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看看古人喝茶到底有多講究!

2024-03-04美食

這兩年隨著傳統文化的宣揚力度日益加強,人們開始不斷重視起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不光光是老一輩的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守護中華傳統文化的隊伍中,很多年輕人穿上漢服走在大街上,展示漢服魅力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服飾究竟是什麽樣的。

以前在我們印象中喝茶的人都是爺爺和父母輩的人,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品茶」是一件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

但隨著各種視訊和古裝影視劇的宣揚和科普,很多人意識到原來我們的茶文化有那麽多講究。

比如古裝電視劇【知否】和【夢華錄】裏就有很多關於宋朝「點茶」的畫面。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從最初的茶園管理和茶葉采摘以及茶的手工制作等等,再到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

古代人對喝茶的講究與重視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古代人喝茶到底有多講究?

有人說中國茶的歷史從神農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在戰國時期的著作【爾雅】中,就有記述了茶的詞句,其中【釋木】一篇,便有「槚,苦荼」,而「荼」古音正是cha。

但是關於中國茶史真正的起源,到目前為止仍未有定論,存在的爭議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等等。

飲茶之風從西漢時期開始逐漸興起,比如最有力的佐證就是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一只竹笥,在標簽牌上寫有「槚笥」二字,被證實正是一件盛放茶葉的器具。

另外西漢時期還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正是如今湖南的茶陵。

最初茶並不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飲品,更多是以其藥用效果出現在當時人們的病床旁。

比如在東漢華佗的【食經】中就有「苦茶久食,益意思」的記述,說明了茶的醫學價值。

後來民間才開始出現了煎茶的雛形,三國時期魏國人張輯編著的【廣雅】中,講述四川人采摘某種樹葉,將老葉子制成餅的形狀,再放上濃稠的米漿。

飲用時先用米湯浸泡,再用無焰炭火炙烤,使其烘幹變紅,之後搗成碎末放入瓷壺,再註入沸水飲用。

也有再加入蔥姜、橘子,用來調和樹葉的苦澀味。

這種茶和我們現代普遍認知的茶不太一樣,如果穿越到那個時代,恐怕我們大多數人都難以下咽,畢竟我們現代人泡茶可沒有加那麽多「配料」。

在晚唐時期當時的人們發明了一種「點茶法」,就是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裏,然後沖入滾水一邊沖一邊快速的攪動,目的是讓茶末跟滾水混合。

這種點出來的茶湯,上面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又以泡沫鮮白、久聚不散為最佳。

點茶法能發揮末茶特點,再加上註水時要註意對水流、水量、落水點的掌控,這其中有很多講究炫技的地方。

到了宋朝「點茶」成為飲茶的主流方式,也就是電視劇【知否】裏盛家三位姑娘要學的技藝。

當時祖母還對大娘子說華蘭在婆家受到嫂子的歧視無非就是在「點茶」和「插花」這些技藝上,可見當時的東京貴族家眷多少都會這些雅藝。

我們今天就著重說一下宋朝人的茶文化的技法。

宋朝人喝茶特別講究茶餅,在味道上追求「香甘重滑」,不喜歡茶中原本苦澀的味道,而且以茶色「純白為上真」。

從選用原料開始,只選取茶葉的茶心,然後用泉水浸漬,再上鍋蒸,用小榨榨去水分、大榨榨去茶汁,追求色白味甘。

榨過之後,茶放在盆裏仔細研磨,好的茶餅至少要研磨一天以上,等到盆中膏狀物勻滑細膩後,然後加入龍腦等香料和上香米熬成的薄粥,一起揉成茶餅。

耗費如此多的精力制作而成的茶餅,內含澱粉,樣子好像牛乳,又因摻有香料,口味甘香。

制作好茶餅之後便到了點茶的步驟,開始要將茶餅烤幹之後錘碎,再用茶碾細細碾成茶末。

再將茶末倒入篩子的茶羅中,篩取細碎茶末放在茶罐中,以備品飲。

之後將茶盞烤熱,這一步是為了避免滾水註入冷的茶盞降溫而影響口感。

茶盞烤熱後,用長柄小勺茶從茶罐中舀茶末放置於盞中,倒入一點滾水將茶末調勻,長嘴茶壺註水,同時用筷子、長柄勺或者是筅(一種圓形竹刷)快速攪勻。

攪勻之後,再註入更多的水,用來點茶的水也是有講究的,標準是「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的初沸之水。

最後一步就是調茶,須得「先攪動茶膏,漸加擊沸,手輕筅重,指繞腕懸」,達到「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然後到茶面上銀光翻湧,才算是真正點好了一盞茶。

看完了古人如此多的飲茶步驟,再想起我們現代人喝茶只需要拿個茶包沖泡一遍即可,其實就能知道這個時候的古人飲茶已經不在於飲而是真正的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