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回顧:被稱為「行走的油包」,吃素卻又太胖的油鴟,常被捉來熬油

2024-07-19美食

自然界中的動植物總是會被人們進行加工,成為盤中餐,為一具具肉體提供維持活動的熱量來源,這是人們自遠古時候起便掌握的技能。

這美食誰看了不流口水

像是在南美洲,就有一種鳥常常因肥美的肉體而墮入輪回之所,哪種仁兄如此倒黴?答案就是油鴟。油鴟作為鳥,是怎麽把自己餵胖的?飲食習慣如何?若是被捉住,會面臨怎樣的遭遇?自然界中,還有與油鴟內容相似的動植物嗎?

讓我們一起走近油鴟,這種被稱為「行走的油包」的鳥,終生吃素,卻還是越長越胖,因其特質,常常被捉去熬油。

看著就十分肥美的油鴟

吃素救不了小胖子

油鴟主要的分布地為南美洲,愛住洞穴,晝伏夜出,成日嘰嘰喳喳,像麻雀一樣喋喋不休。這種長相恍若縮小版的貓頭鷹的小鳥,打破了人們長期以來的一個思維認知,那就是「吃素瘦身」。

油鴟洞

作為純素食動物,油鴟主要的食物為油棕櫚果與牛油果,這兩種果子為何成了它的「催胖劑」呢?讓我們一起分析一番。

油棕櫚果

棕櫚果是一種含油量達到5成的果子,不管是果肉還是果核內的果仁兒都能拿來榨油,五千年就已經成為人們的食物與油料來源。

棕櫚果

油鴟的小嘴前端尖尖的,呈勾狀,很方便食用油棕櫚果,一棵棕櫚樹上一般能有2000個油棕櫚果,鳥兒們穿梭其中,就像是在自助餐廳大快朵頤一般,不用飛來飛去就能吃到飽,可不就迅速發胖了?

看著小嘴簡直就是天然的工具

牛油果

我們再來看油鴟的另一種心頭好——牛油果。 相信一看到牛油果,一些愛好吃輕食瘦身的朋友就有點坐不住了,牛油果不是減脂者必備的食材嗎?怎麽還能催胖呢?其實,牛油果的油脂含量超出普通水果的十幾倍,含油量極大,吃一個牛油果,相當於吃了一碗白米飯。

牛油果是優質脂肪的代表

之所以一些沙拉中含有牛油果,是因為即使是減脂人群,也需要攝入一定量的脂肪,而牛油果就是極佳的優質脂肪來源。牛油果含有單不飽和脂肪,吃它可比吃動物脂肪健康多了,再加上牛油果含有多種維生素,大家可以酌量攝入。

減脂餐中的牛油果

一般沙賴瑞只會放幾片牛油果,而油鴟可是拿牛油果當主食的,所以被人類拿來當減脂食物的牛油果,在油鴟哪兒就成了獲取熱量的神器。看到這裏,大家也能明白為什麽吃素救不了油鴟這群小胖子了。接下來我們再一起看看,油鴟的生活是多麽危機四伏。

下油鍋,油是自己身上來的?

油鴟自己築巢,不做伸手黨,它們會藏身與洞穴,吐出粘液,配合一些食物殘渣一起築起小窩。與油鴟比鄰而居的印第安人,會選擇在其繁殖季掀油鴟的老巢,抓走油脂更加豐富的幼鳥,用來遨遊。

油鴟幼崽

作為「行走的油包」,油鴟的出油率從不讓印第安人失望,隨著一鍋鍋清澈的油被熬出來,印第安人們知道自己接下來的日子不會太難過。這些油不僅能夠烹飪食物,還能夠用於生活照明,其保存條件並不苛刻,可長時間儲存,足以讓印第安人們等到油鴟的下一輪繁殖季。

不過印第安人們的心中滿是「吃吃吃」,卻沒有永續發展的理念,抓起油鴟來毫不手軟。由於幼鳥的含油量比成鳥多出好幾倍,且幼鳥嬌弱的翅膀,明顯讓它們無法飛出成鳥那般的速度,更好捕捉。所以印第安人往往是盯著幼鳥下手,這對於油鴟的繁衍生息而言是沈重的打擊。如今,油鴟的存活量已經大不如前了。

