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黃曉明:患者需求的每一聲回響,都是變革醫學技術的不竭動力

2024-08-19健康

訪談嘉賓:黃曉明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采 訪 者:宋 箐 融媒體記者

「我常常因為脖子上的疤痕而感到自卑!」「每到夏天,總有陌生人盯著我頸部的疤痕看,或是同情,或是好奇,或是厭惡。」「如果甲狀腺手術可以不留疤痕就好了!」傳統甲狀腺外科手術遺留下來的瘢痕,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關於「自殘」的誤解。

世紀之交,術後瘢痕問題,如同一道沈重的心理枷鎖,深深困擾著許多甲狀腺手術患者。患者們的需求回響,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耳鼻咽喉科的每一個角落輕輕回蕩,逐漸匯聚成一股不可忽視的磅礴力量,激發了黃曉明內心那股不可遏制的使命感,他下定決心要找到一種更為理想的治療方案。

經過深思熟慮與廣泛研究,黃曉明的目光最終釘選在了無註氣甲狀腺內鏡外科手術這一前沿技術上。這項新術式巧妙地規避了傳統手術在頸前留下的明顯疤痕問題,不僅確保了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在美學上實作了質的飛躍。

從醫三十多年來,黃曉明不僅在手術台上精益求精,更在手術室外耐心傾聽患者的每一個聲音,無論是關於治療效果的反饋,還是對治療過程的感受,甚至是微小的建議,他都認真記錄,深入思考。

這種傾聽的態度,讓黃曉明能夠及時發現現有醫療技術的不足和患者未被滿足的需求。他以此為契機,帶領團隊不斷探索、創新,率先開展了頸部無疤痕免註氣甲狀腺及頭頸腫瘤微創手術、內鏡下莖突截斷術、機器人輔助下甲狀腺和頭頸外科手術、經口機器人手術等多項先進技術,這些技術的成功套用不僅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治療效果,還極大地推動了頭頸腫瘤領域醫學技術的整體發展。

7000例,見證無疤痕微創手術的魅力

創新一項技術,往往意味著踏入未知的探索之旅,沒有既定的路徑可循,也沒有前人的完整經驗可以依賴。

在推進無註氣內鏡甲狀腺外科手術的過程中,黃曉明面臨著兩大核心挑戰:如何拓展合適的手術空間?如何確保手術過程中出血量少且視野清晰?

2001年,甲狀腺內鏡外科手術在國際上尚處於萌芽階段,只有小範圍套用和零星報道,其美觀性雖受矚目,但術中需依賴瓦斯註入以維持足夠操作空間的做法,也引發了關於患者安全的諸多考量。對此,黃曉明獨辟蹊徑,提出了一個新的設想:利用頸部軟組織的自然彈性與皮瓣分離技術,構建一個無需註氣的手術腔隙,從而使手術更加安全、微創。

「患者找我們看病,安全有效是第一位。」為保證手術品質,黃曉明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先對狗進行內鏡下甲狀腺葉切除術的實驗,模仿正常手術程式和操作,讓自己對術中解剖和可能出現的情況更加得心應手,直至他對這一技術的臨床套用有足夠的信心。

「開展新技術,第一例的成功至關重要,必須確保萬無一失,如此才能有信心去推動大範圍開展。」2001年9月,在充分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並征得其同意後,第一例無疤痕免註氣甲狀腺微創手術順利開展。在沒有專用器械的條件下,黃曉明別出心裁地利用扁桃體拉鉤作為臨時替代。隨後,在國際同行的啟發下,他進一步創新,采用鋼絲制作拉鉤,實作了手術器械的最佳化,極大地提升了手術操作的靈活性和效率。

王梅(化名)是廣州的一名資深護士。然而,當2022年7月她自己的檢查報告上赫然出現「甲狀腺乳頭狀癌」的字樣時,即便是這位護理過無數類似病例的「老將」,也不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無助。盡管深知甲狀腺癌在眾多癌癥中預後相對樂觀,但「幸福癌」的稱謂在那一刻對她而言,似乎難以帶來多少慰藉。

「當我忐忑地將檢查單遞給黃主任時,他耐心地安慰了我許久,隨後詳細地為我解析了可行的手術方案,讓我心中的大石漸漸落地。」綜合考慮了經濟、美觀等因素後,王梅選擇了無疤痕免註氣微創術式,術後三四天,王梅就出院了,恢復良好,一星期後就恢復正常工作,仿佛生活從未被甲狀腺癌打擾。「這幾年我好幾個同事查出來甲狀腺癌,需要手術治療,大家心中第一個想到的大夫就是孫逸仙紀念醫院的黃主任。即便白晝事務繁忙至極,黃主任依然會毫不猶豫地連夜親自為我們進行手術。」王梅的眼中滿是感激與敬佩:「有黃主任在,我們心中便有了無比的安全感。」

