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劉帥手下神秘縱隊,戰力堪比半個野戰軍,為何卻早早被裁?

2024-02-02歷史

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 關註 」,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時間1946年6月26日,地點,中原解放區,伴隨著國民黨蔣介石單方面撕毀和平協定,歷時三年有余的解放戰爭亦是徹底拉開了序幕,在這期間,我人民解放軍之中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也締造了無數場神話般的戰役。

而在這些部隊之中,中野十一縱更是堪稱傳奇中的傳奇,原因很易,雖說它只是一個縱隊,但聲勢卻能夠比肩正規的半個野戰軍;雖說它歸屬於劉鄧大軍的中野之中,實際上自打成立便一直在外飄蕩,孤身一軍穿行敵後千裏,卻依舊立下了赫赫功勛;雖說十一縱如此強悍,可很遺憾,僅在建國之後就被早早裁撤,沒了番號,兵將拆散轉移到了其他部隊。

那麽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這個大名鼎鼎的「幽靈縱隊」是如何建立的,他們立下了哪些功勞,最終又是因何被裁呢?

一、十一縱成立

和大家想象的不同,十一縱並非是早早成立,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且備受組織上「疼愛」的一支部隊,恰恰相反,在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它算是最晚成立的一批,在其他兄弟部隊早已打過多場硬仗時,十一縱還只是一支地方武裝,還是直到1947年8月,鑒於中原地區革命的嚴峻形勢,這才倉促組建。

成立時間晚,兵員品質和戰鬥經驗自然就弱於旁人,可這依舊不算什麽,最要命的是,其實在最初的時候,劉伯承根本就沒打算將其「升格」成縱隊!

讓我們將時間線回溯到1947年6月,此時,為了渡過黃河去往魯西南地區作戰,劉鄧大軍總部便向時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也就是後來的十一縱司令王秉璋發出了一道命令,那就是讓他率領軍區的主力部隊,傾盡全力吸引敵軍的註意,為大部隊展開圍殲戰打掩護!

該任務不可謂不艱巨,要知道說是主力,可王秉璋手中的兵大多都是地方剛剛招攬上來的新兵,戰鬥力不詳也就算了,武器裝備還差的離譜,與國民黨軍的配置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但即便如此,軍令如山,王秉璋也還是硬著頭皮接下了,集合部隊後,他亦是很快布置好了前期任務,即,主動挑釁,前去吸引國民黨軍主力,隨即邊打邊跑,利用運動戰給劉鄧大軍提供殲敵時機!

不得不說,這和在刀尖上跳舞沒什麽分別,實際上劉伯承元帥也沒想著王秉璋能幹出什麽成績,他唯一的指望就是這些新兵蛋子們能夠全須全影的逃出來,然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靠著靈活的戰術,王秉璋不單成功將敵軍騙了出來,更是在主力部隊奮力殺敵,在羊山集戰役中繳獲頗豐的同時,默默守在一旁打阻擊,在兵力劣勢、裝備劣勢的情況下,硬生生扛住了敵軍一個整編師九天九夜!

這樣的戰鬥力哪裏像是一支地方武裝,王牌主力也就不過如此,當然,也正因如此,在戰後就連劉伯承、鄧小平二人都驚呆了,而為了以示嘉獎,總部這才特批為王秉璋部升了格,將他們整編成了一個縱隊,番號不是旁的,正是中野十一縱!

一個正式的番號意義有多重大,看看【永不磨滅的番號】相信大家就能知曉一二,有時候為了得到番號,戰士們甚至願意拼命,指戰員甚至會和部隊首長爭得臉紅脖子粗,因此,這對於十一縱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喜訊,只是令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升格歸升格,可在接下來的一年之中,他們的待遇卻還是一樣,說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都毫不為過!

二、生在中野長在華野

1947年8月,大名鼎鼎的中野十一縱正式成立,獲得番號後,王秉璋及其麾下的戰士那叫一個開心,可誰知就在當月,他們便接到了一項艱巨的任務,極度危險也就算了,更是將十一縱推到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尷尬境地。

彼時,正值劉鄧大軍準備實作戰略轉移,全軍挺進大別山之際,但一個問題卻擺在了劉伯承和鄧小平二人眼前,那就是該怎樣神不知鬼不覺的離開敵人的監控範圍,對此二人思慮許久,這才想到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那就是派出一支孤軍,令其佯裝成主力部隊,掉頭向北進軍,偽裝成大軍將要返回晉冀魯豫的假象!

