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中醫如何治療虛損泄瀉

2024-06-11健康
虛損病證中,泄瀉與咳嗽尤為常見,這兩種癥狀往往讓患者苦不堪言,醫者亦覺棘手。其治療之難,源於脾肺之間的異性特質。脾主運化,喜溫燥,而肺主宣降,喜涼潤,二者在生理機能上本就有所差異。
在中醫理論中,雖有「土旺生金」之說,即脾土健旺能滋養肺金,然而在實際治療中,卻難以簡單地透過溫燥之劑來同時調和脾肺。這是因為,溫燥之劑雖能助脾運化,但過於溫燥則易傷肺陰,不利於保肺;而涼潤之劑雖能潤肺降燥,但過於涼潤則易阻礙脾陽,不利於扶脾。
因此,治療虛損病證中的泄瀉與咳嗽,需要醫者具備深厚的中醫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在遣方用藥時,既要考慮到脾喜溫燥的特性,又要兼顧到肺喜涼潤的需求,做到既能健脾止瀉,又能潤肺止咳。同時,還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差異,靈活調整藥物配伍和劑量,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總之,虛損病證中的泄瀉與咳嗽治療頗為棘手,需要醫者精細辨治、靈活用藥。只有準確把握脾肺之間的異性特質,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早日擺脫病痛困擾。
治虛損下泄者,宜用理中丸,其甘溫之性平胡滋補,既可調和中焦,又能固本培元。且於其中添入五味子,以其酸澀之性,能收斂固澀,以遏制下泄之勢。同理,治虛損上咳者,當取異功散,其能補土生金,培土以固本,再輔以細辛,其辛溫之性可宣肺止咳,疏通氣機。然此二法,總以扶脾為要,蓋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健則諸臟皆安。
然而,虛損上咳下泄之癥,究其根源,實則源於腎虛。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陰元陽。陰虛火旺者,當以甘寒補腎,以養陰清熱;陽虛水泛者,則宜甘溫益火之品補陽以消陰,以溫陽化水。然何以舍先天之本而求之於後天之脾?原因有二:一則虛損之證,多屬水火不交,陰陽互損之候。陰虛及陽,陽虛及陰,腎虛常見陰陽俱損,故虛陽上浮,上下並病。此時用甘寒恐伐生氣,用涼潤恐助陰邪,用苦寒恐生燥熱,故陰虛火旺之證,惟宜純甘平補之品,以養陰而不傷陽;陽虛水泛之證,亦只宜甘溫平補,以溫陽而不傷陰。辛燥則助陽邪,辛散則傷陰氣,溫潤恐助水邪,故宜用甘平甘溫之法,以調和陰陽,平衡水火。

二者,胃為五臟之本,胃氣旺盛則諸病不生。故治病之要,全在於胃氣。久病之人,尤以胃氣為要。蓋胃氣衰敗,則藥食難進,病勢難挽。鑒於「虛勞之死,多死於泄瀉」,而泄瀉之因,又多因補腎不當,傷及脾胃所致。故治虛損之證,宜舍先天之本而著眼於後天之胃,以救胃氣為要。透過調和脾胃,恢復胃氣,再進一步調和陰陽,平衡水火,方能根治虛損之證。

若甘溫半補之藥不應其效,反而復增腹脹、發熱等癥狀,此乃【藥蠱】所述之「脾不能收精,臟氣固結不舒」之緣由。脾主運化,若其失職,則精氣無法收納,臟氣郁結不暢,進而導致諸般癥狀。又言「胃氣為藥所傷,藥毒流於坎陷,少火不能內藏」,胃為後天之本,藥石損傷胃氣,藥毒深入,致使少火難以潛藏,從而引發腹脹、煩蒸、寒熱、羸瘦等諸多病癥,此即所謂「藥蠱」。
對於藥蠱之證,理應摒棄藥石,以五谷為養,五肉為助,調和脾胃,恢復其運化之功。或可酌情加用小劑甘溫養胃之品,以助脾胃之氣恢復。然而,虛損泄瀉之癥在治療過程中若出現藥蠱之證,則非同小可。因虛損泄瀉本已脾腎兩虛,甘溫平補之藥雖意在健脾,但用之不當,反會加重病情。若舍之不治,又恐泄瀉滑脫,危及生命。故此時治療頗為棘手,往往難於挽回,甚至終至不治。
虛損泄瀉死證的根源在於腎。慎柔師訓雲:「腎氣衰憊,無津液滋養百骸,陽氣不達,脾肺之氣不能下輸。」此言不虛,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若腎氣衰憊,則無以滋養全身,陽氣不達,脾肺之氣亦難以輸布。此時雖用藥有效,病情暫減,但終因腎氣不足,難以根治。因此,治虛損泄瀉不治腎而治脾胃,並非舍腎於不顧,而是病有緩急,治有難易的緣故。在緊急關頭,先救拯納谷之軀,以維持生機,方有延續生命、補腎固本的機會。故醫者須明此理,審慎施治,方能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