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0年,毛主席存取蘇聯,有人歡喜有人憂,蔣介石:真是天助我也

2024-01-31歷史

1950年2月15日,台北林士官邸內,一眾國民黨高官們正規規矩矩地站在一樓客廳內。

和大多數人冷漠嚴肅的表情不同,身為行政院長的 陳誠 、和國防部代理部長的 顧祝同 臉上卻帶了那麽幾分憂慮。

這兩位可都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將。

想當初抗日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國民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並且撤銷軍事委員會、改立為國防部的時候,老蔣就迫不及待地把顧祝同安排成為了國防部首任陸軍總司令。

而陳誠更不得了,他更是蔣介石的鐵桿支持者,在國民黨內更是有「小委員長」之稱。

並且在解放戰爭末期,蔣介石意識到已無力回天、準備尋找後路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也是陳誠。

派陳誠去打頭陣「開路」,擔任台灣省主席兼台灣警備總司令,軍政兩個大權集於一身,足以看出老蔣對他的信任程度。

當眾多將領們等得頗有些不耐煩,開始竊竊私語的時候,蔣介石這才從二樓臥室走下來。

當他得知黨內眾多將領一起來找自己的時候,蔣介石就意識到肯定是有什麽大事發生,但他的政客修養還是在潛意識裏極力地克制著情緒,讓自己顯得處變不驚一些。

「站著幹什麽?都坐、都坐。」

蔣介石一邊說著,一邊坐在了會客廳正中央的椅子上。

隨後,陳誠、顧祝同等人才慢慢坐下。

「委員長,剛剛得到訊息,大陸方面和蘇聯簽訂了互助條約……」

作為蔣介石的心腹,陳誠在這位頂頭上司面前向來不會藏著掖著,還沒等蔣介石發問,就趕緊說出了眾將領們此行的目的。

但陳誠的話只是說了一半,後面的一半他遲疑了,話到嘴邊被硬生生咽了回去。

他想說的是,中蘇簽訂友好互助條約,大陸方面便會得到蘇聯軍事、經濟、政治全方面的支援,如果這個時候海峽對岸早已蓄勢待發的解放軍發起攻勢,雖然寶島上還有60余萬兵力,但恐怕也遠遠不夠。

以蔣介石的頭腦,再加上他與陳誠相處多年,就算對方不說,老蔣又怎麽會不知道對方心中所想?

但陳誠,乃至跟隨而來的眾多高官將領們的想法,就一定是對的嗎?

其實不然。

於是,蔣介石接下來的一句話令在場的所有人聞之色變,甚至他們心中在暗中揣測: 莫非蔣委員長糊塗了?

蔣介石這樣說道:「如此以來,真是天助我也。」

為什麽敗退台灣的老蔣,在聽到這個訊息之後不憂反喜呢?

這就涉及到了「賽局」的問題: 占優勢的一方,要動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將對手消滅。而處於劣勢的一方,則需要想盡辦法爭取平衡。

毛主席的首次蘇聯之旅。

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親率中國代表團乘坐火車抵達莫斯科雅羅斯拉夫斯基車站,受到了蘇聯方面的熱烈歡迎。

要知道那個時候,新中國成立不到3個月的時間,雖然建立起了民主政權,但西藏、四川等地仍未解放,海南島仍舊被薛嶽的10多萬部隊占據,西北、東北等地依舊匪患不斷。

可以說,國內形勢依舊動蕩。

而眼下,史達林的誕辰將至(12月21日),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毛主席做出了存取蘇聯的決定。

此次存取蘇聯之行絕對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毛主席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

早在1945年,也就是趁著抗日戰爭剛剛結束的契機,國民政府派行政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長王世傑千裏迢迢趕到了莫斯科,與蘇聯代表莫洛托夫簽訂了【中蘇友好條約】。

雖然這份條約打著「友好」的名號,但實際上的條約內容卻並不平等,在這裏我簡單列舉幾條。

「中蘇共管長春鐵路三十年,旅順為共享海軍基地三十年,大連為自由港。」

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喪權辱國行為,但以老蔣為首的國民政府竟然欣然地照單全收。

所以,此次毛主席存取蘇聯,名義上是為了給史達林祝壽慶生,實際上是要重新締結協約,廢除之前的不平等條款。

在毛主席抵達莫斯科的當晚,就與史達林談起了那份【中蘇友好條約】的問題並提出了裏面部份條例的不合理性。

而對於這個問題,史達林搪塞道:「那個條約是根據雅爾達協定締結的,得到了美國和英國的同意,目前不宜改變中蘇條約的合法性。」

為什麽史達林要扯到「雅爾達協定」呢?

