺出這家門店的改變,更明亮、更清晰,更快樂。」

    以打造一個奢侈的「旅遊勝地」為目標,這家門店的用到的色彩更為鮮艷,例如外立面以品牌經典印花為圖案的放射性裝飾,內部所用的藝術品、家具顏色也更為鮮亮。「我從1994年開始與 Louis Vuitton 合作,我們移除了一開始用到的所有棕色木頭。」

    上圖:Louis Vuitton 新邦德街(2019)

    改建後的 Chanel 康朋街精品店由4幢歷史建築構成,其中一幢建築的歷史可追溯至18世紀,一幢可追溯至19世紀。在翻新過程中,除了清洗外立面原有的石塊之外,還更換了部份石塊。

    Peter Marino 曾表示:「每次我設計一樁建築,它必須有這樣一種感覺:它過去一直在這裏,未來20年還是會在這裏。我最特別的一點,在於我不是一個趕時髦的人(Mr.Trendy)。更幸運的一點在於,Coco Chanel 本人是一個創新者,也就讓我與品牌的合作更為順暢、簡單。」

    「Chanel 是世界上為數不多僅出售女裝的品牌,其它品牌或多或少都出售男士產品。我邀請了五位女性藝術家合作,試圖讓整個門店的空間更多的從女性視角出發」,Peter Marino 說道。

    比如店內同時裝飾有仿古漆質屏風、法國瑞典藝術家 Ingrid Donat 打造的銅桌、Chanel 旗下金銀工坊 Goossens 打造的銅鏡等。整個二層的家具都由 Peter Marino 以 Gabrielle Chanel 私人公寓的家具為靈感設計,再客製而成。精品店內部鋪設了凡爾賽拼花地板,加入手工鐵制品、La Maison Lesage 工坊生產的刺繡窗簾等洋溢著濃郁巴黎風情的細節,營造出奢華感,大面積的白色、米色,加之黑色、金色和金屬色等的融入,又增添了優雅與精致感。

    上圖:Chanel 康朋街(2018)

    二、選用品牌標誌性元素,強化差異性

    「很多人會驚訝,為什麽你同一個品牌的不同門店設計完全不同,但在我看來這很正常,品牌不同選址有著不一樣的顧客,要求不一樣,品牌也有不同的價值觀,這家可能運動風,那家可能要正式點,或者更加奢華,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一樣」,Peter Marino 說道。

    但 Peter Marino 一直堅持的,就是透過將品牌標誌性元素融入門店設計,加強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認知。「在為奢侈品牌設計門店之前,我會先大量瀏覽品牌的廣告,那裏麵包含了非常多品牌希望傳遞的資訊,再去感受產品,最後我會在一個被產品包圍的環境中做設計」。

    2004年,【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指出,「業界普遍認為,Peter Marino 讓建築設計成為顧客認同品牌的重要組成部份」,特別是他於1996年為 Giorgio Armani 打造的紐約麥迪遜大道旗艦店「淋漓盡致地體現了 Armani 的極簡主義」;2004年的 Chanel 東京銀座店「將 Coco Chanel 標誌性的黑白粗花呢拓展到了三維空間。」

    例如 Chanel 紐約旗艦店,其外立面的靈感來源是品牌的香水盒。「我堅信,采用品牌的圖示(icon)有助於強化其個性。以 Chanel 為例,珍珠、山茶花都是品牌的圖示,每個人都知道也都喜歡,所以我使用這些品牌的特征,進一步彰顯品牌的差異之處。人們甚至完全不需要看到品牌門店的招牌,都知道自己在 Chanel 的店裏。」

    上圖:紐約 Chanel 57th Street(2018)

    談及為 Chanel 品牌設計門店之時,Peter Marino 指出,會在整個過程中站在 Coco Chanel 的角度去想,例如在選擇合作的藝術家時,「我就會想,如果香奈兒女士活到現在,她會喜歡這些人的作品,那我們也選擇這些藝術家。」

    2016年,Peter Marino 為 Graff 設計的門店在芳登廣場開業。Graff 董事會主席 Laurence Graff 表示,一找到合適的門店位置後,就聯系了 Peter Marino,「我們想在芳登廣場的中心打造一個珠寶盒,他把這個願景變成了現實。他在設計中使用到了我們標誌性的 Graff 綠並將其柔化,不禁讓人想起18世紀。」

    上圖:Graff St Honore Paris(2019)

    三、借力藝術家,為品牌空間添姿增彩

    可以想象,品牌委托 Peter Marino 做設計是相當貴的,而在這筆巨額預算中,他會拿出一部份,專門委托藝術家們為門店客製作品。

    例如,在 Chanel 倫敦新邦德街精品店,就有25處委托藝術家客製的作品。

    2017年重新開張的 Louis Vuitton 芳登廣場旗艦店內,陳列展示了來自20多位藝術家的33件當代藝術品,其中部份為專為這家店創作。例如 Annie Morris 打造的彩色石塊堆疊裝置、中國藝術家嚴培明 2015年創作的年輕 Louis Vuitton 的畫像、Philippe Anthonioz 專為這家門店客製的雕塑等。

