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魚,年齡往往比較大。在吉林省的自然水域中,一條鯉魚從1斤長到10斤,一般需要七至八年甚至更長時間,如此漫長的時光使它形成了極為敏感的警惕性及獨特的食性,想釣這些身經百戰的大家夥,是要做一番準備的,具體包括哪些?請您閱讀下面的內容。
小中取大
全媒體時代,資訊傳播渠道四通八達,總有一些叫人熱血沸騰的釣大魚的視訊透過你的手機螢幕刺激著你的感官。我喜歡看鄧剛釣大魚,那叫一個過癮,魚真的足夠大,堪稱巨大,20斤以下的青魚都叫「奶青」,按這個標準衡量,我們這些普通釣友的魚獲只能算魚苗,畢竟資源不同,大魚的標準也不盡相同,所以我認為將重量作為大魚的「錄取線」是有失偏頗的、不科學的,假如某地的魚類資源匱乏,在那裏的水產市場中尚且難以見到10斤以上的大魚,那麽把20斤作為大魚的「錄取線」合理嗎?
言歸正傳。我的居住地周邊50公裏範圍內可供垂釣的水庫數量不足兩位數,且都是小微型水庫。於是,那些數量較多、不投餵飼料的沙坑池塘就成了我們野釣的另一個去處選項,我比較喜歡釣沙坑。
沙坑的優點是面積較小,便於我們找魚,缺點是魚的密度小,我便常在沙坑中釣大魚,可謂小中取大、稀中取優。
一寸長、一寸強
我和釣齡不長的幾位新手朋友曾多次同去一個平底型沙坑釣魚,我的魚獲數量總能多一些、體型能大上許多,他們釣到的最大的魚不過是近把重的小草魚。這是為什麽?
第一次、第二次釣該沙坑時,我圖輕巧,跟他們一樣使7.2公尺和8.1公尺竿兩支竿子,兩次共遇到12口,魚兒只對8.1公尺竿子上的餌感興趣,7.2公尺竿子一口也沒有。
於是,第三次我用9公尺竿替代7.2公尺竿,結果左右開弓,兩竿齊頭並進。如果我有10公尺長竿,我會果斷用其替換8.1公尺竿。
竿長相差這麽一丁點,魚獲相差如此懸殊?他們不信。窩子都打了,還怕魚不過來?他們質疑。
直到他們增添了裝備,用8.1公尺和9公尺竿取代之前最長的7.2公尺竿後,才相信問題果真出在竿子的長度上,窩料並非問題的關鍵。
是的,身經百戰、警惕性極高的大魚非常註意與岸邊保持安全距離。
筆者常釣的一個沙坑
長竿的最大優勢不在於釣得遠,而在於控魚能力出色。
7.2公尺竿和8.1公尺竿僅差一個級數,控魚能力卻相去甚遠。
我的經驗是,哪怕四五斤重的野生鯉魚發起飆來也能把7.2公尺輕松拽倒,但是要拽倒8.1公尺竿就不那麽容易了,只要你能把竿子豎起來,任由暴怒的鯉魚玩命逃竄,你只需將竿子往地面一拄,即可直接把魚拉至水面,之後你以魚竿握把為軸心,將魚從左遛到右,再從右遛到左,兩道激動人心的半圓形水花濺起後,這條魚基本上就是你的囊中之物了。
有人說用7.2公尺竿子效果也一樣,其實這是在挑戰竿子的極限,斷竿風險較高,用8.1公尺或更長的竿子則遠不及極限,釣四五斤重的野生鯉魚有意猶未盡之感。
在釣野生大魚方面,長竿在大多數情況下比短竿更有優勢,但是在特別深的水域,情況就不一樣了,釣友們應當靈活應對。
線組不宜求細
很多新手透過觀看釣魚短視訊學到不少釣魚技巧,但是也有被誤導的時候。
例如,很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播在視訊中聲稱釣5斤左右的目標魚時,所用子線不會超過2.0號,可是視訊中卻不時出現提竿即斷線的畫面,主播對此並不在意,換一副新子線接著釣,他們可能真的不在乎跑魚,畢竟他們有更豐富的大魚資源。
長竿釣大魚的優勢毋庸置疑
主觀上,我也不想把子線弄得過粗,但是我擔心跑魚,我所處的地區魚類資源平平,以釣野生鯉魚為例,整個夏天總魚獲不超過10條者大有人在,每條跑掉的魚都可能是最後一條。
所以,對於子線的線徑,我的觀點是不要過細,以確保萬無一失。我野釣鯉魚常用「4+3」線組,即便如此,一年下來也會斷上一兩次,有時在淺水釣點中魚,提竿即「拔河」,來不及做進一步反應釣組就彈了回來。
淺水處搏大魚,提竿力道宜小不宜大,畢竟現在的魚鉤足夠鋒利,不用擔心刺不透魚嘴。
但是,中大魚時輕提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對那些幾天甚至十幾天才能看到一次大魚標相的釣友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他們一旦中大魚,就會本能地大力揚竿,結果一下子激怒了大魚,「拔河」斷線也就在所難免了。
