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濕氣重,人變醜變懶還易累?「祛濕大法」正在派送中……

2024-06-27健康
最近長沙的天氣天晴、下雨、天晴、下雨,陰晴不定,「濕」過頭了,讓人開啟「燜蒸」模式,好不舒服。臉上油膩膩,嘴巴黏糊糊,一天到晚不想動,舌頭又厚又膩,湖南婦女兒童醫院提醒您:那可能是體內濕熱作祟了。
濕熱自測
又到了啤酒、烤串、小龍蝦齊上陣的季節,豐富的美食幸福了我們的味蕾,卻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我們的脾胃,也將濕熱之邪帶進了我們的身體裏,加之濕熱天氣。內外夾擊,將我們變成一個「潮」人,你到底「濕熱」了沒,不妨自測一下:
1、面部或鼻部有油膩感或者油亮發光嗎?
2、臉上容易生痤瘡或皮膚容易生瘡癤嗎?
3、感到口苦或嘴裏有異味嗎?
4、大便粘滯不爽、有解不盡的感覺嗎?
5、小便時尿道有發熱感、尿色濃(深)嗎?
6、帶下色黃(白帶顏色發黃)嗎?(限女性回答)
7、陰囊部位潮濕嗎?(限男性回答)
符合五條以上為濕熱質。
如果以上問題您的回答都是「是」,則為典型濕熱質。
祛濕大法
中醫講,濕性黏滯,它就像橡皮糖一樣,粘在體內,很難處理,化解它的時間也很長。所以祛濕,不是偶爾喝一兩個祛濕湯、做一次運動就能解決的,要花心思和時間慢慢來。今天,陶醫生給大家支支招,輕松祛濕,幹幹爽爽過夏季。
第一招,轉移情緒
濕熱體質的人很容易煩躁,常常感覺身體裏有一股「無名火」,這時要學會轉移註意力,讓自己心平氣和,寧神靜氣。
第二招,生活調理
在生活中,應該避免居住在低窪潮濕的地方,宜居住於環境幹燥和通風之處,保持充足而有規律的睡眠,不要熬夜,不要過於勞累。出汗後,衣服要勤洗勤換。不要穿化纖的內褲和緊身牛仔褲。
第三招,適量運動
在運動方式上,最適合濕熱體質的人進行的運動是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煉,比如力量訓練、中長跑、遊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可以消耗體內多余的熱量,排泄多余的水分,達到清熱除濕的目的。但要註意的是,濕熱體質的人在運動時應當避開暑熱環境。
第四招,飲食清淡
濕熱體質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可多食赤小豆、綠豆、芹菜、黃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還適宜吃些清利化濕的食物,如薏苡仁、蓮子、茯苓、蠶豆、冬瓜、絲瓜、葫蘆、苦瓜、馬齒莧、白菜、高麗菜、空心菜等。
盡量避免吃一些溫燥的食物,如狗肉、羊肉、荔枝、桂圓、酒、火鍋、烹炸、燒烤、辣椒、生姜、大蔥、大蒜等。
第五招,藥膳茶飲
1、清濕熱茶飲方
材料:梔子6克、夏枯草3克、黃芩3克、生甘草1克,代茶飲即可。
適應人群:肝膽濕熱者,表現為口苦口幹、不想吃飯、容易腹脹、愛發脾氣、頭疼頭脹、舌苔黃膩。
2、清爽茶
材料:陳皮2克、白茅根2克、薄荷2克,綠茶2克、甘草1克、乾薑1克
適應人群:臉上愛長痘、愛冒油、容易上火、白帶偏黃,但同時小肚子又是涼涼的,容易拉肚子,有時又大便不成型人群。
3、南芪四神豆鴨湯
材料:五指毛桃50克,懷山藥、茯苓、蓮子、芡實各30克,白扁豆50克,廣陳皮15克,老白鴨1只(約1250克)
做法:先將老白鴨宰殺,去除羽毛及內臟,洗凈,斬大塊,放進加有陳皮(或柑、橘、柚葉)的沸水中稍焯,撈出沖洗幹凈血沫 。然後,連同洗凈的其他食材一齊置於砂鍋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白酒少許,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熬2小時,精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補肺、益腎固精、行氣祛濕、和中消暑,寧心安神等作用,適宜於潮濕夏季一般人群服食,尤宜於肺脾腎虛弱、運化不力、水濕壅盛者。
第六招,中藥泡腳
中藥泡腳主要是透過藥物刺激足底的穴位,促進血液迴圈,達到活血化瘀、祛濕、舒筋活絡、緩解疲勞的效果。
推薦處方:溫膽湯(茯苓30克,半夏6克,枳實6克,炙甘草6克,陳皮6克,竹茹6克)
註意事項:
1、泡腳水的高度以三陰交穴為適宜。
2、水溫在自己能接受的範圍內,溫度相對高一點,效果就好一些。
3、泡腳時間在20分鐘以上,考慮到水容易冷卻的問題,可以先留一部份泡腳水,在泡腳時慢慢加進來,以保證水溫。
4、泡腳至少要泡10天以上,根據踢人情況。
第七招,穴位保健
人身體內有很多健脾祛濕的穴位,主要以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穴位為主。日常我們可以自行按揉保健。
足三裏
位置: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脊一橫指(中指)處。
作用:生發胃氣、燥化脾濕。時常按揉足三裏穴可以開胃健脾祛濕,恢復脾運水濕的功能。
方法:可以選擇按揉,也可以選擇艾灸的方法,每天10~15分鐘,可以起到調臟腑、利濕濁的作用。
豐隆穴
位置:位於足外踝(高點)與外膝眼連線的中點。
作用:除了幹本經的工作之外,又能聯絡脾經,能調治脾、胃這兩大主管人體水濕的臟腑,達到祛痰除濕的目的。
陰陵泉
位置:位於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將腿彎曲90度,膝蓋內側凹陷處就是。
作用:常按陰陵泉穴可以排滲脾濕、通利三焦,此外對於一些腰膝酸痛、水腫或者是腹脹、腹瀉等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輕松祛濕,清涼一夏。願您在這個夏天不做「潮人」!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婦女兒童醫院 中醫婦科 陶蔚娟關註@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