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一場關於「鴨嘴鉗」的公共討論

2024-05-23健康

英國倫敦一家檢查室內,24歲的三三仰臥在檢查床上,下半身褪去褲子,雙腿呈M形張開。醫生和她隔著一張簾子,她看不見醫生的臉。

「我要開始了。」簾子另一端的醫生告訴她。三三在心裏默念檢查前她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婦科檢查放松技巧,她努力靠想象調整自己。

「你太緊張了。」醫生提醒她,從網上學來的放松技巧似乎起了反作用。三三不知所措之際,鴨嘴鉗進入了她的身體,盆底肌本能地收縮。盡管之前她已經告知過醫生自己是第一次檢查,請求使用最小號的鴨嘴鉗,但是異物的進入還是讓她感覺到了不適,整個人驟然緊繃起來。

數天之前,為了準備這次檢查,三三制作了一條鴨嘴鉗的調研視訊,由此掀起了一場針對鴨嘴鉗的討論。使用了近兩百年,至今仍在全世界通用的鴨嘴鉗為何幾乎沒有改良?女性是否可以擁有更溫和體面的婦科檢查?這些問題成為這場公共討論的核心。

一位曾經發明過一次性充氣式窺陰器的產科醫生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的專利並沒有投入使用,作為一線臨床醫生,幾乎沒有時間精力去推動專利轉化。而生產鴨嘴鉗的廠家則表示,醫療器械必須遵循國家標準,如要創新,需向藥監部門申請報備,組織專家論證,過程比較復雜。鴨嘴鉗作為一種低價耗材,生產廠家大多是小企業,再加上集采之後成本被進一步壓低,他們很難去做這樣的嘗試。

前北京三甲醫院婦產科醫生、女性健康科普博主「六層樓」告訴新京報記者,這次討論之所以會掀起這麽強烈的情緒,是因為糟糕的體驗長期無法抒發。另一方面,對於鴨嘴鉗的公共討論是有積極作用的,這讓長期被忽視的女性體驗被看見,「被看見很重要」。

「六層樓」表示,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呼籲更體面舒適的檢查工具,但醫療用品從生產到進入臨床,這註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鴨嘴鉗,學名又叫陰道窺器,是一種插入陰道並旋轉透過分開上下葉從而擴張陰道的婦科檢查器械。資料圖

房間裏的大象

今年4月底,在英國留學的三三出現了下體疼痛的癥狀。對照網上的癥狀,她懷疑是巴氏腺囊腫,這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三三的母親和一些女性親屬都曾患過。三三立即預約了婦科檢查,按照英國的就診流程,得等十幾天之後她才能真正做上檢查。

由於此前從未做過婦科檢查,三三在網上搜尋就診流程,第一次認識了鴨嘴鉗,學名又叫陰道窺器,因形似「鴨嘴」而得名,是一種插入陰道並旋轉透過分開上下葉從而擴張陰道的婦科檢查器械。

社交平台上,很多女性訴說著鴨嘴鉗檢查的陰影,這讓三三也緊張起來。學藝術專業的她想到,為什麽不能設計一款對女性更友好體驗更舒適的檢查工具呢?

三三決定自己動手在電腦上建模時,她突然想到,難道以前從來沒有人做過這些嘗試嗎?在搜尋大量資料後,她發現,此前其實出現過很多鴨嘴鉗的溫柔替代品設計,比如充氣式的、花瓣式的窺器,但都沒能進入市場成為主流。

三三向母親訴說她的不理解,但在母親看來,這樣的想法沒有意義。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母親,曾經歷過上環之類更疼痛的就診經歷,對比之下鴨嘴鉗帶來的不適,簡直不值一提。

「為什麽女性在做常規檢查之前都要因為鴨嘴鉗而不安,要去進行心理建設呢?」三三在社交媒體上釋出了自己對鴨嘴鉗的思考和調研,視訊很快火了。

評論區湧入大量評論。有人說自己是醫生也會害怕婦科檢查,有人回憶在婦科檢查時遭遇暴力手法和語言羞辱,也有人提到自己每年職工體檢的時候都會主動放棄婦科檢查。有網友形容,婦檢的陰影如同「房間裏的大象」,卻很少真正被看見。

