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必看系列!盤點名字帶「瘤」不是瘤,死亡率遠高於瘤的「瘤」

2024-04-13健康

動脈瘤是血管壁的異常隆起或膨脹(圖1)。有些動脈瘤即使很大,也可能不會引起癥狀,患者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患有動脈瘤;但是,動脈瘤破裂會導致體內出血,常常導致死亡。今日小編為大家呈現不同部位動脈瘤的影像學征象,以饗讀者。

圖1.動脈瘤發生示意圖

顱內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多為發生在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是 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 ,在腦血管意外中,僅次於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齡可發病,多數好發於40至60歲中老年女性。

造成顱內動脈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數學者認為顱內動脈瘤是在顱內動脈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內壓力增高的基礎上引起,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血管炎與動脈瘤的發生與發展有關。

顱內動脈瘤好發於腦底動脈環(Willis環)上,其中80%發生於腦底動脈環前半部。顱內動脈的常見發病部位如圖所示(圖2)。

圖2.顱內動脈瘤常見發病位置

55歲男性,因視力下降3年伴人格改變就診,其妹妹因顱內動脈瘤去世。

眼科檢查提示右眼視力受損伴視野缺損,同時伴有認知障礙。腦部CT血管成像(圖3A)及MR提示前交通動脈直徑7cm的動脈瘤,伴局部血栓形成及鈣化,病竈周圍見水腫(圖3B)。為降低動脈瘤破裂的風險並緩解占位效應,患者行血栓清除術及動脈瘤修復術,術後患者神經認知功能及視覺障礙得以改善。

2年後患者返院復查,CT顯示動脈瘤囊萎縮(圖3C)1。巨大顱內動脈瘤(大於2.5cm)占顱內動脈瘤的一小部份,但是若不及時處理往往有破裂的風險。需要註意的是: 約20%的顱內動脈瘤患者其一級親屬會罹患顱內動脈瘤。

圖3.前交通動脈巨大動脈瘤

冠狀動脈動脈瘤

79歲女性,因胸片發現左側心影增寬就診 (圖4A) ,患者既往有中風病史。

該患者最早在6年前在常規胸部X線片檢查中發現異常,因未出現癥狀而選擇規律復查,6年來病變逐漸增大。心臟專科檢查未見異常,冠狀動脈CT檢查發現起源於左側冠狀動脈的動脈瘤,最大徑線45mm,診斷為巨大(最大徑線>20mm)冠狀動脈動脈瘤。

心導管檢查顯示血流從左側冠狀動脈流入動脈瘤同時伴有冠狀動脈-肺動脈瘺形成(CPF,指冠狀動脈及其分支和肺動脈之間存在異常交通,是臨床上罕見的先天性血管畸形)。患者行動脈瘤結紮及折疊術(圖4C),同時行瘺管封堵術。

圖4.巨大左冠狀動脈動脈瘤

感染性腹主動脈瘤

感染性腹主動脈瘤(IAAA)是微生物感染後最嚴重的並行癥之一,病原體透過感染血管受損部位,例如粥樣硬化的血管內皮等,導致IAAA形成。引起IAAA的病原體中以沙門菌感染較為常見,因此當沙門菌菌血癥合並有動脈粥樣硬化的老年患者,應高度警惕IAAA的發生,而¹⁸F-FDG PET-CT對於區分腹主動脈瘤周圍單純血腫和合並感染具有較高的敏感性。

90歲男性,因「反復發熱2個月余」就診

入院前3個月曾行「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出院後3周出現寒戰、高熱,體溫最高達40℃,實驗室檢查(略)提示感染,遂行美羅培南抗感染治療,期間因突發腰腹部疼痛行腹部CT檢查,提示腹主動脈下段夾層。

此次入院後因患者抗感染效果不佳,遂行血培養,結果顯示「傷寒沙門菌」生長,更改抗生素為亞胺培南,體溫控制欠佳。為進一步明確發熱病因,遂行¹⁸F-FDG PET-CT檢查,提示「腹主動脈瘤伴周圍軟組織增厚伴代謝增高,考慮血管周圍滲出並感染」(圖5),臨床診斷為「傷寒沙門菌感染性腹主動脈瘤」,繼續抗感染治療並擇期行「腹主動脈覆膜支架腔內隔絕術+髂總動脈球囊擴張成形術」,術中抽取膿液培養及宏基因組學檢測,結果顯示「傷寒沙門菌」,繼續抗感染治療後患者體溫恢復正常,腰背部疼痛明顯緩解3。

圖5.沙門菌感染性腹主動脈瘤PET-CT影像

髂內動脈瘤

髂內動脈(internal iliac artery, IIA)瘤非常不常見,發病率僅為0.03%-0.4%。同時發生於雙側的IIA瘤極為罕見,約占全部病例的10.9%。盡管絕大多數IIA瘤沒有癥狀,但是有高破裂風險的IIA瘤必須及時手術處理,這類患者動脈瘤一旦破裂,死亡率可以高達75%4。

70歲男性,因雙下肢疼痛就診,既往有高血壓病史。

體格檢查於下腹部發現可觸及的搏動性包塊,遂行CT血管成像排外血管性病變。檢查發現雙側巨大IIA瘤,伴蛋殼樣鈣化(圖6);患者最終行髂動脈支架植入術及雙側IIA栓塞術4。

圖6.雙側髂內動脈瘤伴蛋殼樣鈣化

小 結

動脈瘤是一類名字帶「瘤」卻並不是真正意義上腫瘤的疾病,盡管未必表現出臨床癥狀,但一旦破裂往往會有生命危險,其死亡率甚至高於真正的腫瘤;尤其是顱內動脈瘤患者,其一級親屬應加強排查。

1. Patel NJ, Filippidis A. 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A Giant Aneurysm of the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373:560.

2. Fukamachi D, Okumura Y. Giant Coronary-Artery Aneurysm.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387:e23.

3. 塗芊茜,夏晶穎,程超,陳海濤.傷寒沙門菌致長壽老年人腹主動脈瘤膿腫1例.中華老年醫學雜誌2024;43.

4. Xie Y, Zou Y. Bilateral Eggshell-like Internal Iliac Artery Aneurysms. Radiology 2024;310:e23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