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以TAVR創新守護「心門」,提領中國技術並肩國際|致敬中國醫師節

2024-08-29健康

醫師報訊 (融媒體記者 黃晶 )【健康中國2030】提出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退行性瓣膜病等老年群體高發心血管疾病,已成為亟待社會各界共同應對的重要健康挑戰。

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張俊傑 表示,在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透過強大的醫工結合,新的醫療器械、新的微創技術,多方力量正積極攜手開辟瓣膜病治療的新路徑。這一轉變不僅標誌著中國醫療技術水平的顯著提升,更是將原來不可能救治或難以治療的疾病「化難為簡」,從而高品質地解除病痛、延長壽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TAVR:患者需求驅動的創新治療方式

心臟瓣膜相當於心臟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單向「閥門」。當心臟收縮,它就會被推開,讓血液順暢「湧出」;而在心臟舒張時,這扇「閥門」則緊緊關閉,確保血液不會倒流。然而,若發生瓣膜狹窄,這扇「門」無法充分開啟,就會阻礙血液的正常流動。瓣膜關閉不全則意味著它在關閉時留有縫隙,造成血液逆流,即所謂的瓣膜反流現象。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顯示,中國瓣膜病患病率約為3.8%,即目前中國約有2500萬人正遭受瓣膜病影響。具體來說,二尖瓣狹窄、二尖瓣關閉不全、主動脈瓣狹窄以及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這四種型別的心臟瓣膜病最為普遍。值得註意的是,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在出現臨床癥狀後,病情進展往往非常迅速,具有較高的心衰和猝死風險,因此被認為是危險性相對較高的一種心臟瓣膜疾病。

張俊傑介紹:「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有商用的瓣膜產品問世之前,主動脈瓣狹窄的治療需依靠傳統外科主動脈瓣置換手術(SAVR),這是瓣膜病治療的金標準。但是對於很多80歲以上的高齡患者,或合並重度心衰、肺功能受損、腎衰等疾病的患者而言,傳統外科手術是禁忌癥。如果這些有癥狀的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兩年生存率不足50%,五年生存率僅為20%,比某些癌癥生存率還要低。」

針對高齡及重癥患者難以承受傳統外科手術的難題,醫學界不斷探索創新,TAVR手術應運而生,為這些瓣膜病患者的治療開辟了新路徑,並取得了非常高的手術成功率。張俊傑強調:「我們追求的不僅是治療,更是患者生活品質的提升。TAVR手術,這一微創且心臟無需停跳的技術,正是實作這一目標的橋梁,它讓患者在尊嚴與舒適中重獲健康。」

國內率先建立「心臟團隊」套用TAVR救治瓣膜病患者

中國TAVR技術的起步相對較晚,直至2017年才正式邁入大規模套用階段。張俊傑回憶2013年參加全球導管介入心血管會議,看到歐美頂尖醫療中心做TAVR手術現場直播演示時的情景,那份激動至今仍難以忘懷,感慨萬分:「當時國內還沒有類似的產品上市,只能滿眼羨慕卻有心無力。」

然而,張俊傑也自豪地指出,在陳紹良院長的帶領下,南京市第一醫院同樣走在了技術創新的浪尖,於2016年6月便成功開展了醫院第一台TAVR手術。患者是一位78歲的老年男性患者,癥狀表現為胸悶氣喘、心功能不全等,經心臟彩超確診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符合TAVR手術臨床研究的標準。「我們團隊在加拿大國際頂尖結構性心臟病醫生Nicolo Piazza的支持下,順利完成了第一台TAVR手術。至今八年過去了,患者臨床隨訪狀態仍然良好。」張俊傑介紹,初戰告捷,為團隊此後手術開展和手術創新增加了信心。

「任何新技術的開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TAVR手術團隊建設成為重中之重。新團隊不僅需要心內科介入醫生,還必須包括心外科、超聲、影像學和麻醉醫生以及護理團隊、技師團隊的參與,重癥患者術後還需要ICU團隊保駕護航。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多學科緊密協作的‘心臟團隊(Heart Team)’。」張俊傑強調,TAVR手術不是一個人的戰鬥,需要團隊協作、各司其職,而南京市第一醫院是江蘇省最早建立「心臟團隊(Heart Team)」來治療瓣膜性心臟病的中心,也是在國內率先開展TAVR技術臨床套用的中心之一。