原來,1945年2月,美蘇英三國領袖在雅爾達舉行會晤,並簽訂了一系列協定,其中一條就是: 德國投降3個月內,蘇聯必須對日宣戰。 作為報酬,庫頁島、千葉群島以及大連、旅順的控制權歸蘇聯所有。

史達林心中是有擔憂的,他擔心一旦將大連、旅順等地的控制權歸還給中國,那麽英美就會借題發揮,逼迫自己將庫頁島、千葉群島還給日本。

經過長達兩個多月的協商,最終史達林妥協了。

1950年2月14日,雙方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條約中明確規定:蘇聯將不遲於1952年,將長春鐵路的管理權移交給中國,並且從大連、旅順撤軍。

與此同時,蘇聯還給中國政府提供了3億美元的貸款,貸款年利率為1%,10年之內還清。並且,史達林還承諾,將派遣空軍保護華東地區。

要求蘇聯給予空軍支援這件事,是毛主席在談判期間臨時提出來的。

因為就在毛主席、周恩來等人身在莫斯科時,收到了極為氣憤的訊息,台灣空軍在2月6日派出了17架飛機,朝上海扔下了67枚炸彈,導致1148人傷亡、1180間房屋被損壞。

可是中國當時的技術水平有限,根本無力制造戰鬥機,所以毛主席便要求蘇聯對中國華東地區提供空軍支援。

解放戰爭時期,杜魯門對蔣介石的好感急速下滑。

二戰時期(對我們而言是抗日戰爭時期),因為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近40萬軍隊勢如破竹、如洪水般一路南下。與此同時,日軍預備役和後備役軍隊160多萬人源源不斷地透過北韓半島、經過鴨綠江踏入中國領土。

而日本政府仍然覺得,這些兵力遠遠不夠,於是又透過緊急征兵的手段,集結了第一梯隊補充兵力158萬人、第二梯隊補充兵力90萬人。

這樣細算下來,參加侵華的日軍數量就高達410萬人。

而且,日本當時擁有現役艦艇285艘,總排水量115萬噸位居世界第三,其中包括4艘航母、9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

此外,日本陸軍和海軍的作戰飛機總和達到了1600多架。

面對如此懸殊的實力,身在南京的蔣介石就算用腳趾頭想都能明白,這場仗不好打。

再加上身為西北「剿總」代總司令張學良發動了西安事變,國共開始了第二次通力合作。

隔岸觀火的美國想要在遠東地區發動一場代理人戰爭。而深陷衛國戰爭的蘇聯,其最高領導人史達林也意識到,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是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屏障,同時為了戰後世界格局做準備,也開始大力支援中國抗戰。

因為當時處於國共合作時期,嚴格意義上來說,無論是國民政府還是中國共產黨,都得到了美蘇的援助。

而這場賽局的轉折點,就發生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

1946年,解放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老蔣手下擁兵430萬,而解放軍部隊僅有127萬。

而且,國統區都是大城市,擁有非常高的經濟、政治地位。反觀解放區呢?大多是經濟落後的鄉村山區。

可就是在這種極大的實力差距之下,老蔣面對如鋼鐵洪流一般的解放軍隊伍,卻顯得束手無策。

比較有意思的是,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45年4月去世,副總統杜魯門繼任。

繼任之初,杜魯門對於蔣介石可謂十分信賴,不遺余力地提供了支持。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從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對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開始,到1947年7月,僅僅一年的時間,老蔣手下那批手持美式裝備的精銳部隊,竟然被「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打得毫無招架之力,解放戰爭開始攻守異形。

這個時候,杜魯門坐不住了。

他已經不滿足於從蔣介石的電報中了解中國戰場的局勢,於是急切地命令陸軍中將魏德邁組成調查團訪華。

當然,杜魯門此舉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讓魏德邁調查清楚,美國提供給蔣介石的援助究竟用到了哪裏?

