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同樣是小麥,為什麽西方發明的是烤麵包,而中國發明的是蒸饅頭?

2024-01-30美食

在中國北方地區,饅頭幾乎和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不管是在清晨還是傍晚,饅頭鋪裏的生意都是興隆無比,看著那熱氣從蒸籠裏不斷冒出,真的充滿了人間煙火氣息。

不過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對麵包情有獨鐘。

與其饅頭配稀飯,他們更願意吃麵包配牛奶,真正做到了與世界接軌。

當然,即便是麵包,和饅頭的原材料也是一樣的,都離不開小麥。

只是中國人把小麥蒸成了饅頭,西方人卻把小麥烤成了麵包。

這背後,不僅僅是人們的口味喜好不同,同樣也和歷史文化有關。

在中國,「民以食為天」,飲食不僅豐富多彩,更是富有情懷。

但是在西方,吃或許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補充能量,所以才出現了速食文化。

他們不理解中國人對美食的情懷,就如同我們無法接受他們每天都吃漢堡披薩是一個道理。

小麥,最初源於西亞、西歐和北非一些地區。

那裏的居民早早就把小麥種植到了田地裏,成為了他們生活中賴以生存的糧食。

直到商周時期,小麥才透過中國的西域地區,慢慢流傳到了黃河流域,也就是後來的中原地區。

不過雖然小麥進入中國時間不算早,但是我們聰明勤勞的祖先們,對蒸食技術卻早已掌握的滾瓜爛熟,每一項流程都熟記於心。

在「吃」這件事上,中國人向來不會矜持。

因為喜歡吃,我們的祖先不斷的改進著烹飪技術,從最初的陶罐,到後來的平底鍋,再到竈台,一步步讓火勢得到了越來越好的控制。

解決了火力的問題之後,古人們便開始大展廚藝,蒸炒燉烤……

只有大家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做不到的。

而有了小麥這種食材之後,他們更是如魚得水。

當小麥被磨成面粉,自然也就意味著他們的餐桌上,又會多出一道又一道的美食。

而饅頭,便是在那時出現的。

不過在西方,小麥最初是被用來烘焙的。

早在公元前9千年,人類在播種了黑麥之後,便做出了麵包這樣的產物。

到了小麥豐收的季節,它們便會被人類磨成面粉。

為了口感更好,面粉裏往往會被加一些鹽,之後加入適量水攪拌均勻,最後透過火烤的方法,制成世界上第一款烘焙美食。

因為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那時的面粉大多磨的比較粗糙,所以制成的麵包味道也有些差強人意。

但是後來在加入了香草、蜂蜜等調料之後,麵包的口感也開始有所改變。

當雞蛋牛奶也成為了麵包的輔材時,麵包終於被改頭換面,變得越來越有吸重力了。

西方人之所以選擇吃麵包而不是饅頭,當然不是因為他們不會蒸饅頭,而是因為他們對「吃」這個問題,一直就沒有太大的追求。

如果想要追根究底,那麽還要追溯到希臘時期,因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就是希臘。

希臘的面積不大,因為地理位置環境的局限性,很難大力發展農業。

但是希臘人口基數不小,這也就意味著那裏的糧食,往往要面臨供不應求的局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希臘只能向周邊不斷發起戰爭,希望能夠擁有更多的殖民地為自己服務,以此解決糧食不足的嚴峻問題。

因為希臘的殖民地大都都是以種植小麥為主的地區和國家,所以他們只能被動的選擇以小麥為主食。

但是因為希臘人對吃無所謂,不管味道好壞,填飽肚子就行,所以他們對於單一的小麥主食,依舊欣然接受。

而他們之所以發明麵包,還是源於一次意外。

當時奴隸的任務是把面粉烤成餅,但是因為幹活太辛苦,奴隸竟然在烤餅的過程中睡著了。

就這樣,等他醒來之後,意外的發現了一種新的美味,麵包。

很快麵包就成為外出打仗士兵們的主食,因為軍隊裏都會配備麵包師,任務就是能夠隨時做出麵包,確保士兵不餓肚子。

因為對吃無所謂,所以西方人也不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改良美食制作上,自然也就只有烤麵包,沒有蒸饅頭了。