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婦女病應查人數1.30億人,實查人數1.13億人。一篇【女性體檢人員婦科檢查羞恥感與社會支持的回歸分析】論文提到,女性體檢人員在進行婦科檢查中存在一定的羞恥感,且羞恥感的發生與社會支持情況有關。

論文剖析,婦科檢查恥感原因包括文化及年齡因素、心理因素、疼痛與既往經歷因素三個方面。「如果第一次的體檢經歷不愉快,則可能加重對於婦科檢查的厭惡感。」

另一組數據則來自復旦大學2022年中國育齡女性生殖健康研究報告,其指出,「在所有受訪者中,高達70.6%的女性在過去一年內至少出現過一種婦科癥狀,其中僅有57.8%的女性在出現癥狀後選擇就醫,而就診者中,又有六成以上的女性被確診患有婦科疾病。」

鴨嘴鉗引發的討論。三三的視訊評論區截圖

「幾乎沒有變化」的鴨嘴鉗

鄭燦是廣東一家三甲醫院的婦科醫生,在婦科,鴨嘴鉗是她最常使用的工具,其作用在於撐開陰道,讓宮頸暴露,以便觀察陰道和宮頸是否有異物、炎癥和包塊。「在產科,鴨嘴鉗的使用率要少很多,主要用於處理分娩時可能出現的出血情況,並判斷出血來源。」

關於鴨嘴鉗,醫生們也常收到病患的疑惑,比如「為什麽只是使用一根細長的棉簽取白帶也要使用鴨嘴鉗擴張?」「六層樓」解釋說,如果不使用鴨嘴鉗輔助,提取的分泌物可能受到外陰影響,結果不夠準確。鄭燦說,「醫生不止取白帶,也要看陰道和宮頸,有沒有充血、炎癥,白帶性狀白帶量等等」。

在鄭燦看來,鴨嘴鉗的用途之所以很廣,是因為在功能上基本能滿足醫學需求,比如兩邊有空的設計,方便抹洗上藥。她沒想到,鴨嘴鉗會引起如此大的爭議。

事實上,鴨嘴鉗從誕生起就伴隨著爭議。1845年,美國外科醫生詹姆士·馬里安·西姆斯用一把銀色的肉汁勺的勺把制成了最早的陰道窺器。公開資料顯示,為研究治療膀胱陰道瘺,1845-1849年間,他至少在12位元受奴役的黑人女性身上反復進行了幾十次手術實驗,過程沒有麻醉堪稱殘忍,而鴨嘴鉗就是在這些「人體實驗」中被發明出來。

「六層樓」梳理過,近兩百年時間裏,陰道窺器只經歷了三次小變革,最初是從分上下兩片,變成結合在一起,可以透過側面按壓開啟;後來金屬材質變成了塑膠和矽膠,從一般型號到分大中小三種型號;第三次變革則是在窺器上加上了照明燈。

整體來看,鴨嘴鉗的形制沒有明顯變化。「六層樓」告訴新京報記者,第一次變革是從方便醫生操作的角度進行改良,原先上下兩片,醫生無法單手操作,合並到一起後,醫生可以一只手持窺器,一只手取樣。第二次變革更多考慮到了不同患者的需求,第三次窺器加照明燈是因為婦科檢查會使用檢查燈輔助,而窺器帶燈則可以減少檢查燈的使用。不過,盡管看似只是細微的調整,帶燈的窺器如今也並沒有在臨床上廣泛使用。

楊俊經營著一家醫療器械公司,他告訴新京報記者,這是因為醫療器械要嚴格遵照行業標準。早在2002年,【一次性使用無菌陰道擴張器】行業標準就已經出台,在這份標準中,對陰道窺器的規格和基本尺寸做了圖示與規定。其同時註明,「如能符合本標準規定的使用要求,也可采用其他結構。」

其提到的使用要求,包括「擴張器表面應光滑,周邊圓弧應光滑無鋒棱,無毛刺,不應有粉末或浮水印痕跡」「應單手操作,每檔調節、閉合應靈敏,不應有卡阻現象」「在任何工作狀態下,擴張器的任何部件都不應阻擋視野口」等等。

但事實上,很少有廠家會采用其他結構,這意味著他們要向藥監部門報備審批,「過程很復雜」。如果是一些突破性改良,會邀請專家評審。作為廠家,楊俊收到的市場反饋主要來自醫生,「他們的建議基本都是對大小、開合角度之類的微調。」

被患者稱為「世界上最溫和的東西」的FemSpec充氣窺器。資料圖

是什麽阻礙了窺器的改良?

