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飛針走線技驚四座,中山七院醫生首創技術再創雙鍊結內鏡手術「無創」奇跡

2023-12-06健康

不用上班,不用熬夜。

夫妻恩愛,兒女雙全。

這是多少打工人趨之若鶩的人生巔峰。

馮女士就過著這樣令人羨慕的生活。

作為一名出色的妻子和媽媽,她堅持用實際行動,給一家人做榜樣。

她的生活十分規律,幾點起床、幾點睡覺、幾點吃飯……甚至幾點排便,都遵循著自己定下的生物鐘。

除了有點痔瘡,她身體一直倍兒棒。

今年10月,一個平平無奇的早晨,她和往常一樣,吃完早餐後「排宿便」。

蹲完坑起身,她轉身去按沖水開關。

余光瞄到廁坑裏的一抹黑。

她定睛一看:今天的大便是黑色的。

問題不大,肯定是痔瘡又犯了。

也可能是昨晚吃了豬紅西洋菜湯。

……

一個「疙瘩」引發的「血案」

距離第一次發現黑便已經十多天,馮女士每天的大便還一直是黑色,她不得不去醫院掛個號一查究竟。在丈夫陪同下,她來到離家不遠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下簡稱:中山七院)。

「十二指腸上有個直徑1.8cm的黏膜下腫物凸向腸腔。」 消化醫學中心陳馨媛醫生告訴她,食物隨著消化液在經過狹窄且彎曲的十二指腸時,不斷撞擊和磨擦凸起的腫物,使腫物表面發生潰爛並出血,最後就形成了黑色的大便。

黑便之謎破案了。但腫物性質還未明確,不做處理只會越來越嚴重,當務之急還是要將其切除。但腫物所處位置非常深,而且 緊挨著人體的一個重要樞紐性結構——被稱為「三江匯合口」的十二 指腸乳頭,處理難度非常大,相關風險也非常高。

腫物位置示意圖

Tips

十二指腸乳頭是膽管和胰管的開口,可以透過括約肌開放,使腸道內的膽汁、胰液等消化液流入小腸,有利於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膽道、十二指腸和胰腺(前面觀)

看著憂心忡忡的馮女士每天焦慮得吃不下飯,丈夫像熱鍋上的螞蟻,找到在其他醫院上班的醫生朋友詢問,得到 「一般都需要開刀手術」 的回答。

用雙鍊結內鏡做的「外科手術」

針對馮女士的情況,外科手術是目前大部份醫院治療的主要方式,包括局限性切除、十二指腸節段切除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等。但外科手術需進行消化道重建(胃腸吻合、膽腸吻合、胰腸吻合) ,患者面臨著術後功能喪失和出現各種並行癥的風險。

聽到要開刀,馮女士眉頭擰得像麻花。除了生小孩,她這輩子還沒上過手術台,對於接受手術有著不可名狀的恐懼。但楊東傑主任的一句話讓她吃下了定心丸: 「可以不用開刀手術,甚至不需要腹腔鏡微創手術。」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楊東傑主任可以透過內鏡熟練操作精細的手術刀(刀頭僅0.5mm),將腫物切除。 此前,他已經連續成功實施了3例十二指腸乳頭及乳頭旁腫物的切除。

楊東傑主任查房中

但是,就連楊東傑主任都認為這個手術具有一定的難度:

1.腫物靠近十二指腸乳頭,局部血供豐富,一旦損傷,就會發生消化道大出血、膽道梗阻、急性胰腺炎等嚴重並行癥;

2.十二指腸非常狹窄,最寬處也僅有3cm,且形狀呈「C」型,由於內鏡鏡身柔軟,手術當中維持內鏡相對固定的位置本身就充滿挑戰;

3.十二指腸壁很薄,全層厚度大約3-4.5mm,肌層厚度更是僅有1-1.5mm,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穿孔的嚴重後果;

4. 腫物切除後還需要在狹小的空間進行創面的封閉,加之腫物周圍十二指腸壁受到毗鄰胰腺組織的牽拉,更增加了創面封閉的難度;

