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體檢查出結節、息肉,哪個才是癌癥的先兆?

2024-07-08健康

近日,家醫君在後台收到一位粉絲的留言:「最近單位體檢,在報告中意外發現胃內出現了息肉。因為平時身體也不錯,就沒管它。然而,但我朋友提醒我,若對‘息肉’不加以治療和控制,任其自由發展,會演變為癌癥。這是真的嗎?」

許多人在體檢後,被告知身體某個部位長了息肉、結節......這些情況,有的可能是癌癥的前期征兆,有的卻不用過多在意。那到底應該如何區分呢?

結節、息肉,到底哪個離癌癥更近?

在CT、B超、磁共振等各類醫學檢查中,所發現的 直徑小於3cm的結節狀病竈,我們稱之為結節 。這些結節是區別於正常組織、異常凝聚而成的身體組織。

結節可能出現在人體的任何部位,如肺部、乳腺、甲狀腺以及皮下組織。它們的形狀各異,有的呈圓形,有的呈橢圓形,還有的不規則。大小也各不相同,小如粟粒般微小,大如櫻桃或更大。

而息肉,則是生長在人體器官黏膜表面的小贅生物,形態上像「肉疙瘩」。它們的大小從幾公釐到幾厘米不等,形狀多樣,有的像蘑菇,有的像桑葚,還有的像小山包。

息肉常常出現在空腔部位,尤其是消化器官,如腸道、胃部和膽囊等,因為這些是人體最大的空腔臟器。

與息肉不同的是,結節並非一種具體的疾病診斷,而是基於影像的觀察結果。局部發炎或組織增生等情況,都可能在影像上呈現為結節。

雖然結節和息肉並不等同於腫瘤,單個、兩個息肉、結節癌變機率不高,但數量越多,癌變機會越高;息肉、結節越大癌變率也越高。

一般情況下,這些息肉應該切:

腸息肉:越早切越好

胃息肉:發現就得切

膽囊息肉:>1cm的要切

宮頸息肉:更年期女性及時切

一般情況下,這些結節及時切 :

甲狀腺結節:>1.5cm的要切

肺結節:>2厘米的要切

結節、息肉、囊腫這些小毛病本身並不可怕,一旦檢查出來異常,用不著自己嚇自己。只要做到定期復查和配合醫生進行後續的檢查,就大機率能將惡變「扼殺」在搖籃裏。

身體長「息肉」「結節」的人,多半有這些壞習慣!

1. 愛吃高脂食物

當大量的脂肪被攝入體內時,會促使肝臟分泌更多的膽汁進入腸道。這些膽汁在細菌的作用下會進一步分解成有害的膽酸成分,進而刺激大腸壁產生息肉。

不僅如此,頻繁食用紅肉或油炸食物還容易對胃黏膜造成刺激,從而引發胃息肉的生成。

2. 長期久坐

長期久坐不動,會致使腸道蠕動速度減慢,進而對腸壁產生刺激,引發排便不規律。這種情況會延長有害物質在腸道的停留時間,從而增加致癌物質與腸道內壁的接觸機會,最終可能導致息肉的生成。

3. 抽煙喝酒

長期過量飲酒不僅損害肝臟,還會削弱身體免疫系統,破壞胃黏膜的保護屏障,甚至啟用致癌物質。

吸煙的危害不僅限於肺部,對胃腸道也產生深遠影響。尼古丁滲入血液後,會幹擾胃黏膜的血液供應,從而阻礙胃黏膜的自我修復能力。

4. 經常處於不良的情緒中

中醫理論認為,不論結節出現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其本質都是由於痰、淤、濕以及邪氣的凝結所形成。

當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遭遇困境,無法找到有效的排解方式時,這些壓力和負面情緒就會導致情誌不暢,進而引發肝氣郁結。

肝氣的淤滯會阻礙人體「氣」的流暢執行,使得推動力減弱,從而產生痰、淤、邪、液等病理產物。這些產物最終會凝結成為有形的結節。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如果被診斷出患有息肉或結節,無需過分擔憂。重要的是要定期前往醫院進行復診,並且務必謹慎選擇醫療機構,避免受到非正規醫院的誤導。同時,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能夠消除息肉或結節的「神藥」。保持豁達的心態,按照醫囑該接受治療時就治療,該進行檢查時就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