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三三發現了此前已經有過替代鴨嘴鉗的想法和專利。2005年,一家名為FemSuite的公司設計了一種名為FemSpec的充氣窺器,被患者稱為「世界上最溫和的東西」。

但是有婦科醫生指出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會阻礙醫生視線,影響醫生判斷,並且充氣壓力大,擔心無法經受住盆腔檢查的現實。2008年,有雜誌報道稱,FemSpec 還沒有流行起來,將不再可用。

此外,一家女性健康和設計咨詢公司Frog也曾作出嘗試,三位女性設計者用三片「葉子」取代傳統的上下兩片,可以讓醫生看得更清楚,又不會產生比傳統窺器更大的擴張力。

為了代替冷冰冰的觸感,上述設計者引入了矽膠材質,新的設計在手柄上增加了新的、更寬的角度,讓醫生坐在離病人遠一點兒的地方也可以方便地操作。不過,在媒體的報道中,這款名為Yona的窺器原型自2019年出現在展會上至今,還沒有醫療裝置公司願意與之合作將其推向市場。

2017年,杜克大學研究生Mercy Asiedu設計了一種不需要擴張陰道也能看清楚病變的「陰道插入器」,女性可以自己把這個鋼筆大小的攝影機置入陰道,觀察並拍攝自己的陰道照片。Asiedu的初步研究納入了15名誌願者,有92%選擇她的「陰道插入器」,而不是傳統的窺陰器。試驗中高達83%的女性可以透過「陰道插入器」清楚觀察到她們宮頸的情況。

杜克大學研究生Mercy Asiedu設計了一種不需要擴張陰道也能看清楚病變的「陰道插入器」。資料圖

2023年,佛羅裏達國際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四名高年級學生設計了一種名叫Bouquet Speculum的5瓣一次性、完全可回收的塑膠陰道窺器。隨著擴張器的推進,5片花瓣開啟,花瓣的末端輕輕地罩住宮頸,確保只有宮頸可見,而沒有陰道壁塌陷。

這款產品2023年6月在巴基史坦對100名患者進行臨床試驗,初步數據表明,宮頸的視覺化和易用性有統計學改善,患者的舒適度沒有統計學差異。

一種名叫Bouquet Speculum的5瓣一次性、完全可回收的塑膠陰道窺器。資料圖

至於前述產品,為何沒能進入市場,新京報記者嘗試取得聯系,但截至發稿未獲得回應。

國內也有過嘗試。2015年,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曾有過一項國家級發明專利「一次性充氣式窺陰器」。

這項專利的第一發明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產科醫生魏敏告訴新京報記者,她此前在給病患進行婦科檢查時,發現鐵質的窺器讓患者很緊張,尤其是有炎癥、陰道狹窄或者年紀大的女性普遍感到很痛苦。於是她想到設計一款充氣式的窺陰器,更溫和地撐開陰道。

「但這個專利並沒有被轉化。」魏敏說,曾經有廠家跟她聯系過,但需要魏敏做技術指導,而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她沒有時間精力參與。魏敏所在的醫院也曾嘗試過推動技術轉化,最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能完成。

楊俊也註意到了網路上對於改良鴨嘴鉗的呼聲,作為生產鴨嘴鉗的廠家,楊俊有些無奈。他介紹說,目前國內市場上生產鴨嘴鉗的廠家大多都是小企業,作為低值耗材,鴨嘴鉗的出廠成本只有幾毛錢,從經銷商進入醫院的價格大約在一元錢左右,一般算在患者的檢查費瑞,不單獨另外收費。

「產品利潤太低,基本沒人願意去做。」楊俊說,集采之後,小廠家的生存越來越難,盡管集體采購和帶量采購主要目的是壓低高值耗材的價格,但是低值耗材也受到了影響,「要求不能高於某個價格,但人工成本、材料成本都在漲價,基本掙不了什麽錢。」

