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基於中醫傳承輔助平台挖掘祝頌教授治療泄瀉的用藥組方規律有什麽

2023-12-06健康

泄瀉,又稱為腹瀉,是以排便次數增多,質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臨床特征的病證。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發生17億例腹瀉病,這是一個全球性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嚴重影響人類的人體健康。 泄者漏下之意,謂之大便溏泄,氣勢緩者為泄;瀉者傾瀉之意,大便清稀,若如水註,氣勢急者為瀉。

二者僅緩急之差,故臨床上習慣統稱為泄瀉。本病證的理論根源來源於【黃帝內經】。 【素問·氣交變大論】中有「濡泄」、「洞泄」、「飧泄」、「註泄」的論述;【難經】中有五泄之闡述,【傷寒雜病論】將泄瀉和痢疾統稱為「下利」。

泄瀉是常見的內科病之一,且以夏秋兩季多發。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改變及飲食結構的變化,泄瀉也越發多見。 從中醫理論考慮,反復泄瀉耗氣傷津,易致脾虛,脾虛久瀉,腎陽虛弱,致脾腎俱虛;若泄瀉久治不愈,致亡陰亡陽。

從現代醫學上來說,腹瀉易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同時,長期腹瀉可繼發呼吸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降低身體免疫力。 因此,WHO將腹瀉的防治列為全球性戰略。導師祝頌教授是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肛腸科專家,碩士生導師,從事肛腸科工作30余年,擅長治療各種肛腸疾病.

同時在治療泄瀉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形成了屬於自己的辨證體系,臨床療效得到認可,其經驗值得總結與傳承。 本研究是透過收集門診及病房的泄瀉患者的真實病例,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台系統進行方藥研究,總結祝頌教授治療泄瀉的經驗,以更好地指導臨床和傳承經驗。

(一)泄瀉的六經辨證仲景以【內經】為理論之源,開創了獨特的六經辨證理論體系,從理法方藥全方位闡述了多種疾病的診治,為後世醫家開創多種辨證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胡希恕言: 「何為六經,病在表、裏、半表半裏,各分陰陽,以成六經。陰陽代表著太過與不及,所以表陽為太陽.

表陰為少陰;裏陽為陽明,裏陰為太陰;半表半裏的陰陽各為厥陰與少陽。」泄瀉作為常見病, 在【傷寒雜病論】中命名為「下利」,【傷寒雜病論】中有30多首方劑論述了「下利」的相關內容。.

闡述「六經皆可下利」,分別從從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分別對下利做了方證概述,病在太陽,治以葛根湯驅外邪而自解; 陽明下利,葛根芩連湯以清熱止利兼以解表;太陽少陽合病,少陽為主者,宜黃芩湯主之,清熱止利.

瀉心湯類治療少陽、太陰合病之下利,理中丸溫中健脾治太陰之下利;四逆湯、白通湯、豬苓湯治療少陰下利;灸法或以四逆輩回陽救逆治療厥陰之下利。 仲景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總結泄瀉的臨床證候,包括其轉歸預後,並擬出了相應的治療大法,處以方藥,乃後世之典範。

諸多醫家也對【傷寒雜病論】泄瀉之六經辨證做了進一步探究,並引發了「方證研究」熱潮:黃煌[3]提出柴胡證、桂枝證等; 對下利兼表證進行重新歸納,總結六種方證;劉魅[5]根據歷代醫家套用烏梅丸的經驗,總結烏梅丸方證。

(二)泄瀉的臟腑辨證臟腑辨證理論成於【內經】,立於【金匱要略】,其意義在於明確病位與病性,為中醫臨床辨證的基本方法 。雖然泄瀉的主病之臟為脾,但其他臟腑均可致泄,五臟之間生理上密切聯系,病理上必然相互影響。張景嶽提出了「安五臟」的辨證思路,其對泄瀉的診療大有裨益。

並有諸多醫家從臟腑辨證角度以五臟命名泄瀉:【難經】從臟腑辨證角度將泄瀉分為胃泄、脾泄、大瘕泄、大腸泄、小腸泄;朱丹溪將五更瀉稱為脾腎泄等。 至今,臟腑辨證理論體系已非常完善,且被靈活運用於臨床辨證。

從脾辨證【景嶽全書·泄瀉】曰:「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 」若氣虛、陽虛、寒濕、濕熱累及脾臟,則運化失常,升降失常,致泄瀉,泄瀉當主要從脾辨證,也需明確其病性 。脾虛濕盛為病機,其治療宜運脾化濕。

張仲景用五苓散透過通利小便治療寒濕泄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首創參苓白朮散治療脾虛之泄瀉,用烏梅、乾薑濃煎加附子治療寒邪直中引起急性泄瀉,【血證論】也有脾陰不足致泄瀉的相關論述。 從腎辨證趙獻可論:「腎既主大小便而司開闔,故大小便不禁者責之腎」,尤為重視腎臟與泄瀉的聯系,泄瀉可從腎辨證。

腎為先天之本,若腎陽虛則脾臟失於溫煦,火不暖土,致「五更瀉」;若腎氣虛則統攝無權致泄瀉;腎陰不足、腎精損耗也可致泄瀉。 四神丸為治療「五更瀉」經典方,為後世醫家所推崇,其根本在溫腎暖脾、固腸止瀉。

運用烏梅丸加減從腎辨證治療寒熱錯雜之腎泄,用四神丸加四君子湯溫腎陽、補脾氣治療慢性泄瀉。3.從肝辨證【臨證指南醫案】論:「木能疏土而脾滯以行。」 泄瀉可從肝辨證,肝屬木,脾屬土,若肝失疏泄,氣機瘀滯,則木克土,脾失健運而致泄瀉,此為脾虛肝旺之泄瀉,臨床最常見。

