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誌願軍副司令員中,韓先楚最能打,為何沒接替彭總扶正?

2023-12-20歷史

韓先楚是最能打的開國上將之一,素有「好戰分子」之稱。

盡管資歷稍淺、出身偏師且大器晚成,但韓先楚打仗的能力贏得一致的認可。廖耀湘稱贊他是黑土地的「旋風將軍」,軍迷認為他是解放海南島的一號功臣,就連三八線的美軍也贊嘆他是最優秀的一線指揮官。

韓先楚軍事生涯如此傳奇,卻也留下了兩大遺憾:一是解放戰爭期間始終沒有擔任四野的兵團司令員,二是抗美援朝期間始終沒有擔任誌願軍司令員,這是什麽原因呢?

1949年1月,五大野戰部隊組建為16個兵團。

這個時候的兵團編制,大致相當於抗戰時期和解放時期的「集團軍」,下轄3到4個軍。其中,第四野戰軍的百萬大軍整編為4個兵團,軍政主官分別是:

第12兵團蕭勁光,下轄40、45、46軍;

第13兵團程子華、蕭華,下轄38、47、49軍;

第14兵團劉亞樓、莫文驊,下轄39、41軍、42軍;

第15兵團鄧華、賴傳珠,下轄43、44、48軍。

作為40軍軍長的韓先楚,沒有成為兵團司令員,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他的資歷和四大兵團司令員相差甚遠。蕭勁光和程子華是開國大將級別,早在東野時期就是僅有2個縱隊的司令員;劉亞樓是從四野參謀長下到部隊當的兵團司令員。

至於鄧華,紅軍時期和抗戰時期職位一直高於韓先楚:

土地革命時期,鄧華是師政委,韓先楚僅是營長;長征到達陜北後,韓先楚是新編的紅78師師長,而鄧華是老部隊紅1師和2師的政委。

抗戰時期,鄧華是八路軍4縱政委、晉察冀分區司令員兼政委、教2旅政委;韓先楚是八路軍副團長、團長,新3旅旅長兼冀魯豫分區司令員,1941年3月回了延安。

解放戰爭時期,鄧華的職位也高了韓先楚一頭。

抗戰勝利後,鄧華任遼吉軍區司令員,後來軍區部隊組建為7縱,鄧華把這支偏師帶成了東野王牌主力縱隊之一。全軍整編以後,鄧華被林總委任為15兵團司令員。

和鄧華相比,韓先楚有些大器晚成:紅軍時期並不算知名,抗戰時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初到東北,老首長黃克誠擔心打破洪學智、劉震的既有平衡,沒有接納他到新四軍3師。

不能回老部隊,林總只好安排韓先楚到魯中老八路4縱擔任副司令,給胡巫師當助手。之後到3縱任副司令員,給羅舜初當助手。直到1947年,韓先楚才擔任3縱司令員。

正因為韓先楚的資歷太淺,所以既沒有擔任四野的兵團司令員,就連第一副司令員也沒有擔任。作為12兵團40軍軍長,韓先楚僅僅擔任第二副司令員。

在配備兵團第一副司令員時,為什麽選擇陳伯鈞,而不是韓先楚?

紅軍時期,陳伯鈞曾任軍長和紅四參謀長,資歷和職位都遠高於韓先楚;抗戰時期,陳伯鈞是八路軍120師359旅旅長,職位也高於688團副團長的韓先楚;解放戰爭後期,東野組建了2個兵團,陳伯鈞還是1兵團的副司令員。

所以組建12兵團時,45軍軍長陳伯鈞擔任第一副司令員,顯然更加合適。

歸納起來,韓先楚沒有擔任兵團司令員,原因有四:

第一,資歷比較淺。韓先楚和劉震都是紅25軍出來的開國上將,但是兩個人異軍突起主要還是在解放戰爭的黑土地。紅軍時期,韓先楚和劉震分別是營長、營政委,這在團級幹部占多數的開國上將裏並沒有優勢。

