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2024版感控指標解讀丨指標五:千日特定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例次發病率

2024-06-21健康

作者:武星(江南大學附屬醫院)

稽核:王玉蘭/張波

對於2024年版感控指標的意義與內涵是什麽?如何進行監測計算?如何落實,如何進行有效監管?SIFIC團隊組織富有經驗的感控專家對12個指標一一進行解讀。希望透過這些指標的解讀,對醫療機構在實際工作中的落實有一定的啟發。今日分享第五個指標的解讀。

指標五:千日特定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例次發病率(HAIQI-IMDROs-05)

千日特定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例次發病率,屬於在原指標基礎上變化,內容及統計方法均有所變化。

一、定義

每1000個患者住院日中新發生特定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頻次。

二、計算公式

千日特定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例次發病率

三、指標說明

本指標中特定多重耐藥菌是指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MRSA)、 耐萬古黴素腸球菌(僅指屎腸球菌、糞腸球菌,VRE) 、耐碳青黴烯類肺炎克雷伯菌 (CRKP) 、耐碳青黴烯類大腸埃希菌 (CREC) 、耐碳青黴烯類銅綠假單胞菌 (CRPA)、耐碳青黴烯類鮑曼不動桿菌 (CRAB)。可分別統計其千日醫院感染例次發病率。

患者同一次住院期間同一感染部位重復檢出同一菌株,計為1個例次。

四、指標意義

反映醫療機構內特定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情況。

五、指標計算與分析

借鑒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組織編寫的【醫療機構住院患者感染監測基本數據集及品質控制指標集實施指南(2021版)】中關於「千日多重耐藥菌醫療機構感染例次發生率」的相關要求來進行計算與分析。

(一)計算細則

分子:確定時段住院患者中同期檢出導致醫療機構感染的特定多重耐藥菌的例次數。

分母:確定時段每日淩晨0點時住院患者人數之和。如統計時段為2024-01-01到2024-01-03,每日淩晨0點時住院患者人數分別為1000、1010和1003,則統計時段住院患者的住院天數為3013天。

(二)分子說明

分別統計7種特定多重耐藥菌。

病原體的感染型別應統計型別為醫療機構感染(首次分離)的多重耐藥菌,不統計感染型別為醫療機構感染(重復)、社群感染(首次分離)、社群感染(重復)、定植(首次分離)、定植(重復)、汙染、其他醫療機構為來源的感染的多重耐藥菌。

病原體感染型別為醫療機構感染(首次分離)的檢出例次應與患者醫療機構感染例次對應,否則,應為錯誤數據。

統計住院患者檢出病原體例次歸屬病區時,應根據住院患者檢出病原體的「病原學檢驗標本采集日期時間」和住院患者入、出病區記錄確定。

納入群體:接受病原學檢驗的住院患者。

(三)分母說明

為確定時段內每日淩晨0點住院患者人數之和。當住院患者存在轉病區的情況時,其「住院患者住院天數」統計歸屬病區按統計日期當天淩晨0點時其所住病區確定。

納入群體:住院患者。

排除群體:沒有實際住院就出院的「住院患者」。產科中跟隨母親的新生兒。

(四)數據收集方法

需要建立全院範圍的醫療機構感染病例監測制度,逐步開展基於資訊化的具有風險辨識、判斷與預警功能的醫療機構感染病例監測工作。

開展日常醫療機構感染病例的監測,生成醫療機構感染結果判讀類數據。

需要建立醫療機構的細菌耐藥性監測制度,並開展細菌耐藥性監測。

透過醫院資訊系統獲得通用類、實驗室檢測(病原學)相關風險類數據。

(五)指標分析建議

若醫療機構此指標的監測結果遠低於目標區域同類機構的值域下限,需要從監測方法上探討當前醫療機構感染病例監測方法的「敏感度」是否能夠保證。感染控制人員、實驗室人員和臨床醫務人員的持續有效的合作可促進資訊交流,提高該指標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

若醫療機構此指標的監測結果低於被公開的值域下限,在考慮監測方法「敏感度」的同時,也需要考慮醫療機構專科特點和收治住院患者情況等因素。同區域或同型別醫療機構的指標可能更有參考性。

若醫療機構此指標的監測結果高於被公開的值域上限,應註意在考慮醫療機構專科特點和收治住院患者的情況並排除誤診因素後再進行分析,這樣的監測結果常常更符合醫療機構的真實情況。

