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45萬國軍南北夾擊,急壞粟裕,陳毅卻盯著主席電報不放:我有一計

2024-01-14歷史

1947年,陳毅和粟裕帶領華東野戰軍與國軍交戰有半年之久。國共雙方都宣稱自己獲得了巨大勝利。

在半年的交戰中,華野打了一連串的勝仗,殲敵20萬人,戰績居所有解放區的首位。我軍作戰,從來講究「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在殲滅敵軍有生力量方面,我軍無疑是成功的。

然而在國軍方面看來,他們雖然遭到了一些損失,但並非不能補充。而國軍卻占領了富庶的蘇中、兩淮解放區,將解放軍主力擠到了山東境內。在他們看來,解放軍雖然打了勝仗,但是回旋余地卻大大縮小。因此陳誠認為:「國軍雖略受損失,但就全盤戰局而言,實屬莫大的成功。」

深受鼓舞的蔣介石決心徹底殲滅華東野戰軍,結束華東戰局。為此他從華北調集了大量國軍,精心制定了所謂「魯南會戰」的計劃。該計劃以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以及後勤基地蒙陰為重點。集中20個整編旅,共45萬兵力,從南北兩面夾擊。

一、南北夾擊,粟裕一籌莫展

南線由8個整編師組成,由歐震帶領,沿隴海線自台兒莊至城頭一線,北攻臨沂;北線由3個軍共9個師組成,由李仙洲帶領,由明水、周村南、博山南下,襲擊萊蕪、新泰和蒙陰。

此時華東野戰軍一共27萬人,無論是人數還是裝備,都處於絕對劣勢。國軍從南北兩面平推而來,就像兩面相對移動的墻,想將華野壓成肉餅,一舉推平山東。

華野之所以能屢勝國軍,就是因為他們依靠有利的地形、依靠民眾,利用廣大的解放區進行戰略回旋,然後找到孤立的敵人以殲滅之。反觀國軍,只要進入解放區就成了聾子和瞎子。某些部隊只要稍形突出,就有可能被華野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掉。

因此國民黨方面的參謀部認為,與其分兵合擊,不如齊頭並進、一路平推,不給華野任何機會。如果華野與國軍決戰,其結果就是被夾成肉餅;如果選擇不戰,那便只能結束山東,丟掉這個關內最強的根據地。

因此蔣介石和陳誠認為,這個計劃雖然笨了點,但在戰略上是高明的、無懈可擊。這就是當年曾國藩所推崇的「結硬寨,打呆仗。」坐鎮徐州的陳誠更是直接對陳、粟喊話:

「陳毅不是胃口很大嗎?我的部隊即使都是豆腐渣,也能撐死你們。」

陳誠的囂張和狂妄引發了華野上下的一致憤怒:「戰就戰,誰怕誰啊!」

戰略上要藐視敵人,但戰術上要重視敵人。經過粟裕的精心分析,發現國軍這次真的學乖了。

我軍與國軍作戰,都是先打弱敵,削其羽翼,然後再集中力量攻打強的。因此我軍對付國軍,一般都是先打雜牌軍,再打中央軍;先打站位突出的,然後再以為突破口擊潰敵人。

然而這一次,國民黨卻采取了「爛葡萄夾硬核桃」的戰術, 「爛葡萄」,指 戰 鬥力較弱的雜牌部隊;「硬核桃」,指裝備好、戰鬥力強的精銳主力。

以南線,其兵分三路,左路有胡璉的11師,中路有張靈甫的74師,右路有黃百韜的25師。其他幾個雜牌軍部隊,則夾在三支部隊中間。華野只要意圖攻打其中一個雜牌軍,外圍的國軍王牌就會從兩翼撲來,抄你的後路。

除此之外,陳誠還命令所有部隊,采取「集中兵力,穩紮穩打,齊頭並進,避免突出」的戰法。左、中、右三路部隊緊密相連,互為屏障,可謂是重兵雲集。敵軍每行動十公裏,就會停下來,確認各自的位置,然後安營紮寨,各部緊密相連,無隙可乘。無論粟裕如何派部隊挑逗,國軍就是不為所動。

無奈之下,粟裕又思得一計,他命令第三縱隊在沂水和沭河之間阻擊中路敵人,想讓其兩翼突出,以創造戰機。但是國軍依然不為所動,依舊無情地向北方推進。國軍就像一塊硬石頭,怎麽都割不動。

