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古時候,普通人每天吃什麽?放到現代,你可能一口都咽不下去

2023-12-05美食

文/觀文史說

編輯/觀文史說

飲食一直是我們生活的重中之重,俗話說,沒有什麽事情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可是在中國古代人們是怎麽吃飯的呢?[如花]

01

古代飲食其實也很精致

在古老的中國,飲食文化一直是與健康緊密相連的重要一環。早在遙遠的古代,我們偉大的老師孔子就給我們上了一堂關於吃的課:「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這可不僅是吃貨們的日常箴言,而是中國老百姓自古以來吃得精致、吃得細膩的飲食原則, 這意味著我們的食物其實一直在追求品質和精細程度。

而隨後東漢時期的名醫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中更是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警告,「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

這可不是在說吃臭魚會打人,而是告訴我們食品的安全問題有多麽重要,像這類臭的壞的東西我們是不能夠食用的。

別以為唐朝時候就不提了, 唐代的醫學巨匠孫思邈還在他的【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的飲食衛生建議

它告訴我們吃東西要細嚼慢咽,讓米粒順利進入胃裏,別讓酒脂卡在腸道裏,這不是在跟我們說胃是個「拒絕酒精的腸關公」嗎?

在古代士人的眼中,合理的飲食結構可是非常重要的。 【內經】告訴我們:「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這就像是古代版的飲食金字塔,要五谷雜糧、五顏六色的水果、五花八門的畜肉、五光十色的蔬菜,才能讓我們的身體得到全方位、均衡的養分。

而孫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食治】中更是為我們解讀了這種理想飲食結構的妙處,強調了各種食物在飲食中的獨特作用。

與此同時古代人還告訴我們,吃得太好也不是好事 。他們認為過多的美食會對身體不利,因為脂肪和糖分過多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影響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

所以晉人楊泉在【物理論】說,如果你吃的東西過於油膩,你會變成一個肥宅,壽命縮水;但如果你能把控住,保持瘦弱,你就能長壽。

其實國人對飲食的講究是隨著飲食文化不斷地發展的。

02

古人都吃什麽

新石器時代人們日常谷物加工方式單一 ,長期以谷物、麻、黍、稷等為主食,營養結構較為單調。隨著石磨的使用,糧食加工方式得以改善。

到了周代時,一些大型祭祀用的肉類會經過精心烹飪,避開部份腥味重的禽畜內臟 。「八珍」烹飪技術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烹飪術搖身一變成為一門藝術。

一道菜采用三種以上手法調變,如紅燒、清蒸、蔥燒等組合,開創了多種烹調技巧的先河。

秦朝奠定中國帝國的雛形,也帶來了飲食上的一些小確幸,當時的蔬菜種類不多,僅有葵、藿、薤、蔥、韭五種。

就在漢武帝時期發展絲綢之路後,西域傳入的石榴、黃瓜等豐富了食譜, 隨著漢朝管理體系的成熟與統一,皇宮內已形成菜肴的高中低階別區分,奢華的烹調作為皇家專利。

隋唐時飲食開始出現胡化,長安作為經濟文化中心,推動著各地美食匯聚,也使得面條和燒餅等食物在民間逐步流行。

在五代十國的時時候,越來越多的異域食材進入中原,如冷胡突、熱洛河等,可見中外文化的互鑒與交融已初見端倪。

宋代海上貿易發達 ,出現許多商業城鎮,在此基礎上南北地區的口味差異基本形成。 在夜市的推動下,外賣、茶館、酒樓應運開設。

明代植物油取代了動物油脂,食用油的價格亦日益便宜,廣大平民家庭也可享用油炸食物,舶來的辣椒促成了川菜的誕生,而滿漢全席則代表了清朝飲食文化的高度成熟期。

清朝放寬了對肉類的限制,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以米食為主的地區性飲食習慣形成 ,馬鈴薯等作物傳入進一步豐富了食譜。

此時的飲食已經由簡單到復雜,由粗放到精致再加上飪技術和食材日益豐富,使美食文化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雖然我們的飲食文化一直在發展,可是這些珍饈並不總是出現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有時候身在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們甚者還常常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

03

饑餓的記憶

在這片土地上曾經有過多少次饑荒,多少人流離失所,多少人生離死別,然而在這些苦難的背後,卻是人們對生活的渴望,對生存的掙紮。

在明朝時期中國的人口一直在7000萬以下,五六千萬之間徘徊, 到了明朝末年,中國更是經歷了一場歷史上罕見的連年低溫和旱災,糧食短缺饑荒肆虐

在這場災難中,無數的百姓因為饑餓而死,他們的生活狀況令人痛心。

在清朝時期一場大饑荒席更是卷了中國北方,這場饑荒持續了兩年多,涉及到的範圍極為廣泛,包括現在的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

在這期間由於長時間的幹旱,土地無法耕種,百姓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們四處流浪,尋找食物,當時樹根和樹皮都被饑餓的人們剝光吃掉了。

在這場災難中貧富差距變得越來越明顯,富人們囤積糧食,逃避責任,而窮人們則在饑餓中掙紮,他們吃盡了所有能吃的食物,甚至連草根、樹皮都成為了他們的食物。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人甚至被迫吃人,甚至有許多人放棄了種植糧食,轉而種植鴉片。

清朝政府為了應對外敵侵略,不斷賠款割地導致國庫空虛,沒有任何辦法來應對災情,這種情況下,社會矛盾不斷被激化,百姓民不聊生。

現在如果讓你去啃樹皮挖草根,你能吃的下去嗎?可是這就是當時一些底層人民生活的最真實的寫照。

和當時的人們相比才知道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如此的安逸和幸福,這絕對跟我們現在農業的政策和技術緊密相關。

04

我們現在的糧食到底夠吃不夠吃

我們中國是個擁有著1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歷來都十分重視農業發展。自古以來糧食問題就一直是中國人民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糧食供需矛盾逐漸凸顯出來 。在這個背景下,中國是如何應對糧食危機的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那就是中國並不缺糧食!根據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的糧食產量都在穩步增長。

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中國的糧食產量已經達到了歷史新高,這意味著咱們中國的糧食供應能力是相當強的。

然而我們不能因此而掉以輕心,畢竟 糧食安全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

在全球範圍內,糧食供應緊張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中國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做好糧食安全的保障工作。

那麽中國是如何保障糧食安全的呢?

我們的政府一直非常重視糧食生產,他們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鼓勵農民種植糧食的同時,中國政府還加大了對農業科技的投入,透過科技手段提高糧食產量。

確保在糧食供應緊張的情況下,我們能夠迅速調動糧食資源,保障全國14億的人民群眾口糧供應。

但我們也要看到,雖然 中國目前的糧食產量足以滿足國內需求,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仍然存在一定的風險。

如果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可能會導致糧食大幅減產,再加上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糧食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因此 中國必須不斷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 。雖然我們現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食危機的壓力,但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

在未來中國將繼續努力,透過科技創新和政策引導,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