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FAI由Freeman教授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將FAI定義為踝關節沒有明顯不穩,而在自身的主觀感覺上存在失穩,使踝關節出現反復性的損傷。
Freeman提出,當腳踝發生扭傷時,踝關節肌肉和韌帶中的機械性刺激感受器和傳入神經纖維會造到破壞,機械性刺激感受器和傳入神經纖維的損傷會引起本體感覺的下降,阻礙中樞神經系統準確感知踝關節在空間中的位置。
腓骨肌肉對踝關節異常位置的反應不足將導致踝關節過度翻轉的發生率增加,這一理論被稱之為關節傳入神經阻滯理論。

但該理論僅基於反饋機制,未考慮神經肌肉的前饋調節。
後來經過大量專家學者的研究, 目前將FAI定義為由本體感覺和神經肌肉控制功能下降引起的關節不穩感覺以及踝關節不穩癥狀重復發生的臨床現象。
雖然這一理論為廣大學者所接受,但是針對FAI的定義目前始終並沒有的統一的定論。
一、FAI患者的運動療法
目前對FAI患者康復治療的主要方法有物理因子治療法、運動療法、輔助器具、中醫康復等。
由於FAI患者的發病機理尚不明確且沒有器質性的損傷,臨床上對FAI患著的康復治療主要是針對其可能引發疾病的原因進行運動治療,主要包括本體感覺訓練、肌力訓練、姿勢控制訓練、神經肌肉控制訓練等。

二、本體感覺訓練
目前對FAI患者本體感覺的訓練主要包括主動運動訓練、被動運動訓練、平衡訓練、體感刺激訓練以及多系統綜合訓練等方法,其中主動運動訓練、被動運動訓練、平衡訓練是對FAI患者本體感覺訓練最常用的方法。
如:Vasconcelos等對18至35歲踝關節不穩的運動員進行運動幹預方法的薈萃分析發現, 平衡訓練可以降低腳踝扭傷的發生率,增加運動員的神經肌肉控制、姿勢擺動和關節位置感。

與此同時,有學者研究平衡訓練對提高患者踝關節功能有效性中指出,平衡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踝關節不穩患者的本體感覺。
除此之外, 體感刺激訓練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本體感覺功能,主要對FAI患者的機體運用各種形式的刺激,以達到康復幹預的效果。
例如,對FAI患者進行振動訓練幹預,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姿勢控制及本體感覺能力。
與此同時,透過利用上述方法中的任意兩種及以上方法的多系統綜合訓練,也能有效提高FAI患者的本體感覺功能。

三、平衡訓練
踝關節的平衡訓練可以刺激踝關節囊和韌帶的受體,增加運動感覺的輸入,啟用Gamma運動神經元,從而促進運動感覺的恢復。
目前對FAI患者平衡能力的訓練方法主要有:單腿站立平衡訓練(SingleLegStance,SLS)、不穩面平衡訓練、漸進性跳躍穩定訓練(ProgressiveHop-to-StabilizationBalance,PHSB)及其他平衡訓練等方法。
在進行SLS訓練的過程中可用單腿站立、單腿站立同時屈伸支撐腿膝關節、單腿站立同時非支撐腿前後擺動、單腿站立接拋球和單腿站立背後接球等動作進行訓練; PHSB訓練是在可預期或不可預期的跳躍方向改變、起跳落地平面及動態觸夠任務中強調動態穩定的平衡訓練方法。
Anguish等為探究SLS訓練與PHSB訓練哪種訓練方法效果更好,對18名CAI患者利用該兩種訓練方法分別進行4周的平衡訓練,發現SLS組除了在FAAM運動量表的表現較好外, 兩種方法均能有效提高患者踝關節的功能能力,且效果差異不大;
不穩面平衡訓練則是在單腿站立平衡訓練的基礎上增加了受試者腳底支撐面的不穩定性,以此提高訓練難度,常用Bosu球、平衡板、平衡墊等器械進行訓練;平衡的其他訓練方法主要有套用Biodex平衡穩定系統(BalanceStabilitySystem,BSS)、壓力傳感系統、SLS結合不穩面以及利用振動訓練平台進行平衡訓練。