到了這時,連粟裕都感到有些迷茫了:國軍滾滾推來,山東真能保住嗎?再這樣下去,華野就只能西渡黃河去晉冀魯豫了。

華野的頻繁調動,引起了遠在延安的毛澤東的註意。從往來的電文之中,毛澤東察覺到了華野的困境以及粟裕的不安。心細如發的毛澤東一眼就明白了,粟裕的心裏背上了包袱。

華東野戰軍已經丟掉了蘇中,如今只剩山東了,失去了山東,華野還能往哪去呢?自抗戰以來,我軍對首府臨沂已經經營了很久。若讓其落入敵手,沒法向黨和人民交待啊。

二、毛澤東給粟裕減負,陳毅靈光一閃

毛澤東深知與其背上包袱、心事重重的打仗,絕對是兵家之大忌。作為最高統帥,毛澤東認為是該給粟裕減負的時候了。2月4日,毛澤東以軍委的名義發電給陳毅、粟裕:

「敵愈深進愈好, 我愈打得遲愈好;只要你們不求急效,並準備於必要時放棄臨沂,則此戰我必能勝利。目前敵人的策略是誘我早日出擊,將我扭打消耗後再穩固占領臨沂,你們切不可上當。」

看完電報,陳毅、粟裕覺得主席的每個字都寫在了他的心坎上。毛澤東一直強調,「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亡」。保存有生力量,遠比保衛某個戰略要地更重要。必要時刻,連延安都能放棄,更何況一個臨沂。

毛澤東「必要時放棄臨沂」是針對南線決戰而言的, 核心是以空間換時間,擴大回旋余地和用兵振幅。

但是南線的歐震用兵謹慎而持重,根本無懈可擊。再這樣耗下去,再大的空間也不夠用。就在粟裕苦苦思索破敵之計時,陳毅卻盯著主席的電報不放。其中「放棄臨沂」四個字讓陳毅尤其在意。剎那間,陳毅突然眼前一亮,他興奮地找到粟裕,然後說:「我有一計。」

自山東和華中合兵之後,陳毅很少參與指揮。毛澤東針對陳、粟兩人的特點,進行了分工。

作為統帥,陳毅的優點很明顯,他極具戰略視野,很多方面都與毛澤東不謀而合。他軍中資歷高、威望足、人緣好、政治能力強且足智多謀;但缺點也不是沒有,毛澤東就曾在電報中批評陳毅「戰局顧慮太多」,特別是在戰役戰術和軍事細節上, 有時失之粗豪,多了些詩情, 少了幾分縝密。 在國共內戰初期,陳毅出現一些判斷失誤,打了一些敗仗。

而粟裕,他同樣足智多謀,且思維縝密,重視用數據和情報來說話。相比於陳毅,粟裕更擅長大兵團指揮。但粟裕資歷較淺,黨內職位不夠高,需要一個重量級的統帥來壓陣。因此粟裕想要放心指揮,又離不開陳毅。

早在1946年,毛澤東就給他們劃分了許可權:

「在陳的領導下, 大政方針共同決定 (你們六人(陳毅、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曾山)經常在一起以免往返電商貽誤戎機), 戰役指揮交粟負責。」

這封電報的後半段極其重要,陳毅仍負統轄之責,但軍事指揮權卻交由粟裕負責,擁有了戰役的決策權和指揮權。

在新的分工中,陳毅更像是政委、抓大局,是華東的壓艙石;而粟裕則是戰鬥指揮員,是實際上的指揮者。粟裕給陳毅當幫手,陳毅是粟裕的主心骨。

於是陳毅總是有意無意地脫離指揮崗位,或是看書、寫字,或是找人下棋,每天樂呵呵的。

唯恐幹涉了粟裕的指揮。然而一旦遇到粟裕指揮不動的情況,陳毅就會出面為他撐場子,沒人敢不聽陳軍長的命令。

然而這一次,久未參與的戰役指揮的陳毅決定出馬了。網上有人經常說陳毅不太擅長打仗,其實這是不客觀的。1955年大授銜,蔣介石曾拿到了十大元帥的名單。他指著陳毅的照片說:「此人最厲害」。在國共內戰期間,蔣介石也說陳毅是我軍之中的「狡獪之最」。

陳毅在大兵團指揮上確實比彭、林、徐、粟等人略遜一籌,但他的謀略和視野卻是頂級的。否則毛澤東又如何會幾十年如一日,將兵權交給陳毅呢?

