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為什麽說「微笑型抑郁癥」的存在毋庸置疑?風險就在身邊?

2024-06-24健康

本文字數約:5919 字

閱讀時間約:8 分鐘

本文章節:

01、多個專家都說有「微笑型抑郁癥」,父母別再視而不見了!


02、了解「微笑型抑郁癥」的根源,更好地預防


03、為什麽他們內心痛苦,卻要深深隱藏?


04、孩子自殺未遂,病情好轉,為何卻突然自殺?!


此圖為AI生成

「微笑型抑郁癥」又叫做「陽光抑郁癥」,它的巨大危害日益得到重視,這能減少很多人間悲劇的發生。

不過,很多網友還是對此表示質疑。他們質疑的是:

「哪有什麽‘微笑型抑郁癥’?醫院的大夫說了,根本就沒有這個病!」

尤其是對於轟動全國的「胡鑫宇失蹤事件」,我們曾拍攝視訊進行了分析,這些網友始終不相信胡鑫宇是因為「微笑型抑郁癥」而自殺的,認為這背後肯定有陰謀。

這些網友其實是非常善良的,但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認知邊界,處於較低的認知層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人類的認知層次可以分為四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處於最低的認知層次

我們已經寫過很多文章、拍過很多視訊科普「微笑型抑郁癥」,可能一些網友已經看疲勞了。但現在看來,「微笑型抑郁癥」知識的科普還任重道遠。

今天這篇文章,從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並結合國內頂尖公立醫院的精神科專家的觀點,更加深入地分析「微笑型抑郁癥」。

因為,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如今的AI時代,如果大眾對此沒有足夠重視的話,「微笑型抑郁癥」會越來越多,孩子突然自殺的人間悲劇會越來越常見!

01、多個專家都說有「微笑型抑郁癥」,父母別再視而不見了!

「孩子明明好好的,每天開開心心的,怎麽會突然自殺?!這絕對不可能!」如果孩子在學校突然自殺身亡,還沒有留下遺書說明原因的話,父母會非常錯愕、震驚,悲痛欲絕,完全接受不了!

不少父母認為都是學校的責任,激動地到學校討說法,有的還會在網上發帖控訴學校和老師,認為孩子其實是被害死的。這很容易引起關註,沖上網路熱搜,最典型的就是「成都49中學生墜樓身亡」事件。

廣州知名教育博主「一得他爹」的兒子張一得到美國讀大學後,突然因為抑郁癥自殺身亡,媒體沒有透露他是否留下了遺書。「一得他爹」非常悲痛,但選擇接受了事實,還寫了封信向美國大學感謝學校、同學的關心。

但這樣的事要是發生在國內,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培養成大學生,平時打電話都好好的,結果突然在學校裏沒了,學校說是孩子自殺的,那父母肯定接受不了!

其實,在這些悲劇中自殺身亡的孩子,跟「天後」李玟和「哥哥」張國榮一樣,都罹患了「微笑型抑郁癥」。

以前很多人否認抑郁癥的存在,說孩子渾身上下好好的,沒病沒痛,哪有什麽抑郁癥?就是過得太舒服太安逸了,孩子太嬌氣了。

現在關於抑郁癥的知識宣傳了這麽久,上面的錯誤認知終於越來越少了,很多人都知道了這個病。

但是,目前大眾對抑郁癥有刻板印象,覺得抑郁癥的患者應該是沈默寡言、愁眉苦臉的,至少看起來是比較憂郁的,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會出現一些異常。

所以,直到天後李玟突然自殺去世之前,很多人是不能理解、也不相信「微笑型抑郁癥」的存在的。平時熱情愛笑的李玟自殺去世之後,公眾覺得無比震驚,才引發了網路上對「微笑型抑郁癥」的更多討論。

其中,有很多權威媒體采訪了國內的精神科專家,他們也肯定了「微笑型抑郁癥」的存在:

雖然臨床上沒有「微笑型抑郁癥」這個診斷,但有一些抑郁癥患者確實是非常善於偽裝,表面陽光開朗,所以被俗稱為「微笑型抑郁癥」,又或者是「陽光抑郁癥」。

國內精神科專家接受采訪談及「微笑型抑郁癥」的報道截圖

連國內精神科專家都這麽說了,如果還有人不相信「微笑型抑郁癥」的存在,那真的非常不理性了。

尤其是如果現在還有精神心理從業人員否認「微笑型抑郁癥」的存在,那就不僅僅是無知愚昧了,還很容易出現漏診、誤診,在無意中耽誤了患者的治療,「誤人子弟」!

