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他是市二醫院開展「高難度手術」的底氣!

2024-08-19健康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 麻醉科劉少星

從挑戰高難度大腦「禁區」的腦幹手術,到重新「捋直」身體彎曲將近150°的患者,抑或是一個小孔就切掉10厘米巨大子宮腫瘤的手術..... .在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手術室屢屢創造「生命奇跡」的背後,除了外科醫生的努力,其實也離不開這一群「幕後英雄」的兜底。

他們,便是 麻醉醫生。

市二醫院的麻醉科是成都市臨床麻醉品質控制中心,每年要開展手術量有7萬余例。劉少星作為該醫院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擔任麻醉科主任, 他帶領著團隊不斷突破「麻醉禁區」—— 讓原本因無法麻醉而錯失手術機會的患者,重新擁有生的希望。

「有高難度、復雜手術,就找劉主任!」這是醫院裏不少外科醫生的共識。那麽,這張麻醉科的「金字招牌」是怎樣練出來的?

今天,在「一濟之長」的欄目中,我們就從劉少星的故事裏,走進麻醉醫生的群像。

突破「麻醉禁區」

讓更多人擁有「手術機會」

在麻醉領域, 高齡、高危心血管患者、超重患者都面臨著「麻醉禁區」。 這些患者群體在生理、病理及藥物代謝等方面存在諸多特殊性和復雜性,同時還常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在麻醉的過程中可能會加重並行癥的影響, 增加了麻醉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曾經, 於這類患者的大多數而言, 他們追求生的希望,卻承擔著身體無法承受麻醉而錯失手術的絕望。從醫20多年,劉少星最不願意面對的就是, 明明可以將他們從生命線上拉回來,卻因為麻醉的風險,而錯失良機。

「只要我技術更好一點,他們就多一分手術的機會。」劉少星擠出休息時間持續學習,每一次麻醉後,他都會仔細復盤,反復研究麻醉記錄,檢視自己的操作是否有紕漏。劉少星也感激曾在ICU工作的經歷,四年累積下來,劉少星比其他人都能更快地辨識患者的危急情況,及時開展救治。

劉少星永遠會記得,自己曾遇到過的一位78歲,需要進行TAVI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的高齡患者。

和普通高齡患者相比,他的情況更加復雜,不僅反復發作心絞痛,同時疊加心功能不全,雙腿水腫等癥狀, 而TAVI本身就是難度最大的四級手術,這意味著麻醉的難度更高、風險更大。

為了讓患者能夠順利手術,在手術前期劉少星就密切關註患者的心臟功能、呼吸、內環境等狀況,並和手術團隊共同制定了麻醉方案及應急預案,為後續的麻醉管理奠定堅實基礎。

麻醉誘導開始,劉少星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誘導方式。過深的麻醉可能導致患者蘇醒延遲或並行癥增多,而過淺的麻醉則可能使患者感到疼痛或不適。

此時的他,就像是雕刻家一般,用藥物這把無形的刀,在患者體內雕刻出最適合手術的麻醉狀態。

完成麻醉誘導後,劉少星還要即時捕捉患者生命體征每一個致命的細微變化,如血壓的波動、心率的快慢、血氧飽和度的升降等。

在手術的關鍵時刻,如瓣膜釋放的瞬間,還要瞬間將患者左心室的射血量減到最小,並且在瓣膜釋放之後,在最快的時間內回復左心室射血…… 這些都需要劉少星在術前經過精心的計算和無數次的演練,迅速作出判斷 ,采取有效的幹預措施,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讓「麻醉」走出手術室

推行「舒適化醫療」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眾對醫療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打破對於「就醫=痛苦」的刻板印象,讓患者在就醫過程中少一點痛苦、多一點舒適,麻醉醫生是最重要的推手。

「近幾年來,麻醉科醫生也在‘走出手術室’。」劉少星表示,除了傳統的手術室內麻醉,他也帶領科室積極探索舒適化醫療的邊界,將麻醉的關懷延伸至手術室之外。從求美者的 「無痛變美」 胃腸鏡檢查的「輕松之旅」 ,再到為幽閉恐懼癥患者提供的 核磁檢查鎮靜服務 ,還開設 「麻醉門診」 麻醉的治療原理來解決失眠 等疾病。

除了這些,麻醉科還 將「舒適化」醫療延伸到術後。 在市二醫院,麻醉科每天會派專人負責術後訪視,檢視患者術後鎮痛藥物的情況、麻醉或手術並行癥情況,最大程度上減輕患者術後痛苦,助力患者更舒適地康復。此外,麻醉科還關註患者傷口愈合情況、器官功能恢復狀況等。

截至目前,市二醫院麻醉團隊已有醫生有60余名,已經相當於一些小型醫院的醫生數量。可以說, 麻醉工作已經在遍布醫院每個角落。 每一項創新都旨在減輕患者的身心負擔,讓醫療過程更加人性化、有溫度。

擴寬學科發展

除了臨床,科室還承擔起科研和教學的重任,引領全市麻醉醫療水平更上一層樓。據了解,市二醫院麻醉科是成都市臨床麻醉品質控制中心、全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麻醉基地,是四川省除華西醫院和省醫院以外最大的麻醉社會生規培基地。

如何擴寬麻醉學的深度與寬度, 做到臨床與科研的相互轉化? 劉少星的科研也沒有懈怠。

「手術患者的生命體征監測需要我們麻醉醫生高度集中精神,有沒有其他的方法,讓生命體征監測在保證精確性的情況下,變得更加方便?」一次科室的例會上,一名麻醉醫生的話,一下子給了劉少星靈感。

劉少星的目光瞄上了穿戴式的多參數生命體征監測儀器,而這也成為了劉少星的科研課題之一。

在劉少星的研究中,這套穿戴式的多參數生命體征監測儀器可以適用於不同的手術場景。以無痛胃腸鏡為例,當患者進入檢查室之前,麻醉醫生透過掃碼的方式,將預設好的參數輸入儀器後,在整個檢查過程中,就能即時對患者的心電圖、血壓、氧飽和度等多項指標進行一個連續的生命體征監測。

這一計畫的進展,也帶動了全科室的科研風氣。目前, 劉少星作為市二醫院GCP麻醉中心負責人,已完成了10余個GCP(藥物臨床實驗管理規範)計畫研究。 無論是計畫數量還是品質,在省內GCP麻醉中心排名中,都名列前茅。而劉少星本人,也是全科室裏科研計畫數量最多的「科研達人」。

「科研能力是衡量醫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之一,透過科研,臨床麻醉醫生能夠不斷探索新的治療方法、藥物和技術,提高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劉少星說,他為什麽「狂卷」科研, 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為了給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從個人層面來說, 科研能夠給劉少星帶來無可比擬的獲得感 ,讓他可以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最好的鎮痛效果與最小的不良反應,這是無數麻醉醫生的追求。 「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麻醉是一項精確而又復雜的工作。我要把我的患者平安‘接’回來。」 劉少星說,麻醉藥物不是「水」,它像是一把雙刃劍,既能讓病人入睡,但同時會抑制病人的生命體征,而劉少星自己,則在努力當好一名「執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