可以說,承擔這項任務的部隊堪稱是九死一生,不巧的是,經過討論,剛剛建立的十一縱成為了總部的首選,至於原因也很簡單,並非是劉鄧刻意針對王秉璋部,完全是迫於當時的處境,要知道,此時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共有十個縱隊,分別是陳賡率領的,駐紮在山西南部的四縱、九縱,留守晉冀魯豫軍區看家的八縱、十縱,以及劉鄧手中的主力部隊一、二、三、六、十一、十二縱。

也就是說,劉鄧挺進大別山時,手中就只剩下了六個縱隊,其中,一、二、三、六是萬萬不能動的,因為他們算是主力中的主力,是留著打硬仗的,而十二縱又剛剛成立,綜合實力太弱,無法肩起重擔,因此,綜合考量之下,野戰軍中也就只剩下了十一縱最適合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

當然,王秉璋自己也清楚這一點,所以面對軍令他也是沒有絲毫猶豫,當即向北,在打出了劉鄧大軍主力旗幟的情況下,一頭紮進了國民黨精銳部隊的包圍圈中。

我們來看一看敵人的配置,駐紮在魯西南地區的國民黨軍大約有七個師,十五萬人左右的兵力,分別為邱清泉邱瘋子率領的整編第五師、羅廣文率領的整編第十師、胡璉率領的整編第十一師、沈澄年率領的整編第七十五師、吳化文率領的整編第八十四師,段霖茂率領的整編第五十七師,以及額外的兩個獨立旅。

國民黨五大主力部隊來了兩個,反觀王秉璋的十一縱呢?卻只有區區1.2萬人左右,就算忽略敵軍裝備上的巨大優勢,這般十比一的兵力差距也已經算是絕境了,更何況他們還是主動挺進包圍圈之中,此等舉動,在後世人看來簡直和送死無異。

然而,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就是這樣九死一生的局面,居然硬生生的讓王秉璋給盤活了!只見他們邊打邊跑,遇到小股部隊便主動出擊,遇到大部隊則是立刻打出劉鄧大軍的旗號用以威懾,在長達數周的時間裏,真可謂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楞是裝出了半個野戰軍的氣勢!

面對我軍的小部隊,這些國民黨精銳還敢迎戰,可要是「兵力劣勢」,或是敵情不明,這些高級將領的小心思便出來了,誰也不想當出頭鳥,大家都想著削弱友軍的實力,當然了,這也就是十一縱能夠幸免於難,沒有慘遭圍毆的原因所在。

不過,既然是裝的,就早晚有露餡的一天,原因很易,時年八月底,伴隨著劉鄧大軍順利挺進大別山,此訊一出,國民黨軍就算再遲鈍,也全都明白了十一縱的「詭計」,知道了原來眼前的竟只是一支萬余人的疑兵!

一時間,包括邱清泉在內,魯西南的國民黨將領頓時惱羞成怒,而在他們的聯合絞殺之下,十一縱亦是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可結果卻令人驚奇,十一縱非但沒有被十余萬敵軍消滅,反倒是屢屢逃生,甚至還在「閑暇之余」回首逃了他們一把!那麽這又是怎麽一回事呢?

原來,這完全是華野的功勞,早在當年七月,華野主力便分為了三部份,其中的陳士渠、唐亮率領三個縱隊直奔魯西南而去,而葉陶的兩個縱隊也很快打到了蘇北地區,這兩股勢力極大的牽扯住了國民黨軍的主力,這才讓他們沒有多余的精力去管王秉璋,這才讓十一縱最終逃出生天。

自此,原本的孤軍終於找到了依靠,明明是中野的部隊,現在竟落到了華野的懷抱,當然,這「改換門楣」可不是白換的,很快十一縱就將迎來他們在華野的首戰,即,大名鼎鼎的沙土集戰役!

三、戰功赫赫為何被裁?