釣大魚的線組不可過細,線結務必打實
有人說,竿子拋得太滿是造成「拔河」的因素之一,拋七八分竿,問題就解決了。沒錯。但竿子拋不滿,相當於縮短了釣點到岸邊的距離,長竿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假如條件允許,野釣大魚可用10公尺以上的竿子,但是使這麽長的竿子基本上只能用「甩大鞭子」的方式拋投,這就要求以釣者自身為圓心,以20余米為半徑的半圓形空間內不能有障礙物,而大多數自然水域是不具備該條件的。
針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是用小拋竿替代長手竿——前提是釣場允許使用海竿,如果不允許,可用手竿配失手繩來提高成功率。既然目標魚是大魚,失手繩的長度就不能短,我用的是8~10公尺的失手繩。
仍以我的「4+3」線組為例。在綁制線組時,我會將每個線結都用力拉緊,以防「虛扣」,可是即便這樣也不保險。
去年秋天的一次野釣,在一個緩慢的黑標出現後,我仗著釣點水深2公尺多、釣位距水面將近2公尺,於是提竿時有意大力刺魚,力圖激怒大魚、暴力搏魚、速戰速決。
可是事與願違,提竿的一瞬間,手上剛剛吃勁兒,竿子就彈了回來,竿梢紅纓處的線結斷了。我綁線組的時候把每個線結都檢查了一遍,可是那個線結到底還是沒打實。
所以,為了拉緊每一個線結,我覺得有必要借助一些小工具,畢竟徒手拉線結很勒手,看似使了很大力氣,其實真正作用到線結上的拉力並不大。
魚餌的說道
野釣大魚還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魚餌的使用,很多人面對漁具店裏花花綠綠的餌料袋子發愁,該買哪個,該怎麽配?其實野釣大魚所用的魚餌大多不是從漁具店裏買的,比如用菜市場中隨處可見的青玉米釣野生鯉魚就非常有效。
不過,很多人覺得把新買的青玉米搓下一粒直接用不放心,非要加工一下,加工的過程越復雜,心裏越有底。這確實是一個誤區。作為過來人,我給新手的忠告是:直接用,無需加工,越是深加工,效果越差。
老玉米也是不錯的選擇,主要有兩種,即純粹的老玉米和發酵的老玉米,前者很少有人使用,原因是用不好,它十幾年前曾因釣魚圈內的幾個大腕熱衷使用而小範圍流行過,但因效果普遍不佳而逐漸沈寂。不過,那幾個大腕後來仍在繼續使用,效果依然如初。
問題出在哪兒呢?其實問題出在魚餌的選擇及窩料量的把控上。
用原生態餌料釣野生大魚非常有效,人工加工痕跡明顯的餌料會適得其反
不是用老玉米作餌嗎?何來選擇?說起老玉米,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馬齒形的玉米粒,其實細心的人不難發現,玉米棒頂端生長的玉米粒是接近圓形的,它們顆粒偏小,看似未成熟,很多有經驗的老釣友是用這個部位的玉米粒作釣餌的(以青玉米作釣餌也是如此),至於鯉魚、草魚為什麽偏愛這種既圓又小的玉米粒,或許是本能使然吧。
再說另一個問題——窩料量的把控,我的經驗是打窩勺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量,不上魚則不換餌,換餌重新拋投後才補窩,量比第一次打窩時略少。
關於發酵的老玉米。市面上的老壇玉米既能作窩料,又能作釣餌,很多人都在用,但我很少使用。
很多人知道發酵的老玉米釣魚效果好,卻不知發酵到何種程度效果最好,不同的發酵程度,釣魚的效果是不同的。
我的經驗是,老玉米經水煮後發酵3~5天效果最好,發酵久了效果會下降。
面餌也是如此,發酵1~2天,產生微酸氣味時效果最佳。
上文說的就是玉米餌的三種形式,歸納起來,使用原則有二,一是不做任何加工,純原生態,二是只進行簡單加工,接近原生態。只有這兩種狀態的玉米餌才是野釣大魚的最佳餌料。
圖為筆者的發酵老玉米
除了老玉米和青玉米,田螺、草葉、八分熟的紅薯等天然餌也常被高手用於野釣大魚,它們皆非來自漁具店,也沒有商品餌那麽濃郁的味道,可偏偏更容易引來野生大魚,這也是本能使然,就像果樹上的蟲子,它們能感知到哪枚果子最甜,在野外水域自然生長多年的野生魚同樣能敏銳地辨識它們喜歡的食物——原生態的食物。
打窩環節
