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新研究發現:大腦老得快、容易得癡呆癥的人,50歲前一般有這4個特點

2024-07-14健康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艾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病變,屬於「癡呆癥」的一種。

此前已經有證據發現,慢性炎癥可能導致神經退行性病變和神經元死亡,並損害新神經元的生長。由於衰老等原因帶來的炎癥水平升高會損傷神經細胞,可能與認知衰退、艾爾茨海默病等癡呆癥的風險升高有關。

圖片來源:123RF

那麽,年輕時的炎癥水平胡健康狀況,對晚年患癡呆癥的風險到底有沒有影響呢?

近期一項發表在【神經病學】( Neurology )上的研究,可能找到了這個問題的一部份答案。研究發現:

  • 如果從年輕時開始炎癥水平一直很高,到了中年,發生認知功能不良的風險也可能更高;
  • 從年輕時到中年,炎癥水平處於中等但在升高,也與發生認知功能不良的風險較高有關。
  • 而且炎癥水平持續較高組的參與者, 除了存在長期慢性炎癥問題,還有3個不同於其他組的特點:

    1. 受教育程度更低一些;
    2. 吸煙的人更多;
    3. 身體活動普遍更少。

    從年輕到中年的長期慢性炎癥,可能與中年認知下降有關

    這項研究使用了青年冠狀動脈風險發展(CARDIA)研究的數據,最終共納入2364名參與者,入組時參與者都處於成年早期(17-23歲,平均20歲,女性占55%)。

    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了長達30年的隨訪, 分別在第7、15、20和第25年時測量了參與者血液中的全身炎癥標誌物——C反應蛋白 ,由此分析出每個人在第7-25年這18年間的炎癥變化軌跡,把具有相似炎癥軌跡的參與者進行歸類。

    第30年(最後一次檢測C反應蛋白5年後),也就是 參與者都已經人到中年(47-53歲,平均50歲)時,研究人員還對他們進行了認知測試 ,包括6個維度的評估:言語記憶、處理速度、執行功能、工作記憶、言語流暢性和類別流暢性(類別流暢性是要求參與者在一定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說出屬於某一類別的例子),以及整體認知。

    圖片來源:123RF

    結果發現,參與者在18年間的炎癥軌跡分別有3種趨勢:

  • 一直較低,而且穩定 (以下簡稱「低而穩定組」): 占45%;
  • 處於中等水平但在升高 (以下簡稱「中等並升高組」):占16%;
  • 一直處於較高水平 (以下簡稱「持續較高組」):占39%。
  • ▲參與者18年間出現的3種炎癥軌跡。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在未調整的模型中, 不同炎癥軌跡和中年認知能力的關系是:

  • 與炎癥水平低而穩定相比,炎癥水平持續較高和中等並升高,與幾乎所有維度認知表現不佳的機率更高有關;
  • 尤其在「處理速度」和「執行功能」這兩個維度,相關性最明顯—— 持續較高組和中等並升高組的人,更有可能處理速度較慢、執行功能較差, 發生機率分別是低而穩定組的2倍以上和近乎3倍;在其他維度表現不佳的機率則是低而穩定組的1.4-1.5倍左右。
  • 圖片來源:123RF

    進一步調整了年齡、種族、性別、教育、體重指數(BMI)、吸煙和飲酒情況、身體活動和 APOE -ε4等位基因攜帶情況(攜帶該基因的人艾爾茨海默病發病風險更高)等影響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

  • 這種關聯有所減弱,但 持續較高組和中等並升高組在處理速度和執行功能方面表現不佳的可能性仍然較高,其中持續較高組風險最高
  • 而在言語記憶、言語流暢性和類別流暢性及整體認知方面,與炎癥軌跡不再有明顯關聯。
  • 那麽,哪些人容易炎癥水平較高呢?

    和其他組相比, 炎癥水平持續較高組的參與者中女性更多一些,此外還有3個特點:受教育程度普遍更低、吸煙的人更多、身體活動普遍更少。

    在低而穩定組和中等並升高組中,攜帶 APOE -ε4等位基因的比例較高。各組在年齡分布和是否有抑郁癥狀方面沒有差異。

    研究人員總結,炎癥對於認知衰退很重要。此前已經有早期研究表明,炎癥水平升高與老年人認知能力下降、認知衰退和癡呆癥風險有關。本研究不僅進一步驗證了這個結論,還說明 炎癥暴露對大腦的影響比我們以為的還要早, 而且與是否攜帶「高危基因」沒有明顯關聯,可能透過別的途徑影響認知。

    比如,炎癥不只直接影響神經系統, 也有可能透過損傷腦血管來影響認知功能,因為炎癥與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肥胖和糖尿病等多種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都有關。 比如,此前有針對中年人血管危險因素的研究發現,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等危害血管的疾病,更可能與中年執行功能和處理速度下降有關。

    圖片來源:123RF

    在之前關於CARDIA研究的分析中,研究人員還發現, 成年早期炎癥水平升高與中年時大腦健康狀況較差有關, 表現為白質體積和白質完整性較低,而這些大腦變化對執行功能、處理速度的影響更大。至於炎癥到底透過哪些機制影響認知功能,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當然,這一研究也存在局限性,比如部份參與者失訪,可能導致選擇偏差;反映炎癥水平的標誌物只有C-反應蛋白,目前還缺乏其他炎癥標誌物和更直接的神經炎癥測量方法等,都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

    而且研究還篩掉了炎癥水平過高(C-反應蛋白≥10 mg/L),以及患有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肝病、腎病、多發性硬化癥和感染愛滋病病毒的人,因為不確定他們的炎癥是慢性疾病還是近期急性疾病或損傷所致的急性炎癥,所以無法評估這些疾病是否也和認知下降有關。

    最後作者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從炎癥入手,想辦法在生命早期篩查出認知衰退風險較高的人群,並找到及時解決炎癥問題的辦法,從而延緩認知衰退的行程。

    日常生活中如何減少慢性炎癥?

    【自然-醫學】( Nature Medicine )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與慢性炎癥有關的疾病,已成為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超過50%的死亡可歸因於此;而且有足夠的證據表明, 人一生中時刻伴隨著慢性炎癥的存在,增加死亡風險

    日常生活中,我們怎麽減少體內的慢性炎癥呢?

    目前發現,有多種因素可能引發體內炎癥或加劇炎癥反應,如吸煙、身體活動較少、長期壓力 和肥胖 等。 想要減少炎癥反應,就要戒煙、適度運動、減輕壓力和積極減肥。

    飲食的影響也非常關鍵。 食物中的有益物質可能減少慢性炎癥,而有害物質可能加劇慢性炎癥反應

    這些食物是促炎食物,建議盡量少吃或不吃: 含糖食物和飲料、油炸食品、加工食品、超加工食品、紅肉和加工肉類、過量的Omega-6脂肪酸、酒精飲料。

    圖片來源:123RF

    這些食物是抗炎食物,平時可以適當多吃: 綠葉蔬菜、豆類、蘆筍、全谷物、漿果(黑莓、藍莓、山莓和草莓等)、柑橘類水果、牛油果、石榴、核桃、香料(姜黃、生姜、辣椒、肉桂、丁香、孜然、蒜、百裏香、迷叠香等)、魚類(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多脂魚)、咖啡和茶、橄欖油、發酵食品(泡菜等)。

    除了降低慢性炎癥外,這樣吃東西還有助於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和死亡風險,並改善情緒、提高整體生活品質。

    最後提醒大家, 如果懷疑自己可能患有慢性炎癥或有持續的癥狀,調整生活方式也無法改善,建議及時就醫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