截至2024年8月,黃曉明團隊已開展近7000例頸部無疤痕免註氣甲狀腺及頭頸腫瘤微創手術。「手術做完,脖子上沒有疤痕,真香!」越來越多的患者分享著她們的喜悅,無疤痕微創手術的魅力正被更多人所見證和認可。

1000例,探索機器人手術的無限可能‍

隨著內鏡手術的持續革新和不斷完善,患者對於手術精準度、微創性以及術後快速康復的期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黃曉明又將探索的目光聚焦於機器人手術技術。

早在2007年,機器人手術便已在國際上得到初步套用,然而在國內的推廣行程卻相對緩慢。面對這一現狀,2016年,黃曉明沒有選擇繼續等待或觀望,而是主動出擊,特意前往香港接受嚴格的培訓,在豬體上完成了包括淋巴結清掃在內的多項操作並透過考核,獲得機器人手術資質證書。

2016年11月,黃曉明率先在華南地區開展首例經腋下入路機器人甲狀腺手術。此次手術中,黃曉明運用機器人技術為一名40歲左右的女性患者施行了甲狀腺峽部和中央區的淋巴結清掃,術後,患者恢復迅速且狀況良好,未出現並行癥。這次手術的成功,不僅為黃曉明團隊帶來了極大的鼓舞,也讓他們更加堅信機器人手術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隨後,黃曉明團隊不斷將機器人手術拓展至頸部先天性囊腫、扁桃體癌、聲門上型喉癌、復發鼻咽癌、舌根腫瘤等領域。

「睡了一覺,醒過來手術就順利做完了,現在腋下的手術切口不仔細看已經看不出來了。」2017年,一名患者體檢復查發現甲狀腺癌,慕名找到黃曉明,「當時黃教授提供了三種方案:傳統的開放性手術、微創手術以及前沿的機器人手術,並詳細解釋了每種方案的優缺點。在追求美觀與手術效果的雙重考慮下,我選擇了機器人手術。」

「頸部相關機器人手術有望在今年突破1000例,體量及品質在全國範圍內都處於頂尖水平。」然而,對於黃曉明團隊而言,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他們心懷更大的願景——把團隊的經驗推廣落地,力求更大範圍的普及新技術。「我們已連續17年舉辦國家級技術教育培訓班,希望能夠讓更多人掌握新技術,用好新技術。」黃曉明說。

從甲狀腺腔鏡微創外科手術的千錘百煉,到無註氣內鏡手術的創新突破,再到機器人手術領域的精準領航,每一步都凝聚著黃曉明團隊對患者治療效果極致追求的汗水與智慧。

「接下來,團隊將精益求精,力求手術技藝更進一步,做好臨床研究,積累更多國人的高品質循證證據。」

患者永遠是醫生最好的老師

「只有真正傾聽患者的聲音,理解他們的需求和痛苦,才能不斷推動醫學技術的發展,為患者帶來更加精準、有效的治療。」在黃曉明看來,臨床需求是新技術突破的最大動力和靈感之所在。傳統的手術方式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中都是經典和標準,但時代的變化總會誕生一些新需求。從臨床中來,回到臨床中去,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這是新技術的意義所在。

新技術的推廣之路,布滿了挑戰與未知。一些患者在面對創新治療方案時,難免心生顧慮,擔心自己成為了「試驗田中的小白鼠」。同時,外界也可能對醫生的努力產生誤解,認為是「小題大做」或「過度醫療」。對此,黃曉明始終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堅信,當新技術真正融入臨床實踐,為患者帶來實實在在的益處時,所有的疑慮與誤解都將煙消雲散。他強調,鉆研新技術不能盲目,打鐵還需自身硬,新技術要會,傳統的術式也不能忘,如此才能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

作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黃曉明深知建立科室特色對於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增強團隊競爭力以及滿足患者多元化需求的重要性。在他看來,臨床科室的特色一定是圍繞「核心技術」展開的,衡量的標準是公眾是否需要,能不能實實在在地幫助到患者,患者在疾病纏身時是否能第一時間想到前來就診,而這離不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在臨床崗位上對手術的精雕細琢。

「掌握了新技術,才有競爭力!」黃曉明對團隊的要求極為嚴格且富有遠見,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特色,團隊內部要差異化發展。「這個社會的需求是多元的,我們提供的醫療服務也必須是多元的。」對於當下流行的「躺平」文化,黃曉明則是笑談到,「真要躺平就得有核心競爭力,別人沒有的你得有,別人有的你得做得更好,這樣團隊才能持續發展」。

「患者永遠是醫生最好的老師」,這是黃曉明行醫多年形成的信念。每一次與患者的面對面交流,都讓他深刻體會到患者需求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種直接而真實的接觸,不僅讓他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更激發了他在專業領域不斷追求卓越的決心。

「治療效果再好一點,創傷再小一點!」從1988年到現在,黃曉明一直這樣追求著,也還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