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中醫狀元:病邪內入三陰,太陰首當其沖,六經辨證之太陰病解

2024-04-24健康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辨證論治的專書,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藥比較完善,理論聯系實際的古代重要醫學著作。【傷寒論】是東漢末期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份,約成書於東漢末年(公元200~210年)。後經晉·王叔和將原書的傷寒部份,整理成冊,名為【傷寒論】到了宋代復經林億等加以校正,全書分為十卷,共三百九十七條,除重復和佚方外,計一百一十二方。

謝老師說道:「小王啊,自從【傷寒論】問世以後,無數醫學家對它進行了註釋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註解版本。近幾十年,對【傷寒論】的研究報道文獻就有幾千篇之多,足以顯示其在古典醫書中的地位。所以,它之所以引起古今中外醫藥學的高度重視,關鍵在於它的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他迫不及待地問道:「那麽,【傷寒論】的實用價值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謝老師微笑著解釋道:"【傷寒論】的實用價值主要表現在它的理、法、方、藥四個方面,歸結起來就是辨證論治。在辨證方面,張仲景運用了哲學上的因果關系,包括了‘辨證求因’和‘審因論治’等。而且這部經典融合了六經分證的基礎,創立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和辨證方法。"

小王連忙做起筆記。

小王又向謝老師請教:「謝老師,我之前聽過六經辨證,但我仍然感到困惑。您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嗎?」謝老師微笑著點了點頭,示意小王坐下。小王端坐在謝老師的診所裏,準備聆聽謝老師的教導。

謝老師溫和地說:「六經辨證源於【傷寒雜病論】,是張仲景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理論的基礎上,根據傷寒病的證候特點和傳變規律總結而創立的一種辨證方法。」

他伸手指了指掛在墻上的一張六經辨證的圖表,上面清晰地顯示著六經的名稱。

「【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論治體系,將外感熱病發展過程各個階段所呈現之各種癥狀,概括為六個基本型別,名之曰: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並以之作為辨證論治之綱領。」

小王仔細地記下了這些重要的概念,繼續聆聽著。

謝老師繼續解釋道:「六經辨證把八綱辨證的內容落實到臟腑經絡之上,以經絡、臟腑病變為病理基礎,使八綱辨證與臟腑辨證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陰陽為綱,用三陽、三陰的陰陽兩綱總統六經。而且六者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有著密切的有機聯系,並能互相傳變。其三陰三陽分證,客觀地反映了外感熱病由表入裏、由淺入深、由輕到重、由實轉虛的發展規律。」

小王思考了片刻,然後問道:「那麽,具體來說,如何將這些理論套用到臨床實踐中呢?」

謝老師微笑著回答:「在臨床上,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癥狀和體征。然後,根據這些資訊,我們將其歸類為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厥陰病證中的一種。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性質和病變的特點。」

小王點頭表示理解,然後繼續提問:「在實際診斷和治療中,如何確定病人屬於哪一種病證呢?」

謝老師微笑著說:「這就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病史進行綜合分析。觀察他們的舌苔、脈搏,詢問他們的病史和癥狀,以及體檢結果。這些資訊將有助於您確定疾病的性質和病變階段。」

六經辨證則是一種辨證論治的方法與體系。它以六經所系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為基礎,結合人體抗病能力的強弱、病因的內容、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因素,對外感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癥狀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借以判斷病變的部位、證候的性質與特點、邪正消長的趨向,並以此為前提決定立法處方等問題的基本法則。

  1. 太陽病證是外感傷寒病初期所表現的證候。太陽主一身之表,為人體的藩籬,外邪侵襲人體,太陽首當其沖,奮起抗邪,因此首先表現出太陽病證。
  2. 陽明病證是指傷寒病發展過程中,陽熱亢盛,胃腸燥熱所表現的證候。其特點是陽熱熾盛,性質屬裏實熱證,為正邪劇爭,邪從熱化的極期階段。
  3. 少陽病證指邪犯少陽膽腑,正邪交爭,樞機不利所表現的證候。臨床又稱半表半裏證。
  4. 太陰病證指脾陽虛衰,邪從寒化,寒濕內生所表現的證候。
  5. 少陰病證是對外感病後期階段出現的全身性陰陽衰憊所表現證候的概括。少陰經屬心腎,為水火之臟,人身之根本。病至少陰,已屬傷寒病的危重階段。由於人體陰陽有偏盛偏衰的不同,病邪從陰化寒則為少陰寒化證,從陽化熱則為少陰熱化證。
  6. 厥陰病證指傷寒病發展傳變到較後階段,邪入厥陰,表現為陰陽對峙、寒熱交錯、厥熱勝復等的證候。

太陽病證是外感傷寒病初期所表現的證候。太陽主一身之表,為人體的藩籬,外邪侵襲人體,太陽首當其沖,奮起抗邪,因此首先表現出太陽病證。太陽經脈循行於項背,統攝營衛之氣,外應皮毛,主一身之表;太陽之腑為膀胱,貯藏水液。風寒之邪侵襲人體,正邪抗爭於肌表所出現的證候,即為太陽經證,經證有中風證和傷寒證之分;若太陽經證不愈,病邪循經內入而出現太陽腑證。

