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理解,部份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這種肉類細菌繁殖快,處理不當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醫生在視訊直播中語氣沈重地提醒道。
王磊正站在涮羊肉店外排隊。
王磊是個外賣騎手, 工作繁忙,吃飯時間不固定,能享受一次涮羊肉的機會簡直是天賜良機。
眼看前面還得等上半個小時,他幹脆掏出手機,刷起短視訊來。
正好點開一個醫生的健康科普直播, 吸引他的是視訊標題中提到的「食物中毒」 ,這正好戳中了他的擔憂。
王磊常年在外吃飯, 尤其是冬天最愛去吃涮羊肉。
可每次吃完涮羊肉,他總覺得肚子脹 ,有時還伴有輕微的腹瀉。
這讓他不得不多留個心眼。 今天看到這個直播,他忍不住湊近螢幕,想聽聽醫生到底怎麽說。
醫生在直播裏特別強調:「這種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肉類, 主要是指禽類和海鮮,比如雞肉、鴨肉和一些貝類。
尤其是禽類, 如果在烹飪時沒有徹底煮熟,很容易成為細菌的溫床。」
王磊一邊聽,一邊皺起了眉頭。
他想起自己上次吃涮羊肉時,順手夾了一塊雞肉片, 結果沒涮多久就嚼進嘴裏。
當時沒註意,後來卻肚子咕咕叫了一整晚。原來問題可能出在這裏。
醫生繼續解釋: 「雞肉、鴨肉等禽類肉質細膩,但也更容易被細菌侵襲。
比如最常見的沙門氏菌和彎曲桿菌,它們在生雞肉表面很容易繁殖。
如果在高溫下沒有徹底煮熟, 這些細菌就可能透過消化道侵入人體,導致急性腹瀉、嘔吐等食物中毒癥狀。」
王磊心裏暗暗後悔:「看來以後吃涮羊肉,雞肉得多涮一會兒。」
醫生還提到:「根據相關數據顯示, 每年都有大量食物中毒病例與禽類肉類不當處理有關。
在中國, 每年因食物中毒就診的人數中,近30%是因為吃了未熟透的雞肉、鴨肉等肉類引起的。
而這還僅僅是被統計到的數位,許多輕微的癥狀都未被報告。」
王磊聽得心驚膽戰,他開始意識到自己過去的吃法有多麽隨意。
他一邊想著,一邊在直播間裏提問: 「那吃涮羊肉時,雞肉到底要涮多久才安全呢?」
醫生看到了王磊的問題,立刻回答道:「涮雞肉時, 建議至少涮到8-10分鐘 ,這樣才能確保內部徹底熟透。
很多人覺得涮兩分鐘就能吃,其實這樣很危險 。
最好把雞肉片涮到顏色完全變白,沒有紅色血絲,這樣才算安全。」
王磊點了點頭 ,決定以後不再急著把雞肉從鍋裏撈出來。
醫生的直播繼續進行:「除了禽類,海鮮類食物也是細菌繁殖的重災區。
尤其是一些貝類,比如生蠔、扇貝、蛤蜊等,它們的表面和內部都容易積累細菌和病毒, 比如副溶血性弧菌。
這種細菌耐鹽性強, 海鮮即使在鹽水中浸泡過,細菌依然可能存活。」
王磊回憶起自己上次在一家海鮮涮鍋店裏,瘋狂涮生蠔和扇貝的場景,頓時覺得胃裏一陣不舒服。
他趕緊在直播間問道:「那海鮮到底要怎麽煮才算安全?」
醫生耐心解釋:「貝類海鮮的烹飪時間至少要在5-7分鐘, 尤其是生蠔和扇貝這類海鮮,裏面藏有不少細菌和寄生蟲。
只有在高溫下長時間煮熟,才能有效殺滅這些有害微生物。
此外,如果海鮮在涮鍋裏煮開後,還沒完全張口, 那就說明它可能還沒熟透,繼續煮才更安全。」
王磊不禁暗暗責備自己:「上次竟然吃了好幾只沒張口的生蠔,真是不小心。」
醫生還強調:「對於大多數肉類來說 ,決定安全的關鍵因素就是溫度和時間。
禽類和海鮮在攝氏75℃以上, 保持10分鐘的高溫狀態才能殺死大部份致病菌。
而在火鍋涮肉的情況下,雖然鍋底溫度高, 但肉類進入鍋中會迅速降溫, 所以涮的時間需要稍長。」
王磊聽得很入神: 「原來涮肉涮菜也是門技術活啊。」
醫生還分享了一個病例:「曾經有一個家庭,因為吃了未熟透的火鍋雞肉而集體食物中毒。
患者不僅出現嘔吐、腹瀉,還發燒到39℃, 經過急診輸液治療才穩定下來。
所以,不管多麽著急吃,都得等肉熟透。」
聽到這裏, 王磊對涮鍋的安全性有了新的認識。
他決定以後不僅要註意涮的時間,還要提醒身邊的朋友們吃火鍋時多留點心。
不過,他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那像臘腸、臘肉這類腌制肉類,加工過後是不是就安全了?」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註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參考資料
[1]孫妍妍,白金劍,王洋,等.一起由沙門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發疫情調查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24,31(10):1238-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