02、了解「微笑型抑郁癥」的根源,更好地預防

既然「微笑型抑郁癥」是真實存在的,它的真正病因是什麽?

為什麽患者會得抑郁癥,又為什麽寧願掩蓋自己的真實感受,也不願意向身邊人求助,甚至還瞞過了父母?

要了解「微笑型抑郁癥」背後的真正根源,才能更有效地防止悲劇發生。

「微笑型抑郁癥」其實仍屬於抑郁癥,只不過表面看來癥狀不典型。所以,「微笑型抑郁癥」的主要病因跟抑郁癥的是基本一致的。

從臨床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大量的臨床精準化心理幹預已經證實,抑郁癥的主要根源是後天的心理社會因素。具體來說,是患者經歷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以及不斷自我否定導致的。

有些網友對此不認同,說:

「不對啊,精神科專家們說了,現在抑郁癥病因不明,有遺傳因素,也有後天心理社會因素」;

「再說了,有些孩子也沒經歷什麽大事,都是很平常的生活經歷,誰還沒有一些挫折和困難呢,怎麽偏偏就他們抑郁了?」

首先,目前其實找不到任何的證據證明抑郁癥是「遺傳性疾病」,也找不到所謂的容易導致患病的「易感基因」。事實上,科學家們努力了很多年,人類基因組計劃花了30年,投入了巨大的資金,至今都沒找到常見精神障礙的「致病基因」。

而且,精神分裂癥的家族聚集度比抑郁癥更加明顯,普遍認為遺傳性更高。但至今連精神分裂癥的致病基因都找不到,更別說抑郁癥的了。

更諷刺的是,近幾年有研究發現,1996年得出的一個所謂研究成果「SLC6A4基因與抑郁癥風險有著密切的聯系」,現在被證明這個結論其實是錯誤的。所有基於這個「研究成果」的抑郁癥研究也仿佛空中樓閣。

所以,如果現在還有精神科大夫說,抑郁癥這個病跟遺傳有關,尤其是如果患者有家族史,大夫就更篤定地說這是遺傳的話,那要麽就是這個大夫對於抑郁癥的病因研究還沒更新,ta不知道研究進展,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認知邊界;要麽就是其實ta看到了進展,但選擇了不願意相信。

為什麽有的大夫選擇不相信?

有部份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思維已經固化了。從他們學習精神病學開始,無論是教科書、還是精神科的前輩們都說,抑郁癥的病因尚不明確,跟基因遺傳因素有關。這種觀念已經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腦子裏。

事實上,直到現在,絕大部份大夫還是這麽說的,這個「知識」仍在傳授給年輕的精神科醫生們。

另外一部份原因,是他們有非理性的外歸因模式。臨床中有很多患者經過系統化的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後,效果都不顯著,被視為「難治性抑郁癥」。

有的精神科大夫有這樣的心理:這些患者治不好,不是大夫和醫院治療水平的問題,是因為這是基因遺傳問題、先天問題,後天是難以逆轉的,「這個病就這樣,沒辦法」。

也就是說,只要認定抑郁癥跟基因遺傳因素、先天因素有關,那就可以「甩鍋」給它們。

還有的大夫會說,有的抑郁癥是「原發性抑郁癥」,或者「生理性抑郁癥」。

比如哥哥張國榮去世後,他的姐姐非常悲痛。她一開始猜測是娛樂圈壓力太大了,但後來,有一位醫生寫了一份4張紙的信向她解釋,說抑郁癥在醫學上分兩種,一種是生理上的,是腦部化學物質不平衡了,另一種是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導致的;而張國榮屬於第一種,「他得病的原因是生理上的」。

這其實是仍然停留在「精神病學」階段的認知。這些大夫只從外顯記憶層面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認為患者的經歷不足以導致抑郁癥,所以把病因歸咎為生物學因素。

這些大夫根本沒有意識到,患者的大部份患病根源其實隱藏在內隱記憶層面,患者自己也想不起來、說不出來。這些大夫不知道自己存在認知邊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當然,現在的主流權威診斷中,已經沒有「原發性抑郁癥」「生理性抑郁癥」這種描述了,並進一步承認抑郁癥的發生機制中有後天心理社會因素。但是,國內外主流精神科對抑郁癥病因的理解,仍然沒有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仍然傾向於認為跟基因遺傳因素有關。

有的網友還會有疑問,到底什麽是疊加性心理創傷?很多患病孩子明明沒有遇到什麽挫折,只是有時被父母、老師罵幾句,跟同伴之間鬧鬧矛盾,這很多人都經歷過,怎麽會導致抑郁癥呢?

