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中醫文化:名中醫鄭欽安,和他的「扶陽派」

2024-02-03健康

扶陽派歷經近200年的傳承,探索,總結和昇華,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扶陽醫學理論體系,以及用之於臨床實踐而皆效的理法方藥。扶陽醫學的學術思想可謂博大精深,其理法方藥始終體現了【黃帝內經】「謹守病機」的思想,理論根基和辨治原則是與河洛、易、內、難以及傷寒一脈相承的。在臨床實踐中,扶陽醫學重視陽氣,強調扶陽。以火立極,扶正護陽是扶陽醫學的理論核心;善用姜、桂、附,是扶陽醫學的顯著特點;坎離既濟,延年益壽是扶陽醫學的終極目標。

小王問:「謝老師,我一直對扶陽學派很感興趣,但關於其起源和學術思想的根源,我還是有些疑惑。能否請您給予指導?」

附子

扶陽派的起源和學術思想的根源

謝老師微笑著點頭:「當然可以。 扶陽學派起源於四川 ,前後相沿僅一百多年,治病全在陰陽上下夫,善 以姜、桂、附治療重病沈屙,療效顯著。但是究其學術思想的根源,卻是源遠流長。 它啟萌於【周易】、【內經】,發展於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 」

小王認真地記下每一個關鍵點,追問道:「發展於 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

謝老師用手指敲擊桌面,思索片刻後說:「 扶陽學派善以姜、桂、附治療重病沈屙,療效顯著。在治療中主張‘留得一分陽氣,便有一分生機’,並以陽氣存亡判斷預後。在【傷寒論】397法中,虛寒證占 100有余,其113方中‘投參者屢見(18方),用桂附者五十多’均屬運用溫補的先例。

小王一邊聽,一邊認真地做著筆記,滿臉興奮。他深知這些是非常珍貴的中醫知識。

謝老師又說:「 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雲‘留得一分陽氣,便有一分生機’。這就是扶陽學派的核心理念。張仲景認為陽回可治,陽不回則不治。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 因為在張仲景的那個時代,‘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可見病人以傷寒居多,故易 出現傷陽、亡陽的變證,治療也以溫補陽氣為主。而且兩漢時期哲學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對中醫學的尊陽理論也有一定的影響。

小王點點頭,心中對扶陽學派的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不禁感嘆,中醫學的深厚底蘊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2022年5月21日,湖北宜昌市夷陵區下堡坪鄉蛟龍寺村谷德莊園,鄉村中醫診所。把脈 切診

鄭欽安的「扶陽派」

謝老師微微點頭,兩人坐在桌前,謝老師也開始了他的講解。" 扶陽學派起源於清末。 鄭欽安,名壽全,當代扶陽學派鼻祖。他繼承了劉止唐的醫學傳統,深入研究【周易】、【內經】、【傷寒】,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體系。鄭氏學識淵博,對醫學有著深刻的理解,提出了許多新穎的見解。他的三部著作【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恒論】。 後人將此三本書和而為一,名曰:【鄭欽安醫學三書】,成為扶陽學派的奠基之作,對後來的中醫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醫理真傳】的創作可追溯至清同治已己年(1869),共分四卷。本書深度探討中醫基礎理論,涵蓋陰陽五行、乾坤坎離、熟黯六經等重要概念。強調辨證論治和調理氣血,同時關註顧護陽氣。鄭氏以深入淺出、質樸無華、論證釋方言簡的風格,為西南醫家所推崇,影響深遠。卷一【醫理總論】為全書開篇,卷二至卷四則以問答形式探討陽虛癥、陰虛癥以及其他雜病的證治。在書中,鄭氏強調在診病中「識陰陽」是最為重要且困難的課題。整部著作以陰陽化生為切入點,深刻闡述醫理、探求病因,據證立法用藥。方解詳盡,具有臨床實用價值,獨具特色。

小王認真地聽著,一邊記錄著謝老師的每一個字。他深知在這個傳統醫學領域,每一個細節都可能蘊含著千百年來醫家智慧的結晶。

【醫法圓通】是一部共四卷的綜合性醫學著作。全書論述內科雜癥、傷寒時病,以及婦科、兒科、五官科等病證的證治。以醫論為主,結合臨床體會辨析病機及用藥方法,具有極高的臨床參考價值。