【醫學衷中參西錄】提出肝陽虛引起肝臟疏泄功能異常,不能助推腎火暖脾,而致泄瀉。 朱丹溪從肝辨證,首創痛瀉要方治療土虛木賊之痛瀉,為後世醫家所追捧; 張從正提出汗、吐、下法治療泄瀉的同時,運用情誌療法治療泄瀉,與從肝辨證思路相吻合;後世醫家運用風藥論治肝瀉,也是從肝辨證的體現。

4.從肺辨證【醫經精義·臟腑之官】曰:「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導。」肺與大腸相表裏,肺失宣降,則大腸傳導功能失司,被稱為「泄瀉之上源。 「肺主皮毛」,若外邪入侵,傳變入裏,致脾胃運化失常,可引起泄瀉,痰涎聚肺亦可致泄。

5.從心辨證【名醫類案】雲:「蓋心,火也;脾,土也,火生土,脾之旺,賴火之燥,心氣不足,則火不燥,脾土受濕,故令泄瀉。」若心陽虛,則心陽不能暖脾,脾臟運化水濕機制失常,而致泄瀉; 心與小腸相表裏,心臟功能異常,直接或間接影響大腸,而致泄瀉。所以,泄瀉可從心論治

(三)八綱辨證八綱指陰陽、表裏、虛實、寒熱。陰陽是對六變的高度概括,表、實、熱,其性為陽;裏、虛、寒為陰。 對於泄瀉,當先辨虛實、寒熱,再辨表裏、陰陽,從而確定了治療泄瀉的大方向,也可以防止出現原則性錯誤。八綱辨證作為基礎性的辨證,在臨床中占據著提綱挈領的地位。

二、泄瀉的中醫外治法治療進展與中藥口服治療泄瀉相比,中醫外治法具有獨特優勢,其副作用小、操作簡便,可以彌補內治法的不足之處,可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尤其為中藥過敏患者提供了治療新方法。

(一)針刺療法從【靈樞經】對針灸理論的闡述,到【針灸甲乙經】記載了最早的針灸治療泄瀉處方,共記載75個穴位,針灸的辨證論治體系被眾多醫家繼承並行展。 老中醫從肝脾腎立足,以抑肝扶脾為法,取足三裏、內關、太沖等穴位治療肝氣克脾證慢性泄瀉,2個療程痊愈。

取神闕、天樞配合中脘、梁門、關元治療30例慢性泄瀉患者,有效率100%,根據臨床辨證選取足三裏、上巨虛、下巨虛等穴位治療IBS,治療效果優於對照組。 (二)艾灸療法【名醫別錄】載:「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

古代醫家重視艾灸治療泄瀉發揮的作用,如【針灸大成·勝玉歌】曰:「腸鳴大腸時泄瀉,臍旁兩寸灸天樞」。采用艾條懸灸天樞穴溫脾暖胃治療脾胃虛弱型泄瀉,取得良好效果,並值得推廣。 選取溫和灸神闕穴合並中藥貼敷,先艾灸後貼敷,治療愛滋病合並慢性腹瀉患者,取得可靠療效。

小兒臟腑嬌嫩,脾胃易損,泄瀉發病率較高,艾灸治療副作用小,避免針刺之痛、中藥之苦,艾灸治療小兒泄瀉為很多家長之首選, 將艾條放入艾灸盒固定於神闕穴、腹瀉穴20分鐘治療小兒泄瀉,有效率達90%,臨床療效得到認可。采用自擬「蘄艾天灸膏」治療48例小兒泄瀉患者,僅1例無效。

(三)穴位貼敷療法清代名醫徐靈胎雲:「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較之服藥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 指出穴位貼敷透過皮膚吸收藥物而散達全身,調和臟腑氣機,無需首過消化道,優勢獨特,尤其對於小兒患者來說,依從性差為治療小兒疾患的一大難題,穴位貼敷是絕佳的治療選擇。

運用中醫理論,自擬溫陽止瀉貼治療虛寒性泄瀉患者30例,穴位選取胃俞、脾俞等,對照組予西藥對癥治療,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其療效性、安全性得到了認可。融會貫通,運用三伏貼治療方式,選取背腧穴、募腧穴治療,見效快且療效驚人。

臍療作為穴位貼敷方法的一種,治療小兒泄瀉,療效明顯。研究指出,根據臨床辨證治療風寒瀉、濕熱瀉、脾虛瀉三種急性腹瀉,予不同中藥制成的臍貼敷於患兒臍部,療效及患兒體征改善明顯優於口服西藥治療。 (四)中藥灌腸中藥灌腸經直腸給藥,使藥物直達病所,療效快,安全性高。

運用補中益氣湯灌腸治療其他疾病引起的慢性泄瀉,總有效率達93.5%。將83例輪狀病毒泄瀉患兒隨機分配,治療組、對照組分別予基礎治療加泄瀉合劑灌腸與思密達。治療一個療程後,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苦於放射性腸炎的常規西醫治療不理想,運用中醫理論,潛心研究,運用大王峰房飲保留灌腸,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中醫外治法治療泄瀉,安全性高,療效明顯,有效彌補口服治療的不足,可以解決小兒依從性差的問題,適合各個年齡段患者,臨床已廣泛套用。我們年輕一代在遵循古人辨證思想的前提下,需對外治法進行更深入探討,內外兼治,找到最佳結合點,最大程度解決患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