其實,抑郁癥患者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往往從兒童、幼兒、甚至是嬰兒時期就開始積累了,只是孩子和父母往往都缺乏意識。而這些「心理創傷」隨著不斷疊加,會互相影響,甚至形成惡性迴圈,到量變到達質變時,孩子會出現抑郁癥癥狀。

03、為什麽他們內心痛苦,卻要深深隱藏?

那為什麽有的抑郁癥患者癥狀很典型,一看就知道情緒不好、狀態異常,有的則是「微笑型抑郁癥」,看起來非常正常,甚至陽光活潑?

第一,這部份患者往往有追求完美的強迫型人格,非常希望保持對外美好的形象,所以刻意掩飾自己的真實感受。

尤其在行動網際網路時代,對很多人來說,「人設」變得很重要。很多孩子非常在乎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在乎自己的「人緣」。

他們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缺點都掩藏起來,只展現出最完美的一面:比如學習成績優秀,性格陽光開朗,說話特別幽默等等。

而且很多孩子意識到,如果被父母知道自己內心壓抑、有抑郁癥,父母很可能會告訴老師、學校,然後同學們就都知道了。他們會災難化地認為,同學們會嘲笑自己、遠離自己,這是他們接受不了。

第二,如今是AI時代,父母、老師以及專家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大大降低,孩子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時,根本不想向這些人求助,認為他們幫不上忙。

現在的孩子很早就接觸互聯網,能接觸到很多資訊,知識涉獵面非常廣。尤其是很多學生進入中學有了自己的手機、能經常上網之後,認知邊界大大拓展。

他們很快就會發現,父母、老師以及所謂的專家都有很大局限性,甚至還有不少的缺點,只會說大道理,根本不知道怎麽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很多父母、老師反復對孩子說,「你們要好好學習啊,將來才能考上好大學,並找到一份好工作。」他們並不認為這麽說有什麽問題,因為他們的父母、老師當年也是這樣說的。

但孩子不知道讀書很重要這個道理嗎?他們都知道。可到底怎麽樣才能把成績提上去?怎麽高效學習?怎樣才能避免以後畢業就失業、學歷高也找不到工作?他們真正需要知道的是這些資訊,但很多父母、老師完全不懂得怎麽回答。

所以父母、老師講的話在孩子聽來都是「正確的廢話」,他們一聽就煩,心裏甚至覺得很鄙視。

第三,父母對孩子造成過疊加性心理創傷,親子關系不良,孩子拒絕父母走進自己的內心,甚至直到自殺時也不會給父母留下只言片語。

這種情況常見於父母過於嚴厲、對孩子要求過高、盲目雞娃,忽視了孩子的內心感受,導致孩子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內心對父母感到非常抵觸,甚至是怨恨。

有的是父母事業有成,認為自己那麽優秀,自然也能把孩子教育得很優秀,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一意孤行,非常強勢,要求孩子必須達到父母的要求。

有的父母本身並不算優秀,他們曾經渴望變得優秀但未能實作。於是,他們有意無意地把自己未竟的心願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盲目雞娃,給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壓力。

一開始,上面這些父母的「雞娃」成果是非常顯著的,孩子在小學階段脫穎而出,受到外界的過度誇獎。他們雖然被父母逼得痛苦,但也很享受別人的贊美,對此形成了心理渴求,非常在意外界的評價。

到了中學後,孩子可能不再那麽突出了,他們會出現極大的心理落差。這時不用父母監督,他們就會「雞」自己。可他們如果沒有具備越挫越勇的高逆商,以及高效學習的方法,就很容易出現情緒障礙以及學習障礙,二者形成惡性迴圈,「越焦慮越學不好、越學不好越焦慮」。

父母看到優秀的孩子突然變成這樣,還盲目地批評、施壓孩子,孩子更加痛苦、絕望,並且對父母完全閉上心門。他們可能意識到自己得了抑郁癥,但選擇了不說,「跟我爸媽說這些沒用的,他們只看成績,說我是裝的」。

