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奪命手術」真的會發生嗎?

2024-06-28健康

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4985 篇文章

小李明天要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醫生告訴他這個手術要上全身麻醉,不由的開始緊張起來。因為他前面剛看了一部電影【奪命手術】。電影中男主人公在心臟移植的時候發生了術中知曉,手術中的一舉一動他都知道,但是他卻動不了,也無法告知醫生自己的遭遇……男主人公的經歷「身體被剖開,以及撕心裂肺的痛苦、折磨」,讓小李對全身麻醉深表懷疑。然而,同病房做過手術的病友卻告訴他:「我進入手術室,醫生給我打了個針,不一會兒我就睡著了,等我睡醒,手術就結束了。就做了個夢,夢裏麻將一直胡,可開心了」。這讓小李很疑惑,到底哪個是真的?

【奪命手術】中男主人公經歷的是術中知曉,是全麻過程中的嚴重不良事件。術中知曉透過電影的形式展現在普通大眾面前,確實會引起人們的恐慌。但手術中的你到底會不會經歷術中知曉?醫生能不能及時發現,並杜絕術中知曉的發生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來揭開術中知曉的神秘面紗。


什麽是術中知曉?

術中知曉也被稱作麻醉覺醒,是指在全身麻醉中,由於鎮痛不全導致患者感覺到疼痛,但又因為肌松藥物的作用下無法動彈,無法向外界表達的情形。除了疼痛,患者還會存在意識、觸覺、視覺、聽覺、溫度感知等。術後患者須滿足術中存在意識以及術後能回憶起術中事件這兩項條件,才能稱之為術中知曉。發生率在0.2~0.4%。各科手術中心臟手術、產科手術、急診手術、腦外傷手術的術中知曉發生率要高於其他手術。


如何杜絕術中知曉?

但是,大家不用過度焦慮,針對術中知曉,麻醉領域已經釋出了【關於術中知曉和腦功能監測的指導意見】,指導臨床操作。


篩查高危患者

在術前,我們會常規訪視患者,詢問基礎情況,根據患者的既往史、用藥史等來判斷是否是術中知曉的高危患者。


使用預防術中知曉藥物

對於高危患者,在術前誘導時我們通常會使用苯二氮卓類的藥物,如咪達唑侖等來預防。


做好充分檢查與準備:在上麻醉前,我們會常規檢查麻醉機和監護儀確保能正常執行,準確監測;由於部份手術有固定體位擺放的要求,增加我們在術中進行操作的困難,在手術開始前我們會檢查靜脈通路是否通暢,三通連線是否正確,靜脈推註泵是否能正常工作來確保手術過程中不會因為管路的脫落導致麻醉藥無法發揮作用,降低麻醉深度。


監測麻醉深度

在術中我們會用監測麻醉深度的儀器來保證足夠的麻醉深度,以此避免術中知曉的發生;采用靜吸復合麻醉,並將呼氣末麻醉藥濃度維持在0.9~1MAC濃度。當遇到刺激性較強的操作如困難氣道插管時,我們會追加鎮靜、鎮痛的藥物以此來加深麻醉深度。我們還可以透過各種檢測手段,監測麻醉深度,來降低術中知曉的發生率。當肌松不夠時,患者會出現肌肉緊張,體動的情況;當鎮靜鎮痛不夠時,患者會出現血壓上升、心率變快、流淚等的情況。除了生命體征監測外,目前我們還可以透過監測腦電雙頻指數(BIS)、聽覺誘發電位指數(AEP)、熵指數(Entropy)等手段來監測麻醉深度。BIS 系統透過分析腦電圖將人體的麻醉深度轉化成 1~100 的指數。清醒狀態 85~100,在手術過程中,我們通常會將數值維持在45~60之間保證合適的麻醉深度,數值低於40則代表麻醉過深,術中可能會發生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術後容易出現蘇醒問題。透過對BIS數據變化的解讀,我們可以更快地了解到患者的變化做出相應的改變。透過腦電雙頻指數監測,可以降低80%的術中知曉發生率。

如何判斷是否發生術中知曉?

有時,手術結束後,患者在麻醉後監護室蘇醒時,會突然講:「手術中,我能聽見你們講話。」這個時候,你的麻醉醫生都會一激靈,腦中瘋狂回憶鎮靜鎮痛給足了嗎?術中麻醉深度夠嗎?術中有什麽特別情況嗎?同時,我們會問你以下5個問題,來判斷你是否真的發生了術中知曉。

值得註意的是,在不同的手術中,麻醉方式也會有所改變。比如說椎管內麻醉、區域神經阻滯等,這些我們俗稱的半麻。在這些手術中,你一般會全程清醒的,但對有些焦慮、膽小的患者,我們會適當用些鎮靜藥物,但這些藥物量不多,受到較強的刺激時,患者可能會醒過來。不要誤會這是術中知曉哦!!!


有我們的守護,不用擔心「奪命手術」會成為現實。睡一覺,醒來,手術就好啦!

作者: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麻醉科

李銘瑜、王樹欣

稽核:方浩

部份圖片摘自網路,如 有侵權請告知 ,予以刪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