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原本好端端,突然眼前一黑就暈厥過去,這是怎麽回事?近日,佛山復星禪誠醫院(以下簡稱「禪醫」)接診一位經常反復暈厥的小患者浩浩(化名),確診為血管迷走性暈厥,經過運動康復治療,目前該小孩的病情有了較大的改善。
6歲的浩浩經常會無故暈倒,這個情況最早出現在1歲多的時候,他在玩耍過程中突然暈倒,把家人嚇了一跳。上幼稚園後老師也不敢讓他參加體育活動,中午也不敢讓孩子留宿,為了不耽誤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幾年來,浩浩的爸媽走遍珠三角,到了20多家醫院求醫,曾懷疑過癲癇、低血糖等疾病,但經過一系列檢查後都沒有發現異常。
今年8月,家人帶著浩浩在禪醫做了直立傾斜試驗,確診為血管迷走性暈厥血管抑制型。隨後,醫生給他做心臟自主神經康復訓練,配合中醫體質調理,經過3個月的治療,暈厥的情況不再發作,解決近5年的疾病困擾。
什麽是直立傾斜試驗?
直立傾斜試驗是診斷血管迷走性暈厥的一項特殊性檢查,有助於確定診斷。其原理是將患者置於可控的試驗台上而被動傾斜,以誘發血管抑制性暈厥的一項診斷技術,被稱為診斷血管迷走性暈厥的「金標準」。
在試驗中,復星醫療心電技術總監、禪醫功能科副主任譚賀怡讓浩浩斜靠在70°的試驗床上,動態監測其心率、血壓,結果心率和血壓明顯下降,出現了暈厥的先兆,而當試驗床遙控為水平位置,暈厥的先兆癥狀消失了,心率、血壓恢復正常。這意味著,浩浩是血管迷走性暈厥。
「此病多見於青少年和老年人。」譚賀怡介紹,血管迷走性暈厥是指直立後突然出現頭暈、眼花、發熱、惡心、腹痛,繼而暈厥倒地、面色蒼白、全身濕冷,血壓下降、心率減慢等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的症候群,是直立後血液積聚在下肢,回心血量減少,引發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患者迷走神經過度興奮所致。
如何治療血管迷走性暈厥?
譚賀怡表示,血管迷走性暈厥分為心臟抑制型、血管抑制型、混合型則心率和血壓均下降三種。目前的治療方案,心臟抑制型可以安裝起搏器治療或迷走神經射頻消融治療,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可以透過運動康復治療和藥物治療。
其中,運動康復治療相對藥物治療,更為安全,能顯著改善體質和糾正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譚賀怡指導浩浩透過其設計的運動康復治療方案進行鍛煉,現在浩浩的情況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無獨有偶,醫院接待的另一位患者,46歲的張女士反復暈厥6年,住院期間曾暈厥過兩次,也透過譚賀怡的心臟自主神經康復訓練,成效明顯,堅持訓練三個月後,暈厥的情況再沒出現。
據介紹,譚賀怡結合呼吸操和氣功大周天的執行路線特點,新創潮式下肢加壓訓練,吸氣時能主動將下肢血液泵回心臟,避免回心血量的減少,呼氣時血液排出供應軀幹和下肢,迴圈往復。她還透過平衡能力的練習,糾正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紊亂,加強下肢力量的訓練,加強下肢骨骼肌的壓動力,從暈厥的發病原理來設計康復訓練方案,效果顯著。
文 | 記者 梁正傑 通訊員 陳琳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孫旭歌
校對 | 劉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