TAVR為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建立「生命之門」

張俊傑特別強調:「與歐美地區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居多的情況不同,中國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的發病率遠遠高於主動脈瓣狹窄。對於這類患者而言,其心臟瓣膜如同無法緊密關閉的‘閥門’。想象一下,當心臟每次收縮泵出約60-80毫升血液時,由於這個‘閥門’的故障,超過一半的血液會逆流回心臟,血液輸送效率低下,如同做了大量無用功,長此以往,可能會引發心力衰竭。這是所有器質性心臟病的一個共同的表現。一旦患者出現胸悶、氣喘、暈厥等癥狀,若未能及時得到治療,最終可能因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

張俊傑醫生及其團隊不僅在國內率先采用TAVR技術治療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更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了中國技術的魅力。透過多次國際會議上的手術直播與交流,他們贏得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贊譽,為中國心血管瓣膜介入領域贏得了國際聲譽。

展望未來,微創化已成為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TAVR手術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它極大地提高了手術安全性,減少了患者的痛苦與恢復時間。醫生甚至可以在局麻手術中與患者保持交流,半小時內即可完成瓣膜置換,術後僅需短暫觀察即可轉入普通病房,第三天即可出院,展現了現代醫學的高效與人性化。張俊傑介紹:「近95%的TAVR手術,我們都采用的是局麻,保持患者清醒鎮靜的方式。」

張俊傑醫生滿懷期待:「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工瓣膜的持續最佳化,我們將為更多瓣膜病患者開啟生命之門,讓他們在微創治療中重獲新生。」這不僅是醫學技術的勝利,更是對生命尊嚴與品質的深刻詮釋。

不斷挑戰新技術 為生命續航

數據顯示,傳統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死亡率高達1%,而透過外科開胸治療二尖瓣疾病的死亡率則更甚,通常接近5%。隨著科技的發展,介入式二尖瓣緣對緣修復手術(TEER手術)為患者帶來了更加安全的新選擇。

TEER手術的原理是將導管從股靜脈送入右心房,經房間隔穿刺後進入左心房,術者把一個類似於「二葉夾臂」的裝置推播到左心室的位置,將兩個「夾子」夾住以解決二尖瓣關閉不全。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後由於乳頭肌斷裂導致的重度二尖瓣關閉不全,如果不能及時外科手術修復,幾乎48小時之內就會去世,團隊微創TEER技術成功救治了多位心梗後乳頭肌斷裂、心源性休克、二尖瓣中度關閉不全的患者。

張俊傑回憶曾經治療的一位患者,49歲,因心肌梗死突發乳頭肌斷裂,導致二尖瓣重度反流,患者出現急性肺水腫、急性左心衰。患者居住當地沒有醫院常規開展TEER手術,急需打通綠色通道將患者送到南京。

「接診後我們馬上給患者氣管插管和主動脈球囊反搏(IABP),當時血壓只有60 mmHg,血氧飽和度不足80%。因為患者二尖瓣完全關不上了,整個心臟的血全部回流到肺,肺就像泡在血水中,喪失了正常氧氣交換的功能,患者處於瀕死的狀態。」當時患者命懸一線,張俊傑仍記憶猶新。

團隊馬上給患者進行了急診經導管二尖瓣緣對緣修復手術(TEER手術),1個小時成功把脫垂的瓣葉成功夾合,把原來的反流量降到了幾乎為零。患者在術後一周成功出院,復診一切良好。張俊傑表示,這是蘇皖地區的第一台手術急診二尖瓣緣對緣修復手術,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導致乳頭肌斷裂的二尖瓣關閉不全。這一致命性並行癥如果無法及時有效的救治,生命將戛然而止,留給家屬無盡的悲痛。

結語

中國的心血管病專家從未停止創新的腳步,陳紹良教授發明的原創技術雙對吻擠壓術(DK-crash)技術、PADN肺動脈去神經術以及牽頭的RTM臨床研究,皆被寫入了國際心血管病診療指南,成為中國人原創的技術來拯救全人類的典範。2019年被歐洲心臟協會評為「世界卓越心臟中心」,中國僅五家醫院入選,而南京市第一醫院是唯一一家市屬醫院。

「20年前,我們出國進修,現在美國醫生到我們心內科觀摩學習中國人發明的技術。」張俊傑表示,從跟跑到並跑,再到某些診療策略的領路,南京市第一醫院的發展路徑正是中國心血管領域發展的縮影,是中國心血管領域對世界心臟健康所做出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