六、相關指標監測

細菌耐藥性監測,包括多重耐藥菌感染監測,可增加千日特定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例次發病率的監測數據,其他具體監測方法按照【醫院感染監測標準】(WS/T312—2023)規範性附錄 E的監測要求。包括以下監測數據:

七、多重耐藥菌醫療機構感染防控重要舉措

(一)【三級醫院評審標準(2022 年版)實施細則】(國衛醫政發〔2022〕31號)要求:

根據本機構多重耐藥菌流行趨勢和特點建立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控制管理規範與程式。針對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診斷、監測、預防與控制等環節,建立多部門共同參與的多重耐藥菌管理協調機制。

定期統計分析本院微生物室檢測和醫院感染管理數據資訊,並將相關資訊向臨床推播,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二)【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19〕480號)要求:

嚴格執行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與控制核心措施,核心措施包括但不限於:手衛生、接觸隔離、環境清潔消毒、可復用器械與物品的清潔消毒滅菌、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無菌技術操作、標準預防、減少侵入性操作,以及必要的針對環境和患者的主動監測和幹預等。

規範病原微生物標本送檢,嚴格執行【抗菌藥物臨床套用指導原則】,合理選擇並規範使用抗菌藥物。

(三)【醫院隔離技術標準】(WS/T311—2023)中經接觸傳播疾病的隔離與預防措施

總體要求

接觸經接觸傳播疾病的患者及其汙染物,如腸道傳染病、經血傳播疾病、多重耐藥菌感染、皮膚感染患者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取接觸傳播的隔離與預防措施。

患者的隔離

(1)宜單間隔離;無條件的醫院可采取床單位隔離或同種病原體感染患者隔離於一室。

(2)應限制患者的活動範圍,減少轉運。

醫務人員的防護

(1)接觸隔離患者的體液(血液、組織液等)、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應戴一次性 使用醫用橡膠檢查手套,手上有傷口時應戴雙層手套;接觸汙染物品後、離開隔離病室前應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2)進入隔離病室,從事可能汙染工作服的操作時,應穿隔離衣;離開病室前,脫下隔 離衣,按要求懸掛,每天更換清洗與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離衣,用後按醫療廢物管理要求進行處置。

(四)【臨床重要耐藥菌感染傳播防控策略專家共識(2021)】中感染防控推薦措施

八、對指標五的思考

(一)多重耐藥菌感染發現率與多重耐藥菌感染檢出率還要進行數據監測嗎?

在【醫院感染監測標準】(WS/T312—2023)規範性附錄 E的資料分析中有相關要求,所以多重耐藥菌感染發現率與多重耐藥菌感染檢出率還是要進行數據的監測。

(二)醫院感染資訊化監測系統的作用

傳統的多重耐藥菌感染監測工作繁瑣且耗時較長,無法適應科室分工日趨精細、患者周轉加快、住院患者數量增多的新形勢。而利用資訊化和數據分析技術,則可大振幅減輕醫院感染防控人員的工作負荷,提高醫務人員的醫療品質和工作效率,使患者能獲得更及時的感染防控服務。因此,對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應盡早建立和套用成熟的醫院感染資訊化監測系統,從而提高醫院多重耐藥菌感染的主動監測率,以便醫院感染防控人員進行準確幹預。

(三)各項防控舉措,重在落實

近年來中國政府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在多重耐藥菌防控中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中國大部份常見臨床耐藥細菌的檢出率呈下降趨勢或保持平穩,醫院感染防控水平也逐漸提高,但耐藥菌形勢依然嚴峻,而醫療機構防控耐藥菌感染傳播的各項舉措,執行是關鍵。

(四)特定多重耐藥菌是否就按照指標裏面的7種開展監測?

參考相關規範,筆者認為24版指標中明確的特定多重耐藥菌為基礎監測目標,醫療機構可以在這7個多重耐藥菌基礎上,結合醫院實際情況,納入其他多重耐藥菌的監測,如ESBL。

新頒布的12項感控指標,可以說是感控的核心指標,如何有效減緩多重耐藥菌的產生,阻斷多重耐藥菌傳播,仍然是國家關註的重點。廣大醫務工作者仍需積極探索,尋找更契合中國國情的防控策略,並積極落實各項感染防控措施。

對於如何降低醫療機構千日特定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例次發病率,您有何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