楊俊說,醫療器械的客戶通常比較固定,「對於比較簡單的產品,以前哪家醫院使用哪家的產品,只要沒什麽品質問題,就會一直使用那家。」然而集采後只有部份企業才能入圍,「如果我們不在集采名單裏,就會流失掉以前的客戶。」

在楊俊看來,醫療市場和普通市場不太一樣,單靠某個廠家很難推動改變,有大公司參與或許相對好一些,但最好是靠行業協會來牽頭,「如果市場反饋好,對我們企業來說也是好事。」

當討論鴨嘴鉗時,實際上在討論什麽?

「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六層樓」說,討論鴨嘴鉗,本質上也在討論未來要不要給患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比如有免費的鴨嘴鉗,也有10元的窺器,甚至150元的多種選擇。」但從目前來看並不現實,很多醫院已經對患者取消了一次性窺器收費,這部份費用實際是由門診承擔,「如果5毛錢的能用,那為什麽要去購買10元的?」

這次關於鴨嘴鉗的討論超出了「六層樓」的預期。他在今年3月看了一些書籍,提到女性醫療數據的缺失,他想做一個系列欄目,去探討那些臨床上習以為常的東西,「只能是這樣了嗎?還有機會變得更好嗎?」視訊從4月開始準備,正式釋出的時候,正好趕在了三三釋出視訊之後。

兩個視訊的接連釋出,讓「鴨嘴鉗」的討論熱度居高不下,甚至有一些朝著情緒發泄的方向發展。「這不是我的本意。」六層樓說,「醫護人員和患者的訴求是一致的,我們都呼籲更體面舒適的檢查方式,醫生也不想侵入式檢查,比如旋轉鴨嘴鉗這個操作,讓有的患者感到緊張痛苦,也會影響到醫生檢查的順利進行。

一位婦產科醫生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提到,窺器的改良難取得根本的改善,只可能分散壓力,但撐大就會面臨適應不良,醫生的人文關懷和技術手法更為重要。

「六層樓」記得,自己剛入行時,那時候還是使用金屬窺器,老師也會教他們一些能緩解緊張的方法,比如拆開之後先放入溫水之中,使其接觸皮膚的時候不那麽刺激。操作過程中也有一些具體的操作技巧,比如陰道窺器跟陰道後壁呈45度角旋入進入,在鴨嘴鉗完全閉合的情況下再取出,這些都曾被寫在教科書上。

「六層樓」認為,選擇合適的尺寸、適當的開合角度以及與患者的及時溝通等都能緩解患者緊張。但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少數醫生並沒有完全做到規範,這其中有個別從業者人文關懷不夠的原因,也有醫療資源分配的問題,「一個醫生每天可能要接診幾十上百個患者,個人狀態、工作效率與患者體驗可能就很難兼顧。」

「女性對婦科檢查是有失望的。」「六層樓」覺得,這次討論之所以會掀起這麽強烈的情緒,是因為糟糕的體驗長期無法抒發,而失望本身容易被共鳴。

「我見過行業內很多很好的醫生,他們非常在乎患者的感受,但是我反過來講,一個行業的口碑往往又很容易被不好的少數群體影響」,由此形成了集體性情緒。他呼籲,在鴨嘴鉗仍然是主流的婦科檢查工具的情況下,「不要因為情緒對抗耽誤了治療,把小病拖成大病。」

但另一方面,「六層樓」認為對於鴨嘴鉗的公共討論是有積極作用的,這讓長期被忽視的女性體驗被看見,「被看見很重要」。

三三也有這樣的感受,她記得視訊釋出後,一位婦產科醫生在評論區很生氣地抨擊三三「不專業」「挑撥醫患關系」,對鴨嘴鉗的改良持堅決的否定態度。但隨著討論的深入,這位醫生在自己的主頁釋出了視訊做科普補充,到最後,她的觀念逐漸松動,也開始思考起鴨嘴鉗是否可以變得更好。

「我們期待那一天。」但「六層樓」也很清楚,醫療用品從概念到臨床使用仍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