第二,前期戰績並不耀眼。韓先楚的戰功,在紅軍時期和抗戰時期並不耀眼,最著名的戰役是25軍長征路上的獨樹鎮突圍戰、長樂村追殲戰的馬莊爭奪戰,名氣不太大。

第三,性格耿直。抗戰時期,由於344旅687團團長張紹東的叛逃,旅政委黃克誠對紅15軍團舊部采取了矯枉過正的做法,韓先楚脾氣耿直,憤而調離,離開了一線。

第四,有所偏科。兵團司令員要求軍政雙優、能力全面,但韓先楚是典型的「好戰分子」和打仗專業型人才,在戰場一線打仗非常合適,但主持兵團的全面工作相對來說不是他的長處。

從四野四大兵團的司令員來看,蕭勁光、程子華、劉亞樓和鄧華,既擔任過軍事主官,也在政工崗位工作過,屬於能力全面的「帥才」。四大兵團的第一副司令員,陳伯鈞、李天佑、黃永勝和洪學智,也都是東野最早的縱隊司令員之一。

這也就不難理解,韓先楚為什麽只擔任兵團的第二副司令員了。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韓先楚擔任誌願軍副司令員。

擔任司令員的是「橫刀躍馬」的彭總,而副司令員的排名也有講究:

第一副司令員是主席和彭總都非常認可的鄧華,第二副司令員是彭總「趕鴨子上架」的後勤官洪學智,第三副司令員是專職打仗的韓先楚。

從3位副司令員的作戰指揮能力來看,韓先楚的軍事才華無可挑剔。

第一次戰役38軍放跑了美軍,軍長梁興初被彭總怒批要「揮淚斬馬謖」。第二次戰役,韓先楚到38軍「蹲點」,113師星夜穿插和112師血戰松骨峰,打出了「萬歲軍」。

第三次戰役,韓先楚的「韓指」指揮38、39、40和50軍,以及人民軍1軍團,13分鐘突破臨津江,又趁熱打鐵占領漢城,把聯軍總司令李奇微打得狼狽不堪。

第四次戰役,誌願軍兩位副司令員鄧華和韓先楚,就先打橫城還是砥平裏發生分歧。彭總也有些猶豫,最終采納了鄧華的主張,此戰有勝有敗,至今爭議不斷。

從抗美援朝的實戰情況來看,韓先楚無疑是最能打仗的副司令員。

但是,彭總回國後,繼任的幾位司令員中,都沒有韓先楚的名字。

擔任誌願軍司令員的,彭總之後有4位元繼任者。

第一位,是代司令員陳賡。陳賡指導過援越抗美,一到三八線又提出千裏坑道戰,保證了誌願軍和優勢聯軍在三八線上的平衡。

第二位,是誌願軍第一副司令員鄧華。鄧華的長處在於「全面」和「穩健」,戰略眼光和戰術布置都很出色,最典型的就是和洪學智力勸彭總取消了第六次戰役。

第三位,是華北軍區第一猛將、誌願軍19兵團司令員楊得誌。楊得誌是「三楊」之首,先後戰鬥在林總、劉帥、聶帥、彭總麾下,是一位能力全面的指揮員。

第四位,是冀魯豫根據地的代表、二野5兵團和誌願軍20兵團司令員楊勇。楊勇出自彭總的紅三軍團,抗戰時期開辟了晉魯豫根據地,解放時期轉隸南線的劉鄧大軍。

韓先楚和陳賡、鄧華相比,沒有優勢,但是和後來進入三八線的二楊相比,則有先入為主的優勢,還是二楊的頂頭上司,他為什麽沒有擔任誌願軍司令員呢?

實際上,韓先楚由於長期帶病征戰,身體早已經吃不消了。

【1958年10月,楊勇上將在平壤車站作告別演講】

彭總回國一年後的1953年4月,韓先楚也被迫回國治療。這樣一來,身體健康情況就拖了他的後腿。第二年鄧華回國,此時已經沒有了大戰,誌願軍司令員由19兵團楊得誌接任。

毫無疑問,如果韓先楚一直在三八線,鄧華之後,他是妥妥的司令員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