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月西沈,竹魚竿擺動,一丈絲綸一寸鉤。
攜一根釣竿,享一方山水,一人獨釣一江秋。
世人對釣魚的癡迷由來已久,提起釣魚,是「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的恬淡寧靜,亦是「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的自在逍遙。當印象中老翁獨坐江邊垂釣的景象更變,千年後的今朝,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也開始成為「釣魚佬」,進軍「漁樂圈」,入場「釣經濟」,打破刻板印象的藩籬,年輕人,為何年紀輕輕,就愛上了釣魚?
釣翁之意不在魚
寄情山水半日閑
「釣完不帶走垃圾的,這輩子都是空軍(釣魚一無所獲)。」說著釣友間相互交流的「加密語言」,「95」後釣友小向在朋友圈釋出了一條狀態。受家人影響熏陶,二十多歲的小向釣齡已達十余年,工作之余,她依然醉心山水之間,向往那一抹寧靜。
牂牁江兩岸。顧冰潔/攝
據中國釣魚協會不完全統計,如果按照每年至少參加4次釣魚活動來算,目前中國大約有1.4億釣魚人群,其中25歲至44歲的中青年已經成為釣魚的主力軍,占比為46%。
「一張凳子一壺茶坐一天的方式不太適合我們,我們更傾向於路亞。」小向娓娓道來。
「路亞」是舶來品,得名於Lure(引誘)的音譯。與中國傳統釣魚不同,路亞釣魚沒有魚漂和釣墜,連魚餌都是塑膠做的假餌。釣手拋竿後,不是靜待魚兒上鉤,而是透過操控魚竿和收線,給魚餌牽引與拖拽力道,使其在水中呈現類似逃竄、掙紮、痙攣等形態,吸引目標魚發動攻擊,釣手需要反復拋竿與回線,因而路亞也被稱為「水上高爾夫」。
「路亞需要全程站立,不斷拋竿、回線,也是非常消耗體力的。」和家人釣遍貴州烏江流域、北盤江流域,最撥動小向心弦的,當屬牂牁江醉人的湖光山色,「一人一竿,愜意山水之間,釣魚既能體驗一把運動的樂趣,也能將身心置於自然中將壓力盡情釋放,何樂而不為?」
西陵晚渡牂牁江
不會遊泳村幹部
小向口中的絕美之地——牂牁江,是不少釣友心中的聖地。有「夜郎都邑」美譽的牂牁,坐落在六枝特區西南部的老王山下北盤江(牂牁江)畔,是六枝牂牁江風景名勝區的核心。牂牁江不遠處的西陵村,因「西陵晚渡」而得名,過往釣者紛紛在此駐足。
牂牁江夕陽西下。張興梅/攝
「西陵晚渡,在城西四十五裏茅口河上,此處水流湍急,相傳清乾隆初雲貴總督鄂爾泰改驛道設官渡於此,名西林渡,渡去峽口十余丈,峭壁千尺,銀波蕩漾。朝晨雲煙繚繞,不識蒼巖面目;暮則夕陽倒影,赤壁橫江。一日之間,朝暮小同,堪稱奇觀,牂牁八景之一的‘西陵晚渡’則是由此而來。」牂牁鎮西陵村村黨支部書記鄧軍介紹道。
自小在江邊長大,打漁老手卻是一名遊泳新手,鄧軍笑言自己是全鎮唯一不會遊泳的村幹部。談及這條江,鄧軍開啟了話匣子。鄧軍清楚地記得,2007年5月20日,作為生態移民村,全村進行整體搬遷,曾經依靠山間破碎土地自給自足的村民開始邁向一產向三產的轉變。
西陵村臨江而居,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與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近年來,牂牁鎮大力推動體旅小鎮建設發展,先後建起老王山多梯度訓練基地、飛行傘運動基地、三街十二坊、夜郎王宮等景點。同時,依托當地氣候優勢,載譽涼都「小海南」的美稱,西陵村吸引著遊客紛至沓來。
從前靠「漁」現在靠「娛」,鄧軍還是那個不會遊泳的村幹部,卻也帶領村民在牂牁江畔風生水起。
垂釣群體年輕化
鄉村文旅新路徑
在釣者看來,釣魚只分零次和無數次。
牂牁江畔。向秋樾/攝
江面波光粼粼,浮光躍金。頭戴人員攜行式遮陽傘,手持釣竿,即將退休的大學教師老李(化名)坐在釣凳上,悠閑地望向遠方。自從寒假開啟,老李夫妻二人便自駕前往牂牁釣魚。「村裏有民宿,也有農康寶,這邊水質好、風景好,每次來都能待上四五天。」和老李一樣,小向也醉心於牂牁的旖旎風光,「回歸工作一段時間後便會想念牂牁的晚風和夕陽。」
如今,在內卷、快節奏的生活氛圍下,釣魚正逐漸演變為一種「慢節奏」的生活方式,隨著年輕釣魚玩家的入場,以釣魚為主導的「體驗式」休閑消費,慢慢帶起新的消費熱潮。
打造民族文化旅遊農康寶一條街、特色產品一條街、民族文化一條街;建立起以星級賓館飯店為重點、定點賓館飯店為補充、家庭賓館飯店為特色的旅遊住宿餐飲接待體系;在牂牁江沿線,種植各類精品水果……牂牁鎮在「釣經濟」下的嘗試,也成為三產融合、錯位發展、互為補充鄉村振興實踐路徑的一個生動縮影。
牂牁沃柑。劉凡雄/攝
據【中國休閑漁業發展監測報告(2023)】數據,2022年全國休閑漁業產值839.25億元。年輕玩家的湧入,讓釣魚成為繼露營之後的又一個消費「藍海」,不僅加速了農旅產業的發展,也讓鄉村文旅擁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魯媛
編輯 向秋樾
二審 劉定琿
三審 孫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