打窩是釣魚的重要一環,每個人打窩的思路都不大一樣,我的打窩思路非常簡單——有針對性即可。
既然想釣大魚,就盡量避開小魚的幹擾,因此窩料中的可霧化成分就沒必要存在了。
既然這樣,事情就好辦了,田螺、糠餅、豆餅、青玉米、老玉米均可作為窩料,可根據物件魚的種類單獨使用或搭配使用。
至於窩料的量,我的原則是在魚兒食量偏少的季節少用窩料。比如初春、深秋兩季水溫低,魚的活性差,新陳代謝慢,食量自然偏小,如果窩料多了,它們發現釣餌的機會就會減少,因為窩料就能把它們餵飽。
垂釣時間偏短,比如上班族只能周末釣上一天,窩料也不可多打,打重窩很可能把窩子「打死」。
窩子面積小,也要少用窩料,一個面積小於等於洗衣盆口的窩子能用多少窩料?把水底鋪上一層?肯定不能那麽多,我的建議是,在農村餵小雞時揚幾把谷子的量就夠。
夜間中大魚的機會比白天多
當釣餌和窩料相同時,也要少打窩料,比如你用老壇玉米作釣餌,卻將滿滿一袋老壇玉米投進窩子裏,魚兒發現釣餌的可能性必然很低。
更多的時候,窩料不宜跟釣餌一樣,以釣青魚為例,你用一袋老壇玉米打窩,釣餌用青魚偏愛的螺螄顯然更合理。
在魚兒密度較大或水面面積較小的水域(尤其在魚類最活躍的夏季)釣魚也要少打窩子,我釣沙坑時甚至經常不打窩,照樣釣得不錯,因為魚兒自然活動時就很有可能遊進釣點,不打窩既沒有打窩的聲響驚擾大魚,又能避免「炸窩」,要知道大魚一旦上鉤,掙紮起來是很劇烈的,必定對窩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把附近的魚兒驚走。
如果你搞不懂目標魚的食性,就直接用鮮玉米或老玉米打窩。釣大魚時,老玉米(哪怕是未經發酵的老玉米)的效果是優於鮮玉米的,針對10斤以上的大魚效果更佳。
標相、天氣和心態
野生大魚制造的標相從不拖泥帶水,但振幅較大的標相未必都實口,也有可能是大魚遊動時蹭到主線所致,這種狀況在釣黑坑時比較常見,但這並不意味著野釣時不會發生。
大魚蹭線極易給釣者造成誤判,釣者若提竿刺魚,結果是要麽將魚兒驚走,要麽魚鉤錨到魚體,二者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所以,想提高中魚率就要放過一些虛假訊號,專抓實口。
調低釣高的調釣方法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辨識魚口虛實,例如浮標露出七八目甚至更多,能夠一黑到底的標相肯定不是魚兒蹭線所致,若浮標只露出2目就不好說了。
有人擔心調低釣高會影響魚兒咬鉤訊號的表達,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別忘了我們的目標魚是大魚——野生的。
野釣大魚宜調低釣高,以便我們更準確地辨識魚口虛實
這世上沒有百試不爽的野釣大魚訣竅,我們能做的不過是盡量抓住和大魚遭遇的機會,比如刮風天和下雨天,盡量不要錯過。
2021年,我在風天和雨天釣魚的收獲都是比較突出的,尤其是在面積相對較小的釣場時。風天一定要釣下風處,如果風力過大,坐在正迎風釣位無法拋投,可結合釣位周圍的地形,在側迎風處拋投。
如果竿子過長,難以架竿,我們不妨用短竿長線——3.6公尺竿配20公尺魚線,穿20克磯釣空心鉛墜,即可將釣組拋投到位,無需調標,配一支標尾足夠醒目的浮標即可。
上魚後用失手繩遛魚,把大魚的力量泄掉後再擡竿子,然後抓住主線,以「手把線」的方式繼續遛魚。
需要註意的是,將收回的主線堆在腳邊時,兩腳不可亂動,以免踩住主線而不自知,大魚逃竄時若魚線無法及時釋放是會跑魚的。
相比刮大風,雨天釣魚的麻煩就少多了,雖然陣雨常有風相伴,但持續時間往往較短,挺一會兒就過去了,大不了等風消了再釣。
通常情況下,降雨後全水域魚情都比較好,如果有風,還是首選下風處,哪怕水深只有1公尺左右,也有在距岸較遠的位置遭遇大魚的可能。
釣大魚要有一份堅守的精神,守下去不一定有結果,但放棄必定一無所獲
釣大魚還要過一道心理關。大魚不像小魚那麽多,我們既無法保證一定有大魚咬鉤,又無法保證咬鉤的那條一定能達到我們理想的長度或重量,你看鄧剛釣大魚,咬鉤的也不全是巨物,總有一些小的上鉤。屢中小魚時,切記勿灰心、繼續守,守下去未必有收獲,但放棄必定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