油鴟危在旦夕

尖叫的「嚎哭者」

油鴟並不蠢,擁有辨位的能力,曾有研究人員捉住油鴟後堵住其耳孔後將其放生,發現它便只能在可視環境下有序飛行。這是因為油鴟是聽聲辨位的。

油鴟的西班牙名稱被轉譯過來意為「嚎哭者」,能夠在每秒發出200次左右的叫聲,這種頻率之下,聲音自然是又尖又高,它便是靠這些聲音判斷與障礙物之間的距離,躲避危險,由此也被人們稱為「帶雷達的鳥」。

油鴟在普通情況下聲音訊率大概在7千赫茲之下

印第安人中的「鳥獵手」,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中,聽力受損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在大自然中討生活,可不就是這樣的嗎?油鴟或許還會嗤笑一聲:「你付出的只是部份聽力,我付出的可是命啊!」這倒也不知道該心疼哪一方了。

即使身帶雷達,油鴟也躲不過明顯智商更高一籌的人類的圍追堵截。印第安人將聽力置之度外,捕捉油鴟已成了一種習俗,作為生存秘訣世代流傳。有組織有紀律的印第安人早已學會如何效率最大化地捕捉到油鴟,合適的時間、位置、方式都諳熟於心。

印第安人

油鴟一次只能產下3、4枚卵,幼鳥破殼後,還需要由成鳥精心餵養4個月才能擁有獨自生活的能力。但是別說4個月了,可能破殼4天的幼鳥都會成為印第安人鍋中的亡魂,其繁衍狀態著實堪憂。如今,我們也只能希望油鴟能爭點氣,別讓自己成為瀕危動物。

或許大家會問了,自然界中除了油鴟,還有動物能夠被冠以「油包」的稱呼嗎?還真有,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魚中「油物」

一些不良商家總是會用價格低廉的食材作為價高食物的平替,偷梁換柱。如果是拿巴沙魚代替龍利魚,那問題也不是很嚴重,至少吃不出什麽毛病,但大家要註意了,一些在法律邊緣不斷試探的商家,已經做得出拿油魚代替鱈魚,以次充好的事情了!

鱈魚光滑又粘滑,油魚的手感有點劃手

油魚是一種深海魚,學名叫作棘鱗蛇鯖,體內有20%以上的脂肪。除了大量脂肪,油魚體內還有40%以上的蠟酯,這種蠟酯在1000℃以下的溫度中不會發生反應,倒也能被用來煉油,但這種油只能用來作為工業用油,可不興吃啊!人類無法吸收油魚體內的物質,若是食用,便會出現胃部痙攣,或者腹瀉的現象。

可不要誤食了油魚

這裏說的腹瀉可非比尋常,人們會不受控制地「拉油」,若是在屋外,兜著一褲子的油被別人看到,那可就「社死」了。一些新聞報道中,也曾出現過民眾無意間食用油魚出糗的案例。這種情況一般會在兩天之內消失,但相信誰也不想體驗這種滋味。所以大家購買食材一定要去正規的商場或是平台,可千萬不要貪便宜,買回讓自己苦不堪言的商品。

攝入油脂要適量

印第安人平時的油脂攝入源不多,所以即使抓捕油鴟得到食用油,也不會有油脂攝入量過多,影響身體健康的情況出現。但是作為生活在現代化環境中的人群,很有可能會因攝入過多的食用油導致各種慢性疾病的情況發生。人們不僅會吃下菜肴中的油,還會因為吃下蛋糕、薯片等零食增加額外的油分攝入量。

要合理飲食哦

若是都市中的社畜,平日裏只能吃外賣,那麽吃下肚的油量與油質便更讓人捏一把汗了。不如和油鴟學習,多食用優質脂肪,少吃動物類脂肪,或者在做飯時采用橄欖油,並且控制油量,吃好油,少吃油。畢竟身體是自己的,若出了問題,後悔可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