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人類健康的「沈默殺手」——頸動脈狹窄

2024-06-22健康
張先生最近遇到了一件煩心事,他的父親患有高血壓和高脂血癥十多年了,近日突然出現陣發性口角歪斜、言語不清、左側肢體偏癱,持續約10分鐘自行緩解,急忙到醫院檢查後發現老爺子有頸動脈狹窄,這令張先生及家人很是恐慌,不知所措。那麽張先生的父親所患的頸動脈狹窄到底是一種什麽疾病呢?
今天帶你了解頸動脈狹窄的原因,並指導你如何及時發現頸動脈狹窄,避免發生中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腦中風」或「腦卒中」)。
什麽是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就是頸部大動脈血管變窄。血管之所以會變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動脈粥樣硬化,即受累動脈的內壁形成斑塊,導致動脈管腔變窄,彈性變差。
當斑塊逐漸增大引起狹窄時,腦部供血減少,而一旦斑塊碎片脫落,會順血流方向堵塞遠端腦血管,引起腦梗塞。
導致動脈硬化的常見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不合理飲食及缺少體育鍛煉等。
頸動脈狹窄的危害
臨床上其實大部份早期頸動脈狹窄患者都沒有明顯的癥狀,只有當狹窄程度逐漸加重時有可能有出現缺血的癥狀,如頭暈、耳鳴、黑矇、視物模糊、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嗜睡、多夢等癥狀,還可表現為視力下降、偏盲、復視等;
當狹窄程度進一步加重可表現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導致一過性的局部神經功能障礙,一般是短暫性、可逆性的,一般發病後24小時內恢復,發病無先兆,恢復後無後遺癥。
如果頸動脈狹窄幾乎閉塞將出現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可表現為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偏癱、失語、腦神經損傷,嚴重者出現昏迷等。
還有一種情況往往可能是由於頸動脈斑塊脫落,隨血流進入腦內,堵塞遠端動脈血管,而造成急性腦梗塞,非常危險。
怎樣發現和預防頸動脈狹窄?
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進行健康體檢,篩查頸動脈狹窄首選頸動脈超聲檢查。
可準確診斷胸腔外及顱外段頸動脈的病變部位及程度、術中及術後評估手術的療效、血管通暢情況以及作長期隨訪的檢查方法。超聲在診斷頸動脈狹窄方面有即時、無創、簡易、可重復且費用低廉等優點。
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和CT血管成像(CTA)也是常用的檢查診斷方法,可顯示頸動脈狹窄的解剖部位和狹窄程度;
當B超/MRA/CTA發現頸動脈明顯狹窄後可進一步行數位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測明確,DSA檢查目前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
DSA檢查有助於觀察頸動脈狹窄病變的性質(如狹窄部位、狹窄程度、斑塊的整體形態、斑塊有無潰瘍)、對側頸動脈、椎動脈和顱內Willis環的完整性等。
發現頸動脈狹窄後該如何治療?
並不是所有的頸動脈狹窄患者均需要手術治療,具體要根據頸動脈狹窄的實際狹窄程度及患者情況而定。通常認為50%或更少的狹窄可透過非手術治療,包括控制「三高」、戒煙、戒酒,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體育鍛煉,口服阿司匹林及他汀類藥物並定期復查。
狹窄程度超過60%的患者需要進一步評估是否應該接受手術。手術的治療方式有血管內支架術和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是一種微創介入的方法,采用球囊導管展開狹窄部份並放置支架,從而改善腦動脈血供。
頸動脈狹窄球囊擴張+支架植入示意圖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透過手術直接切開狹窄的頸動脈來透過動脈硬化去除斑塊的手術,可以去除附著在血管內部的斑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