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生活大霹靂】裏,有一位主角叫做拉傑什,他是一名患有社交焦慮癥的天文學家,每次一和女生說話,嘴巴就像糊住了一樣蹦不出一個字。除非他喝了酒或者服用抗焦慮藥物,否則他無法與家庭以外的女性交流。
雖然這在劇中是一個笑點的設計,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極度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下而出現口吃(結巴)的現象,尤其是對於一些「社恐」來說更是如此,一緊張起來就連話都說不好了。
每年的10月22日定為「國際口吃日」,為什麽我們一緊張就會口吃呢?又該怎麽解決口吃的問題呢?
腦海中的「話」是如何說出來的?
大腦是我們控制一切行為的中心,雖然說話對於正常人來說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當我們分析大腦的語言功能時,就會發現這可比動動嘴巴復雜多了。
當我們講話時,大腦中有很多個區域都會需要共同協作,比如我們需要啟用 海馬體 (Hippocampus)來回憶起我們表達所需要的知識和資訊,需要啟用 杏仁核 (Amygdala)來為我們的語言中加入情緒,而和語言功能最為密切相關的區域就要數 布羅卡區 (Broca's area)和 威爾尼克區 (Wernicke's area)了。
布洛卡區位於大腦左半球的前額葉,大概就在我們左側太陽穴的後面,稍微靠近耳朵的位置,這個區域主要 負責語言的產生和語言表達的控制 。當人們想要說話時,布洛卡區負責組織和計劃語言,從而讓我們流暢地把話說出來。
威爾尼克區則位於大腦左半球的顳葉,大概位置在左耳的上方,這個區域 負責語言的理解 ,我們聽到的話和自己說的話都會傳入到這裏進行處理,幫助我們理解單詞和句子的含義。
但這兩個區域之間並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會 透過弓狀束 (Arcuate Fasciculus) 相互連線起來 ,確保我們的語言能夠流暢地從大腦的一個部份傳遞到另一個部份。
圖源:參考文獻[1]
所以,簡單來說, 當我們說話的時候,會透過布洛卡區組織語言,說完了以後威爾尼克區則會來「稽核」一下自己說的話有沒有錯誤,然後再把稽核結果透過弓狀束傳給布洛卡區,此時我們就會決定是需要糾正剛剛說的話還是繼續說下一句話。
而當我們需要回答別人的問題時,則由威爾尼克區先理解別人的意思,然後透過弓狀束「轉達」給布洛卡區,然後才能組織好語言,回答對方的問題。
緊張如何導致口吃?
然而,當人緊張或焦慮時,大腦中的杏仁核會開始幹擾語言功能區域的正常執行。
杏仁核是大腦中的情緒控制中心, 當我們面對一些具有威脅性、挑戰性的壓力事件時,杏仁核會快速辨識這些刺激並「拉響警報」,讓身體為應對危險和挑戰做準備,包括感到緊張和焦慮情緒、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緊張等,這個過程被稱為 「戰鬥或逃跑」反應 ,即調動全身的資源來準備戰勝危險還是逃離現場。
「戰鬥或逃跑」反應雖然有助於我們在面對實際危險時迅速行動,在人類的生存和前進演化歷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正因如此,這個反應也泛化到了任何我們認為非常重要或有挑戰的情境中。例如做一次公開演講,或者被當眾質疑和批評, 它所導致的緊張和焦慮狀態就會讓大腦短時間內進入超負荷狀態,同時也打亂了大腦其他區域的正常功能 。
這不僅會影響我們的註意力、資訊處理和記憶能力,讓我們一下子不太能迅速理解別人的意思,或者想不起來要說什麽,還會 影響布洛卡區的語言組織功能 ,讓我們很難流暢地把話說出來,即發生口吃的現象。
除了大腦功能的飛速運轉以外,說話時的呼吸節奏和相關肌肉松弛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的聲帶、舌頭、喉部肌肉和口腔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協調性才能產生流暢的聲音。 你可以試著回憶一下,當自己或別人上台演講,說話很緊張的時候,是不是會發現聲音變得有些顫抖,呼吸變得急促而不穩定,感覺氣不夠用,面部肌肉也會變得僵硬甚至有些抽搐。
這是因為緊張狀態所導致的一系列生理反應,會讓我們的呼吸變得不穩定,喉部的肌肉也會因為過度緊張而僵硬,影響發聲,這時不僅會口吃,還會因為我們意識到自己說話不流暢或語無倫次,反過來讓緊張焦慮的情緒進一步增加,形成惡性迴圈。
特別容易口吃
可要註意了!
在緊張的時候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口吃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比較嚴重和頻繁的口吃就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了,根據心理學研究,這往往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
1
流暢性障礙
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的臨床診斷標準中,口吃被認為是一種流暢性障礙(Fluency Disorders ), 會導致一個人在說話或大聲朗讀時不自覺地中斷言語表達 。在所有年齡段的人群中,流暢性障礙的患病率大約為 0.72% ,但是大部份出現在兒童時期, 兒童群體的患病率達到了 4% ,一般來說其中大部份人都會在青春期到成年這段時間自然恢復, 成年人群體中口吃患病率不到 1%。
因此,如果是兒童從小有口吃的現象,建議及時就醫診斷,避免延續到成年,而成年人頻繁的口吃則需要註意是否存在其他比較嚴重的心理事件,從而導致語言功能受到了影響。
2
社交焦慮癥
社交焦慮癥經常被我們叫做「社恐」,指的是個體在社交場合中過度擔心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從而產生強烈的不適感或回避行為。研究發現,這種焦慮在口吃者中尤為普遍, 約 60% 的口吃者同時患有社交焦慮癥 。許多口吃者在需要與他人交流時會經歷高度的緊張和恐懼,這導致了他們的言語流暢性進一步惡化。
3
焦慮型人格
研究表明, 經常性的口吃可能反映了一個人的慢性焦慮和特質焦慮水平 。慢性焦慮是指個體在長時間內持續感受到的焦慮狀態,而特質焦慮可以看作是一個人在性格上容易感到焦慮的程度,這兩個因素都會導致個體經常處於緊張的情緒狀態,在即將要面對社交或演講場合時,會表現出高度的預期焦慮,即無法停止對即將到來的事件感到焦慮,並且會貫穿整個互動過程,導致出現口吃的現象。
如何緩解口吃的毛病?
對於大部份因緊張而導致的口吃來說,其實有很多簡單的方法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1
放慢說話速度
緊張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語速加快,這更加讓我們的腦子跟不上嘴巴了,所以刻意訓練自己用緩慢而有節奏的說話方式,例如延長詞語的發音或在句子之間增加停頓等,能幫助大腦和口腔協調工作,減少不必要的語言卡頓。
2
深呼吸練習
焦慮往往會使呼吸變得急促,而呼吸不協調會加重口吃現象。當自己感到焦慮的時候,可以透過深呼吸或腹式呼吸練習,有助於調節心跳和放松身體,平衡情緒,保持語氣穩定。
3
提前準備和模擬
在面臨可能引發緊張的情境時(例如演講或面試),可以在家中模擬說話場景,透過自我演練、鏡前練習或與親朋好友進行對話練習,有助於減少焦慮,避免口吃。
4
自我接納不完美
很多人會因為對口吃的害怕而變得更加緊張,形成惡性迴圈,尤其是一些對自我要求較高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但正如我們前面說到的,緊張之下有語言卡頓是很正常的,學會自我接納和減少對語言表現的完美要求,能夠讓我們變得更加放松,反而能夠表現得更好。
轉載自: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