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總是覺得身體不舒服,你說檢查吧也檢查不出什麽問題,指標都沒問題,但就是整日疲憊,吃點熱的就上火,吃點涼的就拉肚子,人人都向往健康,可我們要麽是臉色蒼白,要麽是暗沈。
所以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起了養生,用咱們傳統的老方法,來給身體調養,我母親年輕時,覺得自己有用不完的勁兒,家裏家外都打理得井井有條,但自從退休後,感覺身體一下子就垮下來,總是想躺著。
這一則是上了年紀,本就容易氣血、陽氣不足;二則退休後一直在家,活動也少,吃喝又不太在意,漸漸地身體就虛了。
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先生也曾說過,身體得清理,清理了內部才是真正的補養,就如同房子的墻壞了,發黴長蟲,裏面不清理,用水泥就給補上了,那壞的東西還在裏面搗亂,房子遲早還得塌。
這就是我們很多人養生光知道吃營養的東西,但沒想過自己的身體本就如同壞了的墻面一樣,需要先清理疏通,這樣吃得再好,也白搭。
經絡第一種「瘀堵」, 濃濁厚重的濁氣
濁氣,就是體內濃濁、厚重的廢氣,我們吃五谷雜糧,會有各種不良情緒,這些都會產生濁氣,肚子內的濁氣是五谷生化所產生,每個人體內都有;像是無形的恐懼、憂愁、憤怒這些情緒,最後也會變成有形的濁氣來傷害我們。
我母親的一位朋友,就是常年困在不良情緒中,怒大傷肝,總是生氣,結果身體就長了東西,所以這些不良情緒自己要想辦法調節,萬不能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濁氣在體內就像一個大坑,我們經絡氣血迴圈到那,就停滯住了,成了各種血瘀,濁氣不除,這些氣滯血瘀就不會徹底消失掉,所以也得給身體定時排排濁。
跪膝法
準備柔軟的坐墊或瑜伽墊,雙腿跪在上面,保持上半身挺直,保持1分鐘。接著可以保持跪坐姿勢,上半身挺直,保持15分鐘。
這個方法可以引血下行,引到膝蓋處,我們也可以在地毯上跪著行走,氣血就會源源不斷湧向膝蓋,膝蓋有了新鮮的氣血供養。
金雞獨立法
拔背、松胯、膝蓋和腳踝,全身力量放在腳上,然後擡起右腿與胯平,腳尖向下,右腳面繃平向前,眼微閉,兩手下垂,自然呼吸,感覺腿酸、脹,麻正常,站一段時間腿部力量增加就好了。
保持1分鐘,換左腿擡起,站的時間根據自己體質決定,膝蓋不要受力,每次結束後記得拍打膝蓋各36下放松。
經絡第二種「瘀堵」, 凝黑失氧的瘀血
瘀其實就是積血,但現在一般指的是瘀堵在體內的各種廢氣廢物,無論痰濕、濁氣最後瘀堵久了一定會產生瘀血。
瘀血一旦形成,就會變成有形的邪氣,阻礙氣血執行,在局部淤積,氣郁生火,出現發熱。而且阻礙了氣機,會有脹痛,刺痛的感覺,我們很多人皮膚跟蛇皮魚鱗一樣幹裂錯雜,皮膚氣血流通受阻,不能滋潤皮膚,自然就跟幹旱久了的田地一樣。
活血化瘀,可以試試以下兩種食物,山楂和雞內金。
山楂是個好東西,但是能堅持吃的人太少了,酸酸甜甜,活血化瘀,現在山楂成熟的季節,這道三紅湯,體內有瘀堵的朋友熬上一鍋喝一喝。