陽明病證是指傷寒病發展過程中,陽熱亢盛,胃腸燥熱所表現的證候。其特點是陽熱熾盛,性質屬裏實熱證,為正邪劇爭,邪從熱化的極期階段。陽明病證的發病,多因太陽病或少陽病失治內傳入裏,或因素體陽盛,外邪入裏化熱而致。主要病機為「胃家實」。「胃家」指胃與大腸,「實」指邪盛,即邪氣亢盛,正盛邪實。由於其證候及病機的不同,又分為經證和腑證兩大類。

陽明病之陽明經證

陽明經證多由邪在太陽、少陽不解,內傳陽明,無形熱邪亢盛,充斥內外所致。邪入陽明,正邪交爭,燥熱亢盛,充斥陽明經脈,故周身大熱。熱迫津液外泄,故大汗出。熱灼津傷,汗出津更耗,故口大渴而喜冷飲。熱勢上騰,擾動心神,故見面赤心煩。熱盛津虧,故舌苔黃燥。熱壅陽明之經,氣血充溢脈道,故脈洪大。

陽明病之陽明腑證

陽明腑證往往因陽明經證大熱汗多,或誤用汗法,使津液外泄,以致熱邪與腸中燥屎互結,腑氣不通而形成。陽明氣旺於日晡,實熱彌漫,故身熱日晡尤甚。四肢為陽明所主,熱蒸津泄,故手足濈然汗出。邪熱與糟粕互結腸中,腑氣閉阻不通,故臍腹脹滿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結。邪熱蒸散,擾動心神,則見譫語、狂亂、不得眠。邪熱內結而津液被劫,故舌苔黃厚幹燥,邊尖起刺,甚則焦黑燥裂。燥熱內結於腸,脈道壅滯,則見脈沈遲而實;若邪熱迫急,亦可見滑數。

少陽病證

少陽病證是指邪犯少陽膽腑,正邪交爭,樞機不利所表現的證候,也就是半表半裏證 。少陽病證就是指邪犯少陽膽腑,正邪交爭的一種中醫病證。它通常表現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幹,目眩,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等癥狀。因病邪至半表半裏,正邪相爭,正勝則發熱,邪勝則惡寒,故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發無定時;半表半裏居足少陽膽經,行於兩脅,手少陽三焦經絡心包,風邪侵犯此地,心氣不能穿暢,故煩滿;有時侵犯胸脅,所以又胸脅痛;病邪在表能吃飯,入裏不能吃飯,在表裏間,故只是不想吃,卻沒至於不能吃。

太陰病證

小王又問:"謝老師,學習太陰病證。我已經研究了一些資料,但還有一些疑惑。"

"很好," 謝老師鼓勵地說道,"太陰病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是指脾陽虛衰,邪從寒化,寒濕內生所表現的證候。 "

小王認真地記錄下這些關鍵資訊,然後問道:"那麽太陰病證的臨床表現是什麽呢?"

謝老師微笑著回答:" 太陰病證的臨床表現包括腹滿欲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舌淡苔白滑,脈沈緩而弱。 "

小王聽得非常認真,他深深地吸收這些知識,知道這對他未來的中醫臨床實踐非常重要。

"這些癥狀是如何產生的呢?" 小王好奇地問。

謝老師繼續解釋:"太陰病證多由三陽病失治、誤治,損傷脾陽,邪傳太陰,或脾陽素虛,風寒之邪直中太陰所致。脾屬太陰,為三陰之屏障,病邪內入三陰,太陰首當其沖,故太陰病為三陰病證之初期階段,以脾虛寒濕為病變特點。太陰脾土主濕,中焦虛寒則脾失健運,寒濕內生,氣機郁滯,故腹部脹滿。脾虛寒濕阻滯,則腹痛陣發。寒濕中阻,升降失司,故時欲吐,食不下。寒濕下註,水走腸間,則自利。脾陽失於溫煦運化,寒濕內停,故口不渴,舌淡苔白滑。中陽不振,寒濕內阻脈道,故脈沈緩而弱。"

小王感到很興奮,因為謝老師的解釋非常清晰,讓他對太陰病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謝謝您,謝老師。我覺得內容有點多,請問您能給我講講辨證要點嗎?我會努力學習,爭取將這些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

謝老師微笑著鼓勵小王:"很好,小王。 太陰病證以腹滿時痛,自利,口不渴等為辨證要點。 "

"另外,你也要考慮到這位患者的個體差異和病情。這就是中醫的靈活性,我們不僅僅看表象,更要深入病因,找到根本問題。"

小王聽後恍然大悟,"謝老師,您的解釋很清楚,我明白了。中醫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需要結合臨床情況來進行診斷和治療。我會更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謝謝您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