還未建立,十一縱便完成了阻敵九天九夜的壯舉,剛剛獲得正式番號,他們又不得不「背井離鄉」,離開中野去到華野的地盤打遊擊,但即便如此,在王秉璋的率領下,十一縱也還是打出了風采、打出了氣勢,一個縱隊硬生生被敵人誤認成了半個野戰軍不說,更是在接下來的沙土集戰役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1947年9月,粟裕將軍親率華野主力集結於山東西南部的鄆城一帶,準備一舉殲滅囂張的邱清泉,可到了排兵布陣之際,他們卻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經過連續分兵,華野的兵力已然嚴重不足,即便有能力全殲邱清泉的第五師,也無力抵抗附近的國民黨軍,尤其是段霖茂的五十七師。

因此,粟裕只得改變思路,將主攻目標先放到了後者身上,希望先將弱小的五十七師殲滅,再回頭打邱清泉!

當然,粟裕明白,邱清泉很聰明,定不會像其他國民黨將領一樣對同僚坐視不理,因此,為了限制他出兵來救,緊接著粟裕亦是派出了兩支以阻擊見長的部隊,也就是宋時輪率領的華野十縱,以及王秉璋率領的中野十一縱!

兩支部隊的任務很簡單,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阻敵增援,可凡事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兩個縱隊加在一起才有差不多2.5萬人,反觀敵五師呢?卻有三萬多,再加上邱清泉身為蔣介石的心腹愛將,手中清一色的都是美式裝備,想要攔住他的全力進攻,難度可想而知。

不過很顯然,王秉璋和宋時輪二人也不是蓋的,尤其是王秉璋,身為「客人」,他正急需要展現十一縱的實力證明自己,為此,他亦是拼盡全力,不單以極快的反應速度,跟上了華野的戰鬥節奏,更是用高超的防禦戰術功底,在鄆城外上演了一出快速攻防轉換的好戲。

戰鬥結果顯而易見,宋、王二人圓滿完成了阻擊邱清泉的任務,並輔助大部隊一舉全殲了段霖茂的五十七師,此戰,王秉璋算是出頭了,而粟裕也敏銳的察覺到了此人出色的能力。

故而,在接下來的多場戰役中,他便將阻擊作戰的任務全部交給了王秉璋,十縱、十一縱兩個縱隊相互配合,先是再度阻擊邱清泉馳援胡璉,隨即又在魯西南地區,牢牢鉗制住了邱清泉部,更有甚者,在邱清泉打算從隴海線突圍之際,他們竟從徐州殺到了商丘,兩度往返,在解放了東明縣城的同時,還生擒了一名國民黨中將。

再後來,王秉璋的十一縱又先後參加了多次華野的作戰任務,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又將目標從邱清泉換成了黃百韜,豫東戰役中,十一縱由於輕敵沒有得手,反倒是損失慘重,淮海戰役開始後,他們知恥而後勇,連續兩次死磕黃百韜兵團,並最終配合大部隊成功將其殲滅。

這麽說吧,只要是十一縱盯上的敵人,不將其殲滅,是絕對不會罷休的,而在立下了如此多的功勞後,1948年年底,他們也總算是回了老家,重新歸建中野。

那麽問題來了,既然十一縱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解放戰爭中又受了這麽多委屈,為何他們之後還會被裁撤呢?

其實,這個原因有些不太好說,硬是要找一個理由,也只能說是十一縱的戰鬥力比不上其他部隊吧,別看從成立到建國期間,十一縱的名號多麽響亮,經歷多麽傳奇,但透過多場戰鬥證明,打阻擊戰他們擅長,可正面作戰終究還是欠缺了一點。

例如豫東戰役中的失利,以及淮海戰役中與國民黨軍的對攻作戰都是如此,恰逢解放戰爭末期,中央軍委決定將一些戰鬥力次等的部隊改編成地方軍區,十一縱也就這樣登上了名單,先是被改編成十七軍,隨即又分散改組為多個市級軍區,並將其中的精兵強將轉移到了其他部隊,自此,十一縱這個番號亦是徹底成為了歷史,此般結局也當真是令人惋惜不已。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 關註 」,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播。最後,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