紅棗7個、山楂50克、紅衣花生適量,一起煮成湯,連湯在裏面的果肉一起吃。紅棗在君位,味甘性平,讓我們的氣血充足;山楂在臣位,散瘀;紅衣花生在臣位,性平,益氣健脾,記得千萬別把紅衣去掉。
再者,就是雞內金,雞內金是雞的脾胃,也就是雞胗子裏那一層黃色的膜,雞是沒有牙齒的家禽,整天在地上啄來啄去,什麽谷物、蟲子、砂石、鐵塊,只要進嘴就立馬掉胃裏去了,也不會跟別的動物那樣咀嚼,吃什麽都是用吞的,但無論吞進去什麽,最後都能化掉,可見這個化瘀能力之強。
羅大倫博士曾經就在【陰陽一調百病消】中提到過血瘀問題,其中就有山楂活血,雞內金化瘀。民國大醫張錫純也認為:「不但能消脾胃之積,無論臟腑何處有積,雞內金皆能消之。」
但雞內金的味道怪,很腥,直接吃難以下咽,像我這種之前酷愛甜食的人,吃這個真的如同嚼。
這個雞內金山藥薄餅,配料表可以看下圖,除了雞內金外,還添加了補虛的黑芝麻白芝麻,健脾養胃的鐵棍山藥,祛濕的茯苓粉,除此之外就是小麥粉和食用鹽了,沒有額外的添加,很健康。
除了雞內金,我最看重的就是裏面的鐵棍山藥,對吃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鐵棍山藥」分壚土地山藥和沙土地山藥兩種。
其中壚土地山藥短,外觀不是非常直。表面有鐵銹斑、斷面細密、粘液足、上鍋蒸15分鐘熟,皮輕輕一撥就掉,口感幹綿甜、粉質足。
但因壚土地硬實,所以地山藥質地硬,口感好,營養價值也相對較高。
這個雞內金山藥餅裏用的也是壚土的鐵棍山藥,一片一片的獨立包裝,每一片都濃縮了原料中的精華。
焦脆的山藥餅進入口腔,會嘗到幾種原料混合的美味,不同於幹澀難嚼的餅,這一片片山藥餅整張都是焦香酥脆的,每一口都飄香四溢。
大口咀嚼的時候,小麥面粉、雞內金、山藥、茯苓、黑白芝麻的香味在口腔裏一起炸開,略帶點鹹味,感覺像吃到了小時候久違的味道。
感覺作為下午茶的小零食都很適合。
經絡第三種「瘀堵」, 黏滯重濁的痰濕
一提到痰,大家都會想到堵住嗓子眼那種黏黏的東西,這種是有形之痰,也外痰。痰濕指的是無形之痰,存在於經絡、臟腑之間,肉眼也看不到。這是由於身體裏的水液停滯不化,導致痰和濕凝聚在一起,黏滯、重濁是它的特點。
痰濕產生,和我們的肺、脾、腎有不可分的關系,氣郁生痰,脾虛生痰,肺失宣降,津失輸布,也會液聚生痰。而其中,又以脾最為重要,我們吃的喝的都得經過脾的運化才能被身體吸收。
脾運健旺,臟腑氣血充和;脾運失健,營養氣血運不過去,廢物垃圾排不出去,就會成痰濕。而且一旦痰濕重,也會造成瘀血。
祛濕最直接簡單的方法便是艾灸,很多人艾灸完皮膚表面會出現水汽、水泡,那正是體內濕氣快速排出來的表現,艾灸的開郁、溫陽作用,可以快速運化濕氣,蒸散濕氣,就像太陽蒸發水氣一樣。
艾灸在中國歷史上已有千年,艾草是唯一的純陽性質的草本,用加熱艾絨的方式,溫經通絡,行氣活血,驅散體內的寒啊痰啊濕啊,調和好陰陽,引熱外行。
艾灸的常見種類有二,一個是艾條灸法,直接將艾條點燃,在我們皮膚上方進行熏灼,一般每個部位3~5分鐘,以皮膚稍起紅暈為度。
再者是隔物灸,也就是間接灸法,一般會選擇隔姜灸,新鮮的姜切成2~3公釐的薄片,用針紮點小孔,之後把艾絨放在姜片上點燃灸,但無論哪種艾灸,如若自己操作,最好身邊有人照看,以免燙傷皮膚。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也出了很多簡單便捷的艾灸法,雖然方式不同,不用點火燃艾,但原理都是利用艾草溫陽的特性來化瘀通絡的。
