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應對一動就出汗:氣血虧虛,一味藥固攝氣血,減少出汗量

2024-10-11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稍微一動就大汗淋漓,吃個飯都能滿頭大汗,甚至夜晚睡覺時也難以避免地出汗? 這種現象在中醫看來,往往與 氣虛 密切相關。那麽,什麽是氣虛?它為何會導致我們如此多汗?又該如何調理呢?

中醫認為,氣是人體內的一種重要物質,具有固攝作用,能夠約束和調控體內的津液,包括汗液。正常情況下,氣與津液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然而,當氣虛時,這種 固攝作用減弱,導致皮膚腠理不固,津液容易以汗液的形式外泄 ,從而引發多汗癥狀。

出汗過多不僅僅是體表水分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它會導致氣血的進一步損耗。一方面,「氣隨津脫」,汗液的大量流失會加劇氣虛;另一方面, 「津血同源」 ,津液的減少也會影響到血液的生成和迴圈,形成血虛。長期下去,氣虛不能生血,血虛無以化氣,人的體質會逐漸變差,出現乏力、少氣懶言、頭暈耳鳴、心悸氣短、手腳冰涼、面色蒼白等一系列癥狀。

面對氣虛多汗的問題,中醫有著豐富的調理方法。其中,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 「牡蠣散」 便是一劑經典名方。該方由黃芪、麻黃根、煆牡蠣、小麥四味藥組成,具有益氣固表、斂陰止汗的功效。

【黃芪】—補氣要藥,能夠 增強肌表的固攝作用 ,使毛孔得以正常開合。

【麻黃根】—與麻黃莖作用相反,麻黃根具有 固表止汗 的功效,能有效減少汗液的流失。

【煆牡蠣】—收斂固澀之力更強,與麻黃根相輔相成,共同 加固體表防線

【小麥】—入心經,養心除煩,補充因出汗過多而損耗的心陰。

為了方便現代人的服用,許多中成藥也應運而生,如 「玉屏風顆粒」、「虛汗停顆粒」 等,它們大多基於牡蠣散的原理進行改良。特別是「虛汗停顆粒」,以黃芪、糯稻根、煆牡蠣、浮小麥、大棗為組方,不僅保留了原方,還根據現代人的體質特點進行了最佳化。

總之,氣虛多汗雖非大病,但長期下去會影響人的生活品質。透過中醫的調理方法,我們可以有效地改善這一癥狀,恢復身體的健康與平衡。

註:本內容只做科普分享,如有相關問題,一定要在醫師指導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