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淞滬會戰:日軍為了示威,竟砍下1600名中國百姓的手臂,令人發指

2024-04-26歷史

大戰在即

1937年8月,中日已經全面開戰一個月了。

此時的上海,國軍為了驅趕日軍一支3000人的海軍陸戰隊,並堵塞江陰阻擋日本長江艦隊,國民黨第九集團軍在張治中的率領之下,開始對敵人發動攻擊。

國民政府原本的作戰計劃是將只有數千人的駐上海的日軍趕下海去,但日軍不僅沒有離開的意思,還立即增派了2000多人。一開始,國民黨軍並沒有被這種明顯的挑釁嚇住,蔣介石隨即調派5個步兵師近5萬余人迎戰。

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鬥,5萬余人對付數千日軍,中國的勝算還是很高的。怎奈日軍擁有強大的空中和海上支援,戰鬥力增強了不少,國軍5個師對日軍陣地居然久攻不下。

10天後,日軍後續的兩個師團也於上海浦東、吳淞口一帶登陸,這讓現有的中國軍隊無論如何也無法阻擋了。於是,國軍隨即呼叫增援。

淞滬會戰全面爆發了。

1937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正式任命陸軍大將松井石根為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指揮日軍第3師團、第11師團等甲級師團進攻上海。

在松井石根出征之前,日軍大本營向他下達的命令是:「掃蕩上海附近之敵軍,占領其四方要地,保護上海僑民之生命。」

本來是中國軍隊驅趕日軍的一場小規模行動,結果漸漸演變成了百萬大軍的慘烈廝殺。

這是自「七七事變」以來,中國和日本的第一場雙方共投入百萬兵力的大戰。是役國民黨軍投入了8個集團軍外加45個師,還有15個獨立旅、9個暫編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等共計60余萬人。

與此同時,民國海軍總司令陳紹寬為了阻擋日軍艦隊進入長江,無比痛心地將民國海軍8艘老式軍艦和征用來的20多艘商船全部鑿沈,將距離上海不遠的江陰水道全部堵死。

1937年8月20日,蔣介石任命有著「小委員長」之稱的陳誠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兼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率部趕往上海參戰。

陳誠將軍接到命令後的第三天晚上,松井石根的大部隊就朝上海殺過來了。

國軍失算

淞滬會戰初期,日軍首先是在飛機和戰艦的火力支援下,在上海市區北部的吳淞口一帶登陸,隨即發動猛烈進攻,陸軍官兵逐步向上海市區推進。中國軍隊上前應戰,毫不懼怕。令松井石根沒有想到的是,中國軍隊雖說戰鬥力不及日軍,但好在人數眾多,同仇敵愾,日軍整整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才突破中國軍隊的防線。

中國軍隊寧死不屈地抵抗完全超出了松井石根的預料,日軍中很多被軍國主義思想洗腦的中下層官兵也震撼了,他們對戰前大本營宣揚的「三個月滅亡中國」產生了疑惑。

看著久拖不決的上海戰事,松井石根心中很不滿,日軍大本營也開始轉變策略,決定從正面硬攻改為後路迂回包抄,然後實施南北夾擊。

10月20日,日軍秘密從華北和本土抽調精銳部隊,以第6師團、第18師團、第114師團組成第10軍,由日軍皇道派軍閥柳川平助中將指揮。第10軍10余萬人在上海南岸的杭州灣金山衛一帶實施兩棲登陸作戰,從上海市區南部北上,往中國守軍的背後狠狠捅一刀。

不得不說,日軍這一計劃相當聰明。

但就在這個時候,國民黨軍統帥部卻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

這個錯誤不僅引發了一系列令人發指的悲劇,而且還直接導致了淞滬會戰的全面潰敗。

上海市轄區很像一個三角形,而且這個三角形是 「兩邊靠大海,一邊靠陸地」 ,很像一個「戰略突出部」,極易被敵軍從兩翼登陸包抄。

但是國民黨統帥部為了抵禦上海北面松井石根的部隊,將主要兵力都部署在了吳淞口和浦東一帶,隨著上海市區的巷戰越來越激烈,使得他們忽視了杭州灣的金山衛。

金山衛,古代是杭州灣的重要防禦陣線。明朝洪武年間,為了抵禦海上倭寇的騷擾,朱元璋將此地加固為海防要塞,屯有重兵駐紮,作為拱衛南京的屏障。

而幾百年後抗日戰場,日本人居然故技重施,想到了從杭州灣金山衛這一古代著名要塞登陸進攻上海。妄圖聯合松井石根的北線部隊實施南北對進,一舉將上海全面吞並。

11月4日,日本海軍第四艦隊共155艘艦船,運載著準備加入上海戰場的第10軍,突然出現在上海南部杭州灣金山衛海域上。

很難想象,當過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還有中原大戰時屢立戰功的陳誠,居然忽視了金山衛這一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當日本第四艦隊從北韓濟州島開過來時,他們還在想方設法地把駐守金山衛的軍隊調往吳淞和浦東方向對付日軍主力。於是,金山衛的防禦逐步空虛。