而且,有的父母有時會對社會上青少年自殺的事件發表評論,說「這些孩子太自私了,簡直就是白眼狼,根本沒有想過養育自己的父母,這麽狠心就走了。」要是孩子聽到了,他們更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他們認定父母根本不會理解。

也就是說,如果在父母看來,孩子平時好好的,但突然自殺了,這說明孩子其實已經想過自殺很多遍了,只是父母不知道罷了。

當孩子遇到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時,很可能會毅然決定離開人世,甚至不會留下遺書。因為他們對父母失望太久了,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早已經沒有了份量,他們根本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

第四,有些孩子受到很多資訊的誤導,以為抑郁癥無法治愈,所以非常悲觀,放棄求助。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曾公開說,「抑郁癥是一種病,和癌癥、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是終身慢性疾病。」

陸林院士是國內精神心理領域的領軍人物,在很多患者及家屬眼裏,他就是權威。他說的這句話,不能說完全不對,但其實有很大的前提。可他又沒說清楚這個前提。這會導致很多患者、家屬以為抑郁癥真的無法治愈。

網上有很多大夫、專家都說抑郁癥有遺傳性,容易復發,甚至要終身服藥。這會讓孩子非常悲觀,「就算我去看病也治不好,那說出來還有什麽意義?還有可能會人設崩塌,那我還不如自己默默忍著」。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孩子是在學校自殺的,父母也不應該將「鍋」完全甩給老師和學校,這其實是非常不理性的外歸因模式。

而且,就算父母最後在法律上是追究了別人的責任,那又如何?人死不能復生,孩子的生命再也挽回不了了。

父母不要等到這樣的悲劇發生後才後悔莫及,而要從此刻開始行動起來,有意識地改善親子關系與家庭氛圍,有效預防孩子自殺。

04、孩子自殺未遂,病情好轉,為何卻突然自殺?!

還有的家長感到疑惑:

孩子曾經自殺過,但幸好發現得早,救回來了。父母也自我反省了,對孩子變得更寬容,不給那麽多壓力了,也及時帶孩子去看病、找心理醫生。孩子的病情穩定了很多。

可為什麽就在此時,孩子突然再次自殺?

在臨床上,如果患者已經被確診抑郁癥了,經過治療後看起來好轉了,卻突然采取自殺,很多大夫也會認為這屬於「微笑型抑郁癥」。

這有3個主要因素:

第一,父母只是減少了對孩子的要求和壓力,當然,也會做一些預防孩子自殺的措施,包括帶孩子看病,接受治療,但沒有及時修復患病的根源——疊加性心理創傷。

具體來說,通常是父母沒有意識進行「自我家庭治療」,以為把孩子交給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就可以了。

第二,孩子自殺未遂後,父母非常後怕,意識到過去自己給孩子的壓力太大了。是繼續雞娃,但孩子可能會自殺;還是不雞娃了,只要孩子平平安安活著?父母選擇了後者。

說得直白些,這些父母已經不期待孩子成人成才了,只想孩子活著就好。其實,父母這種前後巨大的「期待反差」很容易讓孩子遭受二次心理傷害。

因為這些孩子往往曾經很優秀,他們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現在患病了,父母對他們說,「爸爸媽媽只希望你好好活著就行了,其它的都不重要,考不考大學都不重要」。

這些話他們聽著會很難受,並從負面角度理解為:我父母對我放棄希望了,覺得我是個廢人了,我每天吃了睡睡了吃,跟行屍走肉一般,人生還有啥意義?活著還有啥意義?

第三,這些孩子經過反復求醫,看過很多精神科大夫,也找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試過了很多康復手段,但效果都不明顯。

這令孩子喪失了康復信心,認為再厲害的專家也幫不了自己,「我這個病,一輩子都好不了了」。他們會拒絕一切治療,不再願意向外界求助,內心自我封閉,越來越絕望,最後便決定提前做好計劃,趁身邊人放松警惕時,采取自殺!

每次,我看到青少年自殺事件,父母悲痛欲絕,但缺乏自我反省時,我真的既痛心、又無奈!還有的孩子曾經離家出走的,父母嚇壞了,幸好把孩子找回來了,但後續還是沒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孩子後來還是出現悲劇。

希望父母們要及時認識「微笑型抑郁癥」,別再抱有僥幸心理,亡羊補牢猶未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