5.術中如果出現意外需要緊急處理,很難達到病變所在位置。

「楊東傑主任和齊健主任將外科和內鏡手術各自的優劣,以及醫院和團隊的技術,十分詳細地分析給我們聽,也減輕了我們很多思想負擔。」一家人思考了差不多一星期。在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後,馮女士終於決定接受內鏡手術:「其實內心還是很害怕的。」

刀尖舞蹈,如履薄冰

11月13日下午,馮女士在麻醉藥物作用下沈沈睡去。3個小時後,她緩緩睜開雙眼,丈夫已經在床旁:「你醒啦!手術很成功。」她摸了摸肚子,發現自己 全身上下沒有一處創口 ,心裏十分開心。

馮女士術後恢復很快

回顧這次手術,楊東傑主任也不禁感嘆是「刀尖舞蹈,如履薄冰」。

術前,團隊首先為馮女士完善各項術前準備,排除手術禁忌,在醫院麻醉團隊及內鏡中心團隊的密切配合下,楊東傑主任開始為她實施 「雙鍊結鏡輔助腫物切除及創面封閉術」

Tips

該技術屬於楊東傑主任團隊首創,2021年首次發表於全球最頂級的內鏡雜誌Endoscopy,今年9月,該技術的臨床驗證論文更是被日本內鏡學會官方雜誌Digestive Endoscopy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

術中,一條長長的內鏡透過口腔,緩慢到達十二指腸;透過鏡身前端的兩個小孔伸出兩個操作臂, 一個負責「抓」,一個負責「切」和「夾」。

在右邊鉗子的牽拉下左邊的電刀可對病變進行0.2公釐級的精準切除

由於該技術是透過軟鏡操作,術者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豐富的實操經驗,才能運籌帷幄,熟練地把控操作臂的位置、方向、力度。負責「切」的操作臂,頭部實際是一把十分尖銳的電刀, 要從紙一樣薄的粘膜壁上切除下腫物而不戳破這層「紙」,難度非常大;更何況在切除後,還需將這層少了皮的「紙」縫合起來,難度更加無法想象。

雙鍊結鏡手術需要兩位護士同時與主刀進行精準配合

然而楊東傑主任團隊都做到了。 他們不僅對腫瘤進行了精準的完整切除,而且使十二指腸乳頭在解剖學及功能學上得到了完全保護。 由於術中準確判斷腫物來源於十二指腸固有肌層的表面,完整切除腫物僅需切除0.2mm厚的肌層,因此腫物切除後並未發生十二指腸管壁的全層缺損。

術後標本展示腫瘤得到完整切除,腫瘤包膜非常完整,可清晰看見覆蓋在腫瘤表面非常菲薄的一層十二指腸肌肉纖維。

馮女士術後恢復順利,未發生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並行癥,術後第3天開始順利恢復飲食,也能下地活動了。

「雙鍊結鏡輔助切除及創面封閉技術在十二指腸乳頭及乳頭旁腫物的治療中有著廣闊的運用前景,但要在充分評估患者病情,操作者對內鏡技術嫻熟掌握,且有著強大的多學科團隊做後援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嘗試運用。」

——消化醫學中心主任楊東傑

專家介紹

楊東傑

楊東傑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消化醫學中心主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日本國立癌中心存取學者,美國外科學院Fellow,廣東省傑出醫學青年醫學人才。

在Annals of Surgery等國際知名雜誌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0余篇;首創「雙鍊結鏡雙臂鉗輔助黏膜內翻縫合技術(TAMIC)」,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內鏡頂刊雜誌Endoscopy、Digestive Endoscopy和Surgical Endoscopy;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計畫)2項,中國健康長壽創新大賽-醫療技術創新計畫1項,雙鏡聯合手術獲2022年廣州市衛健委臨床重大技術計畫。專業特長為消化道腫瘤的綜合診治,包括內鏡手術、腹腔鏡手術、雙鏡聯合手術和達芬奇機器人手術。

主要學術任職

美國外科學院外籍Fellow

歐洲教育聯盟(AMEE)Specialist及Associate Fellow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會員&香港外科醫學院會員

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促會外科康復促進學分會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上消化道醫師分會青年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胃腸外科學分會常委

廣東省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常委

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結直腸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委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胃腸病學專業委員會常委兼秘書長

END

文:李艾琳

初審:楊東傑

稽核:江清浩

稽核釋出:陳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