    在 Louis Vuitton 新邦德街旗艦店,Peter Marino 新開辟了一片畫廊空間,陳列有25位藝術家的43件作品,如當代藝術家 James Turrell 以空間與光線為主題的作品、美國畫家 Sarah Crowner 的「幾何圖形」畫作、德國攝影師 Andreas Gursky 的作品等。

    在他看來,「設計奢侈品牌門店,是一個極佳的與藝術家展開深度合作的機會,我不願意去選購已完成的藝術品,而是邀請藝術家們從早期就介入這個計畫,他們會幫助我們塑造空間的氛圍和質感。」

    上圖:Louis Vuitton New Bond Street(2019)

    上圖:Chanel 巴黎蒙田大道(2012)

    四、「商店的最終目的還是——讓人消費」

    在 Peter Marino 的手中,門店不僅僅是奢華的,更是實用且吸引人的,其最終目的是讓購物變成一種體驗,「比起商品策劃,我對顧客更感興趣。」

    Louis Vuitton 執行長 Michael Burke 則如此評價:「Peter Marino 知道,零售並不是最主要的事情,而是感官層面的參與度和聯結。」

    在做 Peter Marino 口中的「商業設計」時,他也絲毫不避諱:「門店設計要讓消費者產生購買欲望」,他操刀的奢侈品牌門店,往往會將高價的商品放在門店正中心最顯眼的位置,比如說 Chanel 或者 Louis Vuitton 的包袋、BVLGARI 或者 Graff 的珠寶等。

    上圖:紐約 BVLGARI 5th Ave(2017)

    【華麗誌】此前的報道顯示,在2013年為 Louis Vuitton 東京旗艦店設計時,店內有一個開放式的樓梯,讓顧客可以從一樓直接看到二樓的商品,只為了讓更多的顧客會去樓上逛逛。他當時指出,只有20-30%的顧客會離開一樓去逛其它樓層,而他力圖將這個數據翻倍。

    「無論是二十年、三十年,商店最終目的還是消費。我們購物是因為需要某個特定的商品。如今,精品店是體驗性的。一家奢侈品門店是人類情緒和審美的綜合體驗,它跟你想在什麽地方度過一段很愜意的時間有關。這些都需要靈感,讓我們擁抱藝術,傳遞品牌的資訊」,他曾如是表示。

    眾所周知,顧客在一家店呆的時間越長,下單購物的可能性越高。但要留住顧客,就要弱化商店的感覺,「我的工作就是要讓顧客感到舒服,他們進店後能有家的感覺,甚至希望自己的家就長這樣」,Peter Marino 說道。比如他設計的試衣間,更偏向「住宅式」的配置,與主要的購物樓層分開,讓顧客更有私密感。

    上圖:紐約 Chanel 57th Street(2018)

    五、像「廚師「一樣,尋找並組合品牌的「原材料」

    作為建築設計師,Peter Marino 在推進計畫時,最先做的並不是構思設計,而是尋找可以使用的、想要使用的原材料,再基於這些材料進行設計。或許正因此,他更願意定義自己為一名「室內設計師」。

    「我常把自己比作是廚師,因為原料就在那裏,要做的就是加點新東西進去,稍微調整一下,這樣就會有不同的味道」,Peter Marino 曾說過。

    他曾感嘆:「十個建築師中有九個,都會從畫草圖開始做設計的,然後再想怎麽把它做出來?我卻反著來,先想明白它用什麽來做?能做成什麽樣子?材料本身、材料的顏色、給人的感覺等等。」

    「透過所有在門店陳列出來的東西,可以了解到設計師的願景,這是無法透過螢幕感知、理解的,在店裏就能夠透過五感去看、去問、去摸,以及去試衣服」,Peter Marino 說道。

    上圖:比弗利山莊 Dior Rodeo Drive(2012)

    更多關於 Peter Marino

    在眾多的奢侈品門店設計之外,Peter Marino 還操刀了許多私人住宅以及奢侈品酒店的設計,後者包括:LVMH集團旗下的巴黎白馬酒店 Cheval Blanc Paris(預計2021年完工)、紐約 The Lobster Club(2017年)、紐約四季酒店(2006年)、Cheval Blanc Beverly Hills(預計2025年完工)、Sentosa Casino and Hotel Singapore(2006年)等。

    Peter Marino 給自己的定位是「室內建築師(Interior Architect)」,「對我來說,室內建築、外觀建築、景觀建築都是一樣的,我在長島東端有一個自己的花園,精心飼弄了很多年…如果我不做建築師的話,或許會當個花匠(Garde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