" 鄭欽安晚年公開設帳收徒,其弟子及私塾者眾多。一百多年來扶陽名家層出不窮,其中最有名者包括嫡傳弟子盧氏一門(盧鑄之、盧永定、盧崇漢):私淑者包括範中林、唐步祺、吳 佩衡、祝味菊、李可等。 "

【傷寒恒論】為鄭氏的一部註解作品,註解【傷寒淪】。在這部著作中,鄭氏的註解頗具創見,直補經義之缺,揭示經文之誤。他不拘泥於經典,透過直解體裁,使讀者易於理解。鄭欽安的三部著作雖然顯得匯集其臨床心得之雜記,且缺乏嚴謹的體系,卻在文字中表達了醫學方面的獨到見解,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學術遺產。

鄭欽安的用藥

" 鄭欽安是扶陽派的鼻祖。在那個時候,寒涼的用藥盛行,而扶陽學派強調陰陽辨證,糾正當時過分強調局部辨證的流弊。 鄭欽安曾說,滋陰降火,殺人無算,真千古流弊, 醫門大憾也 。他的言辭激烈,但他的觀點具有糾偏正弊的歷史意義。 "

鄭軟安先生,亦名鄭壽全,是清末四川地區備受贊譽的名醫。他熱愛閱讀,廣泛涉獵各類典籍,早在十六歲時就已經熟讀了四書五經。受到父親鄭本智的激勵,他前往成都,師從著名儒學大師兼名醫的「槐軒教主」劉止唐先生,專攻醫學。劉止唐先生是清代嘉慶年間的傑出學者,他才華橫溢,特立獨行,匯通儒釋道三家建立了「槐軒學派」,被人們尊稱為「川西夫子」「孟子第二人」。雖然他並非醫生,但他的學術思想「槐軒之學」由理入醫,精通醫理,常常用中醫學知識救助貧困和患病的民眾。他的闡釋醫學也是陰陽並重的,曾說:「乾坤坎離,體用不二」「故物之生也,生於陽;而物之成也,成於陰」。

小王認真地記錄著每一個點,腦海中不斷回顧著謝老師的講解。" 扶陽學派主張整體辨證,不越陰陽兩法。在闡述扶陽理論時,鄭欽安提到病情變化千變萬化,需要全面辨證,不可以片面看待。這是對陰陽證治的強調。 "

扶陽學派臨床用藥以大劑量辛熱藥物為主

謝老師看著小王專註的神情,繼續道:"扶陽學派在四川產生,但其學術思想波及全國。然而,盡管扶陽學派具有獨特的用藥風格,卻因其年輕而頗受爭議。 現今,扶陽學派臨床用藥主要以大劑量辛熱藥物為主,並且廣用、重用世人畏懼、辛熱有毒之附子。 但我們要明確,正確使用扶陽理論是有益的,而盲目效仿則會走入誤區。 "

附子,溫脾腎之陽,退三陰之邪。附子溫陽,治三陰之病,為第一要藥。附子是扶陽學派的主藥,要弄懂扶陽學說,了解扶陽學派的用藥特點,必須悟透附子的功效及作用機理,從而掌握附子的運用規律。張仲景最擅長套用附子以回陽救逆,破陰回陽,通達內外,如【傷寒論】中的著名方劑四逆湯和通脈四逆湯等。

小王略顯迷茫地問:"老師,扶陽學派的用藥為何如此強調大劑量辛熱藥物呢?"

謝老師微笑著解釋道:" 扶陽學派的理念是顧護人體陽氣。在他們看來,大劑量辛熱藥物有助於激發人體的陽氣,從而加速病情的好轉。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味追求劑量,而是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斟酌使用。 我們要理解扶陽學派的核心思想,而不是盲目模仿。"

目前,在接觸扶陽理論的人群中,存在兩種錯誤的傾向。一部份人認為扶陽理論過於偏激和狂妄,可能會導致歷史的重演。他們可能對扶陽理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對其獨特性和科學性持懷疑態度。另一方面,有些人則將扶陽理論視為至寶,盲目地效仿而不求甚解。他們可能過於看重扶陽理論的套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

李可

李可老中醫(1930年—2013年),男,山西省靈石縣人,李老為救危亡,殫精竭慮,探索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論治的理、法、方、藥;借鑒後世百家的成功經驗,搜集了大量的針灸、救急藥方等等。李可老中醫因為善用附子,在治療急危重癥疑難病上戰績彪炳,人稱「救命先生」「李附子」「霹靂大醫」,被國醫大師鄧鐵濤贊為「中醫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