南懷瑾大師曾在【我說參同契】中就講到了這個方法:年紀大的都可以用,比較保險。用桂圓肉一顆(新鮮的叫龍眼,幹的叫桂圓),花椒六、七顆,加上那個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的時候挑一點點,小指甲面那麽大,放在肚臍裏就行了。你不要小看我們的肚臍,肚臍會吸收的。
肚臍是我們神氣出入的通道,在胎兒時期,肚臍是幫助胎兒從母體攝入氧氣和營養的生命開關,人體先天的稟賦也與之密切相關。
等胎兒降生後,肚臍變成了元氣元神的門戶,內通五臟,外達四旁,前貫任脈,後應督脈,加上又處在腹部這個中間位置,更成了樞紐部位,【黃帝內經】把人比作天地,肚臍以上為天,以下為地,肚臍屬於任脈,任脈是陰脈之海,與陽脈之海的督脈相表裏,任督二脈代表了陰陽各半,肚臍恰好就處在這個陰陽相交的位置。
換句話說,灸透了肚臍,也就調節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氣血融會貫通,暢達全身經絡,幫助我們各個臟腑不偏離健康狀態,各司其職有序執行。而且痰濕一般容易積在我們的腹部,像是下垂的肚子,裏面都是痰濕垃圾,灸肚臍簡單有效。
南懷瑾老先生這個方法簡單,睡覺時候就能把體內的濕啊寒啊都去了,也不影響日常生活,很適合我們忙碌的上班族,制作方法也簡單,配比分享給大家可以自制。
桂圓肉100克、艾絨5克、花椒粉30克,把花椒裏多余的雜質、花椒桿撿出來,將花椒、龍眼肉放入料理機,打碎。
將所有原料拌勻後用剪刀反復剪,直到被剪碎為止,艾絨比較輕很難攪碎,最好再用剪刀剪碎點。註意桂圓肉一定要去殼去核,花椒去買純一點的,我們平時商場的花椒一般都是香料,炮製過,效果不一樣。
睡覺前搓成小球塞肚臍孔裏,也可以在腳心的位置也貼一個,用醫用貼或是紗布給封起來固住,早上取出來即可,貼三天休息一天,以此類推。
如果沒時間自己制作,我們也準備了這款肚臍貼,用的就是南懷瑾老先生提出的搭配方子,為了溫陽還添加了枸杞、酸棗仁,經過曬、去燥、反復曬杵、捶打、篩選、清洗、消毒7步原始又繁瑣的過程。
再經8小時的人工熬制,這是最難的一步,為了讓草本的溫熱藥性得以充分發揮,要掌握好火候。之後將熬制好的草藥精華,按照古中醫搓丸手法直接搓丸。
如果你也有以下幾種情況,就用南懷瑾老先生的肚臍貼來調理下身體吧。
1. 吃生冷的食物容易拉肚子,腹痛;
2. 脾胃虛寒、陽虛怕冷;
3. 怕冷,經常手腳發涼;
4. 腹部涼,經常胃疼;
5. 臉部、頭發愛出油,體內痰濕重;
6. 睡不好,且舌頭兩側齒痕重;
7. 痛經,有血塊,宮寒;
8. 抵抗力弱,容易受寒,濕氣重。
表面有一層花椒粉,更利於濕寒排出,生理期、孕婦、體熱上火者不可以貼,如果怕上火在腳心處可以各貼一個,起到引火下行的目的。
以上這些排濁化瘀的方法,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試一試,把身體清理幹凈了,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