杜魯門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給了蔣介石那麽多的武器裝備、以及貸款上的援助,竟然還在戰場上節節失利!這裏面肯定有蹊蹺!

果不其然,不久之後,魏德邁遞交了一份報告,其中明確地說道: 中共很有可能統一中國。

而且,這份報告中還形象地把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比喻成了國民黨內的蛀蟲,一半以上的美國援助全部裝進了四大家族的私人口袋。

看到這份報告之後,杜魯門怒不可遏,在表達了對蔣介石的不滿之後,他甚至遷怒於自己的前任總統羅斯福身上。

要不是二戰期間,羅斯福對蔣介石政府大力支持,自己也不會效仿他、給早已腐敗爛透了的國民黨政府提供巨額援助,以至於現在成了一個笑話。

所以,當杜魯門感受到自己被愚弄了之後,無論是身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的宋子文、還是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趕到美國尋求援助,杜魯門全都置之不理,采取了「袖手旁觀」的政策,企圖在中國戰場上迅速脫身。

沒有了美國的支持,蔣介石在本就優勢盡失的解放戰爭中更是雪上加霜,最終國民政府垮台了。

中蘇簽訂互助協約,「杜蔣關系」重新迎來蜜月期。

中蘇簽訂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之後,最難以接受這個訊息的其實是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總統杜魯門。

相反,當蔣介石聽說這個訊息之後,他的心中並沒有任何擔憂,反而內心生出一絲竊喜。

因為,這涉及到美蘇之間的賽局問題。

確切地說,蔣介石敗退台灣之後,杜魯門政府就開始刻意地修復與新中國的關系。

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發表了著名的「一五聲明」。

「美國對台灣及中國其他領土從無掠奪之心。美國現在無意在台灣獲取特別權力或建設軍事基地,美國亦不打算使用武裝部隊幹涉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不打算采取任何足以把美國卷入中國內爭中的措施,也不對台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援助或指導。」

這個聲明透露出了兩個重要的資訊:一是美國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事實;二是杜魯門表明了要放棄蔣介石的態度。

在「一五聲明」發表一個星期之後,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全美新聞俱樂部發表了一篇演講。

在這篇演講中,艾奇遜大肆指責蘇聯強占中國旅順、大連等土地、以及長春鐵路的管理權。

美國方面之所以頻頻對中國示好,是有目的的。

二戰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了賽局。

而美國要想實行自己的全球戰略,扼制蘇聯,就必須在遠東地區尋找一個強有力的夥伴。

雖然杜魯門已經派兵入駐了日本,同時透過雅爾達會議,將北韓半島一分為二,美國牢牢地控制著南韓。

但無論是日本還是南韓,無論從兵力、國土面積、資源等方面來看,它們的體量都太小了。

而美國曾大力扶持的蔣介石能力欠缺,根本靠不住。

所以,杜魯門將目光看向了新中國,透過主動示好的方式,希望把這個剛剛建立起來、百廢待興的國家拉入己方陣營。

可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徹底擊碎了杜魯門的美夢。

也正因如此,杜魯門雖然不情願,但卻不得不與蔣介石再度聯手,維持美國在遠東地區的戰略優勢。

所以,蔣介石在得知毛主席存取蘇聯,並且與之簽訂互助協定之後,才那麽地有恃無恐。

事實也印證了這一點!

1950年6月27日,也就是韓戰爆發兩天之後,美國的海軍第七艦隊就開赴台灣海峽,阻撓台灣解放。

同時,杜魯門全然將不久前的「一五聲明」拋諸腦後,公然聲稱: 台灣未來地位之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或經由聯合國考慮後,再做決定。

杜魯門的這項聲明完全就是個笑話。

「經由聯合國考慮」是什麽意思?

那時候的聯合國,根本就是美國行使特權的幌子,要不然「第84號決議案」是如何透過的?幹涉北韓內政的「聯合國軍」是怎麽成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