但國軍將領並非對金山衛毫無考慮,第八集團軍司令官張發奎知道金山衛的歷史淵源,也知道在明朝戚繼光抗倭時代,日本倭寇就是從金山衛登陸騷擾浙江的。

於是張發奎擔憂:「如果敵人以歷史作為依據,這段歷史實有重演的可能。」

然而張發奎沒有辦法,現在的上海已經打成了一鍋粥,中國軍隊出現劣勢,而且蘇州河南岸也已經告急,他必須要繼續抽調手下的人馬到浦東防守。

部署在金山衛的本來有第八集團軍的三個師,但經過一系列調動,那裏只剩下了62師的兩個步兵連和炮兵第2旅2團6連。張發奎對他們千叮嚀萬囑咐,讓他們註意海上的狀況。可就這麽點兒兵力,而且陣地上沒有了任何重炮和像樣的防禦工事,這該如何抵擋日軍10多萬大軍和上百艘艦船?

第二天,日軍第10軍在艦隊炮火支援下,在金山衛長達幾十裏的海岸線上實施兩棲登陸。戰鬥打響四個小時後,駐守杭州灣的中國軍隊被徹底擊潰。

日軍暴行

杭州灣的失守導致國軍在整個會戰中頓入不利局面,日軍經由長江入海口南岸、杭州灣北岸的南北夾擊態勢已經形成,整個上海戰區的國軍60多個師有被包圍全殲的危險。

仿佛就在一瞬之間,淞滬會戰局勢急轉直下,中國軍隊危在旦夕。

那天,蔣介石在日記裏懷著惆悵的心情唉聲嘆氣: 「使金山衛、乍浦一帶負責無人,不註重側背之重要,只註意浦東兵力之不足,調金山、乍浦大部移防浦東,乃使敵軍能乘虛而入,此余戰略最大之失敗也。」

蔣某人在日記裏說,這是他「戰略最大之失敗」。的確如此,縱觀整個淞滬會戰,將駐守在杭州灣北岸的國軍調至浦東,這完全就是在給日軍南北夾擊上海「送人頭」。

可唉聲嘆氣有什麽用呢?這一仗蔣介石完全失算了,他以為日軍登陸上海的兵力最多也就七個師團,但後來隨著雙方投入的兵力越來越多,國民黨當局才發現日軍光是在上海正面就集結了五個師團,至少13萬人的兵力。

總的計算,日軍投入進攻上海的兵力足足有近30萬!

原來,松井石根為了順利拿下上海,在雙方激戰正酣的9月份時,又要求日軍大本營出動第9師團、第13師團和第101師團增援上海派遣軍,自己麾下剛好湊滿五個師團,他們還把台灣日占區的後備部隊拉到了上海當炮灰。

而以當時國軍的作戰實力,恐怕十幾個師都不一定能打贏日軍一個師團,更何況他們現在又是海陸空立體攻勢又是南北夾擊,國軍根本擋不住。

可以說,從這一刻開始,淞滬會戰國軍失敗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日軍第10軍登陸杭州灣北岸的金山衛後,為了威懾當地民眾,殘忍殺害了1015名無辜百姓,上千名國人的鮮血流淌在金山衛的大地上,那一幕景象簡直太慘烈了。

更令人發指的還在後面,日軍在殺掉1000多名中國百姓後還感覺「不解恨」,而且他們覺得這根本無法對中國守軍產生足夠的「威懾」。於是,他們想到了一個相當惡毒的辦法。

殘暴的日軍士兵們在長官的一聲令下, 將屠殺後幸存的1600名中國百姓的手臂活生生地砍了下來! 這些被日軍砍掉手臂的老百姓並沒有被進一步殺害,而是被日軍紛紛趕到河邊的顯眼處,讓對面駐守的中國軍隊就這麽看著。

1600名金山衛的無辜百姓被砍了手臂,身上沾滿鮮血,他們的眼神裏充滿了恐懼與無助,那場景簡直不忍直視!他們不知道這群日本人為什麽要這樣對他們,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將會面臨怎樣的命運。