在中國,饅頭最早出現在商朝晚期。

據說吐蕃王子贊普才在公元七百多年時,在長安請了一位面點大師,回到領地之後,大師便向當地居民傳授烹飪技能,讓饅頭迅速征服了當地人的味蕾。

那時饅頭的地位很高,一般會作為祭品出現,表達著人們對祖先最深的敬意。

不過中國早期的饅頭口感不好不說,而且吃起來明顯偏硬,完全沒有現在饅頭的柔軟可口。

畢竟那時的技術有限,雖然古人能夠做出饅頭,但是因為沒有好的裝置,沒有細膩的小麥面粉,所以都會直接影響饅頭的口感。

如今饅頭之所以口感好,除了面粉好之外,也得益於烹飪時溫度的把控。

但是在古代,人們往往都會用大火直接蒸面粉,不僅會影響饅頭口感,也會讓饅頭的營養有所流失。

在中國西漢初年,面粉加工技術其實已經相對成熟,當時人們為了幫面粉選擇一個最佳做法,其實真的費了一番心思,最終決定舍棄烤,選擇蒸。

為什麽我們古人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早在新石器時代,陶甑就被智慧的古人發明出來了。

這是一種專門用來蒸制食物的工具,因為原材料只有陶沙,所以經過燒制後就被取名陶甑。

無論是罐還是缽,又或者是其他型別的陶甑,它們的底部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小孔。

這樣在蒸制食物的過程中,熱氣便會自下而上,讓食物的整體都能透過加熱而熟。

因為中國蒸制食物的歷史悠久,蒸制工具也相對先進,所以在「蒸」方面我們是有著一定經驗心得的,自然選擇蒸食物會更有信心。

而大米和小米兩種中國本土農作物的出現,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小麥在中國的主流做法是蒸而不是烤。

大米和小米與小麥是有本質不同的,因為缺乏面筋蛋白,所以在磨成粉加入水之後,它們依舊缺乏黏性,無法成為一個面團。

這也就決定了大米和小米不能烤著吃,但是可以用其他烹飪方法制作,比如煮或者蒸都可以。

但是和煮相比,蒸其實更適合大米和小米。

雖然中國的陶器可以加水煮食物,但是大米和小米在煮的過程中,因為含有較高的澱粉,所以很容易粘鍋糊底,存在浪費和清洗難的情況。

在發明陶甑之後,烹製食物的方法便變成了蒸,因為能夠有效解決煮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尤其是後來中國蒸制炊具不斷推陳出新,更是奠定了汽蒸方法的主流地位。

小麥大面積的種植時期是在漢朝,而那個時候,中國的汽蒸工具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所以用蒸這種方式處理小麥,制作饅頭,也就在情理之中。

雖然大米和小米是中國南北方不同的主食,但是因為相似的特性,所以烹飪方法也就不謀而合。

這意味著中國幾乎大部份地區,都習慣於把食物蒸著吃。

當然,小麥在中國也曾有過被「烤」的時候,比如胡餅,就是烤制的產物。

但畢竟蒸這種烹飪方式影響範圍更廣,所以從主流發展來看,中小麥在中國還是以做饅頭為主。

其實饅頭也好,麵包也罷,在不同國家的人們心裏,都是美食。

所不同的只是烹飪方法。

只能說中國人在吃方面真的是無人能敵,所謂美食不可辜負,懂得享受美食,何嘗不是一種樂趣?

當然我們之所以如今能夠吃的好吃的歡,還是要感謝古人的努力。

正是因為他們的「最強大腦」,才能讓我們享受如此多的美味,饅頭也能吃出新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