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專家支招!這裏有一份高溫天氣健康指南

2024-06-22健康

最近多地持續高溫, 在戶外出行時該如何預防中暑?已經出現中暑癥狀後該如何應急自救?有哪些好的消暑辦法? 6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釋出會,會上多位專家分享了夏季防暑消暑建議。

夏季戶外作業時要及時補充電解質,隨身攜帶藿香正氣水

國家衛生健康委職業安全衛生研究中心主任樊晶光在釋出會上表示,夏季開展室外露天作業,還有一些室外活動,要及時關註氣象部門釋出的天氣預報,對於可以調整作業時間的,應該適當調整時間,盡量避免在高溫的時段進行作業,還有外出活動。

「對於外賣小哥這些難以調整作業時間的,在外出的時候要做好個人防護,比如穿戴一些防曬服、遮陽帽,避免陽光直射皮膚。還可以隨身攜帶一些藿香正氣水等防暑藥物,以備不時之需。」樊晶光說。

樊晶光建議,在戶外作業時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以多喝一些淡鹽水、含有電解質的清涼飲料,要少喝含糖或碳酸的飲料。同時,還要註意飲食起居,平時要以易消化的清淡飲食為主,多吃一些含水分比較高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並且要規律充足的睡眠,這樣可以讓身體得到放松,也有利於防範中暑等。

「要關註自身的健康狀況,特別是患有心、肺、腦血管性疾病、肺結核、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還有一些不適合高溫作業的勞動者,最好不要從事高溫室外的露天作業,避免引發意外。」

若出現皮膚灼熱、意識模糊等癥狀,應即刻就醫

在戶外活動的時候感覺自己中暑了,應該透過哪些表現辨別自己是否中暑?樊晶光表示,中暑一般有由輕到重的漸進過程。如果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或者活動一段時間之後,出現了頭暈、頭痛、乏力、口渴,還有面色潮紅,這時候就要引起註意了,有可能就是中暑先兆。

「如果出現了短暫、間歇發作的肌肉痙攣,我們俗稱為抽筋,可能就是因為鈉鹽遺失引起的熱痙攣。」樊晶光說,「熱痙攣一般發生在初次進入高溫環境工作,或者運動量過大的時候,大量出汗且僅僅補充了水分的人群。」

樊晶光表示,如果出現了多汗、皮膚濕冷、面色蒼白、心率明顯加快,出現這些癥狀,可能就是因為體液和鈉鹽遺失過多而引起的熱衰竭。熱衰竭如果得不到及時診治,很可能發展為熱射病,熱射病是中暑裏最嚴重的。據介紹,熱射病的典型癥狀是急驟高熱、皮膚幹熱和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嚴重的時候還可能引起多器官的功能障礙。

樊晶光建議,如果是在高溫天氣戶外工作或者活動時出現了中暑的先兆癥狀,要盡快到陰涼的地方休息並補充水分。如果自己已經沒辦法走動,要及時尋求他人的幫助。如果出現了肌肉痙攣,除了上面所說的處置措施,還要適當補充含鹽或電解質的飲料,比如含有鈉、鉀、鎂這些元素的飲料。如果不適癥狀持續存在,而且加重,要及時就醫。如果出現了皮膚灼熱、意識模糊、言語不清甚至昏迷這些癥狀的時候,要即刻就醫,呼叫救護車。

夏季宜食用綠豆、西瓜養陰清暑,生姜、胡椒補陽氣

隨著夏季氣溫的不斷攀升,如何平安地度過暑熱天氣成為公眾關註的焦點。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近日在釋出會上表示,對於健康人群而言,少量適度的冷飲和科學正確地規範運用空調,是快速消除暑熱、防止消耗人體正氣的重要措施。

劉院長指出,夏令時節人體出汗較多,這種出汗容易導致人體臟腑內在偏虛,特別是肺和脾的功能。此時,如果過度貪食冷飲,如冰水、冰塊以及冰凍的水果、飲料等,極易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異常,出現積滯、積食、腹痛、腹瀉甚至發燒等癥狀。特別是兒童、孕婦、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更應避免過度食用冷飲,以防疾病發生或慢性病急性發作。

劉院長還提到,每年4月至10月期間,腸道相關疾病及傳染病易發,這與夏季過度貪圖冷飲有一定關系。同時,夏季運動後大汗淋漓時,毛孔張開,突然進入過冷的空調房間或直吹空調、風扇,會導致毛孔閉塞,陽氣郁閉,出現頭痛、乏力、腹瀉等癥狀,這也是中暑的一種表現。

劉院長強調,空調作為現代科技的產物,是緩解暑熱的重要工具,但應科學規範地使用。他建議將空調溫度設定在26℃左右,並根據個人體感調整。同時,要保持室內通風,確保溫度適宜。此外,對於中午12點至下午3點的高溫時段,兒童、孕婦、老年人應盡量減少外出活動,以防中暑。

在飲食方面,劉院長建議除了食用綠豆、西瓜等養陰清暑的食物外,還應適當補補陽氣,如使用生姜、胡椒、花椒等調味品,以及山楂、陳皮等食材,有助於調整臟腑功能,使人體陽氣宣發無障礙,氣機執行順暢,從而降低暑熱對人體的影響。

劉院長表示,【黃帝內經】中的「春夏養陽」理念提醒我們,在夏季應關註保護自己的陽氣,夜臥早起,中午適當休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如果出現中暑癥狀,應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補充水分,若癥狀持續加重,應立即就醫。

南方+記者 段江含

【作者】 段江含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