四、肌力訓練
根據以往的研究指出FAI患者存在內翻肌力、外翻肌力、背屈肌力、跖屈肌力的下降,其肌力下降是對踝關節不穩造成的重要原因,踝關節周圍肌力的下降不僅會使局部的肌肉萎縮,還會使踝關節的運動模式發生改變。
其中外翻肌力的下降會使踝關節不能及時糾正踝關節的內翻動作使其恢復到中立位,造成踝關節的外側損傷,透過增強其肌力,可以提高身體著陸運動的動態姿勢穩定性,降低因踝關節內翻而導致的外踝損傷風險; 內翻肌力用於FAI患者足部固定時的身體平衡,在阻止負重足的外側姿勢穩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當小腿存在過多外側位移時,透過增強踝關節內翻肌力,使其內翻肌群進行離心收縮控制閉鏈外翻,阻止內側足上升離開地面,從而避免快速內翻發生;
跖屈肌力不足將增加FAI患者踝關節外側損傷的風險,增強其肌力有助於限制踝關節在功能活動期間過度的內翻運動;
背屈肌力不足會使踝關節在跖屈內翻位置上發生損傷的機率增加。
因此臨床上應加大對踝關節周圍肌力訓練的重視程度,透過提升踝關節相關肌群的的肌肉力量從而有效降低FAI患者再次發生損傷的風險。
針對上述肌群肌力的下降, 臨床上常對患者的脛骨前肌、腓骨長肌、腓骨短肌、腓腸肌、比目魚肌常采用抗阻訓練或等速肌力訓練的方式進行運動幹預以提高踝關節周圍肌群的肌力。
等速肌力訓練不僅能有效提高FAI患者的肌力而且對其本體感覺的恢復也有較好的幫助,並且等速肌力訓練也能量化患者的肌力,是對FAI患者肌力評定的金標準。
但由於等速肌力訓練的價格昂貴,臨床上更傾向於抗阻訓練,主要采用徒手抗阻或者彈力帶抗阻,其選擇主要依據患者的抗阻能力進行靈活把握,而在進行抗阻訓練時,高強度的抗阻訓練對肌力的提升效果最好。
除上述兩種方法外,透過外源性刺激的振動訓練也能較好的提高FAI患者肌力水平。
此外,FAI患者除了踝關節肌力下降外,其膝關節、髖關節周圍的肌力也存在下降的情況,Kondo等對10名踝關節不穩的女子籃球運動員進行12周的髖部肌力訓練,發現受試者髖關節屈曲角度、外旋肌群力量增加,臀中肌最大隨意收縮百分比增加, 指出加強髖部肌肉的訓練可以改善踝關節背屈受限,減少了地面對踝關節的反作用力,降低踝損傷的風險。

並且有研究指出在踝關節肌力及本體感覺訓練基礎上增加髖膝肌力訓練,更有助於FAI者的康復,因此在臨床的肌力訓練中也應該重視患者膝、髖處關節肌力的減弱情況。
在對FAI患者踝關節進行肌力訓練的同時,有研究證實肌力訓練不僅能提高踝關節肌力,還可以有效改善其平衡功能及本體感覺。
Williams等在研究中提出踝關節力量訓練能夠有效提升受試者的動態姿勢穩定性, 並且發現踝關節內翻、外翻力量對維持其姿勢穩定性並用以保持機體平衡有較大的關系。
Kim等在對26名CAI患者進行12周肌力訓練後,發現受試者踝關節的肌肉力量、本體感覺及平衡能力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並且有學者也在研究中證實對踝關節不穩患者的肌力訓練不僅能夠提高踝關節的肌力,而且對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本體感覺也有改善。
因此對肌力訓練可FAI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本體感覺也能產生有益影響。

五、神經肌肉控制訓練
神經肌肉訓練能有效改善FAI患者踝關節周圍肌肉的延遲反映,提高踝關節對外界刺激及時做出反映的能力,增加踝關節跳躍、著陸的穩定性。
目前對FAI患者神經肌肉訓練的方法主要包括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增強式訓練、靈敏性訓練等方法。
Huang等對30名踝關節不穩的運動員分別進行6周的力量訓練和增強式訓練(力量訓練+平衡訓練),探究對受試者神經肌肉控制能力的影響,發現兩種訓練方法都改善了受試者單腿落地時踝關節位置感和踝足底肌肉的啟用, 並且增強式訓練組在跌落沖擊後,使踝關節跖屈肌的調整時間縮短。
Hung等在研究中也指出平衡訓練能加強FAI患者踝關節的神經肌肉控制和本體感覺。

結語
此外,PNF是神經肌肉訓練的一種體系化、規範化的常用訓練方法,並且已有研究證明PNF訓練能夠有效增強FAI患者的肌力及平衡能力。
除上述方法外, 虛擬現實技術也能夠很好的改善FAI患者的本體感覺及平衡能力,從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