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身高1.67公尺,體重不足百斤,28歲女孩嘔吐不停竟因太瘦

2023-12-07健康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簡稱「南醫三院」)內分泌代謝科宋丹丹副主任醫師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曾經的病人小玲(化名)親手做的生日蛋糕。

小玲是一位1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已有17年,體形消瘦,2021年冬天,她開始被反復嘔吐折磨,曾被懷疑是糖尿病並行癥「胃輕癱」,但多番治療未果,去年5月,她在南醫三院宋丹丹醫生的幫助下找到了嘔吐的根源: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症候群,之後透過精心規劃的「增肥」擺脫了嘔吐的困擾。

糖尿病女孩嘔吐不停 當「胃輕癱」治療未果

小玲今年29歲,被診斷出1型糖尿病後,她從12歲起就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2021年冬天,她突然開始反復嘔吐,由於她糖尿病病史長,當地醫生考慮是糖尿病的神經病變之一——胃輕癱。

胃輕癱是消化道植物神經受損的表現,胃腸蠕動變慢導致吃進去的食物滯留在胃裏,於是反復嘔吐。之後小玲的嘔吐越來越頻繁,她坐著輪椅、抱著盆四處求醫,但住院治療效果甚微,有醫生認為是「心理因素」,家裏人就帶著她散心,變著花樣改善夥食,但都無濟於事。

多方求醫後,2022年5月,小玲來到南醫三院內分泌代謝科治療。經過密切接觸和仔細觀察,宋丹丹副主任醫師發現,小玲是個性格開朗的姑娘,她判斷,小玲的焦慮恐慌並不是造成她嘔吐的「原因」,而是嘔吐帶來的「結果」。

宋丹丹告訴小玲,「胃輕癱」不能盲目診斷,應該先排除腹腔內的器質性病變。一聽還有其他可能,小玲的心中又重燃希望,癥狀稍好就主動要求檢查。

原來是太瘦導致兩根血管「夾」住了腸子

胃鏡檢查顯示,小玲的胃粘膜和結構都正常,胃的蠕動和出入口開閉也沒問題;腹部CT顯示,小玲胃部沒有腫瘤,但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之間的距離明顯變窄,可能是「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症候群」。

什麽是「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症候群」?腸系膜上動脈是從腹主動脈分出去的一條重要分支,兩者之間形成一個夾角,十二指腸就從中穿行。如果這個夾角變小,十二指腸就會受壓梗阻,食物瀦留在胃裏,這就是「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症候群」。

1型糖尿病的病人往往體型消瘦,比如小玲,167cm的身高體重不足100斤,可謂「前胸貼後背」,CT顯示,她的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間只有8mm間隙,十二指腸幾乎完全被「夾住」,醫生判斷,「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症候群」就是小玲反復嘔吐的原因。

精心規劃逐步「增肥」 成功擺脫嘔吐

找到了頻繁嘔吐的「真兇」,小玲恢復了精氣神,對治療充滿信心。宋丹丹告訴小玲,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增肥」。

對於腸道已經被擠成一條縫的小玲,增肥必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精心計劃、逐漸推進。經過討論,內分泌代謝科團隊聯合為小玲量身客製了全流質飲食+輸液營養支持的治療方案,並按月根據體重和癥狀進行調整。

護理團隊透過外周靜脈穿刺放置中心靜脈管(PICC),為長期輸液提供安全通道;醫生團隊計算營養液用量,調整胰島素治療方案,做到既補足熱量又穩定血糖。

在小玲的積極配合下,住院十幾天後,小玲的體重增加了6斤。PICC管可以放置長達數月,回家後,小玲只需要在附近衛生院輸液,配合流質飲食,定期和醫師溝通,再也不需要住院。

隨著逐步的恢復進食、減少輸液,小玲終於徹底擺脫了嘔吐。

11月23日是宋丹丹副主任醫師的生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她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小玲親手做的蛋糕。

去年的這個時候,小玲瘦得像一道閃電,每次來住院都是坐著輪椅、抱著盆不停嘔吐。現在,她不僅恢復了健康的身形,還帶著自己在烹飪學校的畢業作品,感謝曾給予她幫助的醫生護士們。

采寫:南都記者 李文 通訊員 胡世弟 遊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