據陳誠將軍之子陳履安稱,當時日軍就讓1600多個被砍了手臂的中國人活生生地站在河邊示眾,同時也是故意做給陳誠看的,企圖讓他立刻放棄抵抗,率部投降。

中國士兵們從望遠鏡裏看見自己的同胞被如此獸行對待,所有人的心中都燃起了熊熊怒火。看著自己近在咫尺的同胞受難而又無能為力,這毫無疑問是最煎熬的經歷。

當柳川平助帶著第10軍登陸金山衛後,便迅速向嘉定、吳江、昆山、蘇州方向強勢推進,企圖與越過蘇州河的松井石根部會合,將60多萬國軍全部合圍在上海市內。

中國軍隊崩潰得相當之快,所有參戰將領率領所部很快轉入撤退。

但撤退立刻變成了潰敗。

無奈失利

上海租界內住著許多西方國家的記者,隨著淞滬會戰的進行,蔣介石希望看到西方國家能為中國伸張正義、譴責日軍暴行,但這種事情完全沒有發生,他們反而還在指責中國不應該「主動挑起戰事」。

1922年,中美英等九國剛剛簽署了九國公約,條約中明確限制日本對中國利益的「獨吞」。當初說得好好的,結果眼看日本全面侵華,西方國家立刻就把該公約拋到了腦後。

為了引起九國公約簽署國的註意力,國民黨還用八百名士兵的生命為代價,在與上海租界隔河相對的四行倉庫發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保衛戰。即便此次悲壯的戰鬥是發生在全世界各大媒體記者的眼皮底下,那些西方國家還是跟看戲一樣靜靜地觀望這一切,對苦難的中國人民根本沒有任何憐憫之心。

蔣介石令謝晉元率領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不是為了爭取勝利,而是為了「作秀」,是為了向西方列強表明上海的戰事還沒有結束,希望列強能阻止日本人野蠻的侵略行徑,但他再一次失算了。

誠然,蔣介石忘了外交關系中一條最重要的原則:弱國無外交!

那些西方國家只有在對自己有利益的情況下才會對中國伸出援手,一旦發現情形不對,他們哪管中國人國弱民貧,哪管中國人飽受戰亂,立即腳底下抹油,完全不帶猶豫的。

1937年11月8日,在萬般無奈之下,蔣介石下令上海國軍全面撤退,兵分兩路向南京、蘇州方向相繼撤出戰鬥。但老蔣的這個命令下得過於倉促,便導致了幾十萬國軍毫無章法地混亂大潰退。日軍趁勢節節推進,接連占領虹橋機場、龍華、青浦......直至上海全境。

就在蔣介石下令撤退的第三天,國民政府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懷著極其沈痛的心情宣告: 上海淪陷。

這場淞滬大戰從1937年8月13日一直打到11月8日,中國軍隊付出了33萬人傷亡的慘重代價,國民黨軍犧牲了1名軍長 (67軍軍長吳克仁) 、4名師長、28名團長、44名營長。值得一提的是,國民黨還調動了能戰鬥的300余架戰機,最後的結果是全部拼光。

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除了戰術運用不當之外,國軍部隊的編成也是一個大問題。從「九一八」事變一直到「七七事變」,國民黨從來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備、正規的軍隊動員系統。

參加淞滬會戰的國軍隊伍中,既有中央德械師等精銳嫡系,又有諸如湖北保安團、江蘇保安團等雜牌部隊;既有正規中央軍,又有各種地方武裝,甚至還有上海原生的警察總隊。雖然數量龐大,但如此混雜的隊伍建制極易導致戰場命令傳達不暢、下級士兵對上級將令執行不徹底的現象。

當然了,蔣介石動不動喜歡越級幹涉指揮的毛病也是少不了的。種種因素的作用之下,近70萬中華軍中健兒慘遭此等潰敗,以致日軍肆無忌憚地塗炭百姓生靈。

反觀日軍,他們對外公布的傷亡是40372人,但後來中國方面表示,日軍光是戰死的人數就高達2萬余人,受傷達到了4萬多人。其實日軍在淞滬這一仗就已經顯現出缺點了,他們動用了後備役部隊才勉強湊出了近30萬人,而且這一仗在時間上也大大出乎他們的戰前估計。

第一場大戰就出現了兵力短缺的狀況,還差點陷入持久戰,這對侵略者來說可不是什麽好兆頭。

淞滬會戰讓中國軍隊付出了慘重代價,國軍德械師和嫡系中央軍幾乎一敗塗地,但同時也讓日軍基層士兵對 「三個月滅亡中國」 的洗腦口號產生了動搖,以致於日軍大本營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不得不虛報傷亡來穩住軍心。

日軍高層從這「七七事變」後的第一場大戰役中也看出了日軍兵力接濟不上的短板,於是他們在今後的時間裏瘋狂擴充軍力,陸軍總兵力更是增加到了一百萬人以上,整個國家也因此跌入戰爭的深淵無法自拔。

最終,日本帝國主義還是逃不過失敗的命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