而這一次,陳毅表現出了不凡的戰略眼光。他對粟裕說:

「既然南線敵軍重兵密集,戰機難尋,而北線敵人孤軍深入,處於躍進態勢, 威脅到後方安全,何不改變方針, 置南線重兵於不顧,而以主力北上尋殲北線之敵呢?」

陳毅的建議讓粟裕豁然開朗,連聲叫道:

「軍長,高明啊!舍南就北,高明啊!」

陳毅平時嘻嘻哈哈,看起來沒啥脾氣,但是在關鍵時刻,粟裕清楚的知道這個新四軍的老軍長到底有多厲害。這也是華野眾將對陳毅俯首帖耳、言聽計從的重要原因。

三、陳不離粟、粟不離陳

國軍想在魯南和我軍打一仗,我們又何必遂了他們的心願呢?既然臨沂可以放棄,那麽國軍南線兵團也就不再重要了。與其與強大南線兵團硬碰硬,為何不去取相對弱小的李仙洲集團的麻煩。此時陳毅、粟裕手中握有12個縱隊,李仙洲才3個軍,華野具有絕對的優勢。

看到粟裕的反應,陳毅滿意地點了點頭:「你推演一下,想細一點,我再征求譚震林同誌以及其他前委的意見。」

隨後粟裕立馬展開了推演,並提出了多種不利情況以及相應的處置辦法。粟裕沒說完一個問題,陳毅就點頭說一聲「對頭」。粟裕全部說完後,陳毅開懷大笑,又連說了幾個「對頭」。隨後他立即將粟裕的意見告知了劉伯承、鄧小平以及譚震林,大家都表示贊成。

2月5日,粟裕擬定了三個作戰方案,其中就包括陳毅提出的「舍南就北」方案。2月6日,毛澤東就發來回電,同意陳、粟「舍南就北」之方案。

粟裕明白,舍南就北的成敗關鍵在於隱蔽。將多個縱隊從敵人眼皮底下撤走,這談何容易。況且國民黨掌握了制空權,偵察機來回穿梭,很難隱匿行蹤。

用於南線的阻擊部隊不過一到兩個縱隊,如何能唬住6倍之敵?如何能阻擊歐震兵團的發力猛攻呢?

按照粟裕的計劃,陳士榘帶領第二、第三縱隊偽裝成華野全軍,聯合地方部隊構築三道防線,防線與防線之間相隔二三十裏。粟裕告誡陳士榘「大張旗鼓,聲勢越大越好」,此招正好迎合國軍在臨沂決戰的意圖。將國軍所有的目光都吸引到魯南。

其次,命令韋國清帶領第2縱隊,將叛出我軍的郝鵬舉部全殲,做出一副要在魯南決戰的姿態。

其三,命令地方部隊進逼兗州,在運河上架浮橋,在黃河邊籌集船只,做出「西逃晉冀魯豫」的姿態。

粟裕的 三招詐術,把對方視線向南引、向西引,使北方成為盲區。

最好的計謀,甚至連自己人也能被蒙在鼓裏。粟裕的妙計,把毛澤東也「騙倒了」。毛澤東發現華野竟在西面架橋,於是發電給粟裕:「你們是不是搞錯了。」

除了毛澤東,蔣介石也被「繞進去」了。國民黨空軍發來情報,「華野正在運河上架橋。」蔣介石終於篤定:「華野肯定打不贏國軍,已經在準備後路了。」因此華野連夜進行十多萬大軍的調動,國民黨空有空中優勢卻渾然不覺。

就在華野各縱晝夜兼程,向北疾馳之時,陳毅和粟裕心中也有些隱憂。李仙洲的進軍速度究竟如何, 如果這 3 個軍在萊蕪仿效歐震兵團重兵集結的戰法, 即使華東野戰 軍主力北上 , 同樣是老虎吃天———無處下口。其實, 這也是毛澤東擔憂的問題。他接連幾天不斷詢問:

「除十二軍占萊蕪無證實外,七十三軍、 第四十六師是否正在向新泰前進?你們由現地開萊蕪、新泰需要幾天,並是否能隱蔽不暴露?又,你們能否同時殲滅萊蕪、 新泰兩地之敵?或先打萊蕪,後打新泰,不使十二軍跑掉?」

就在華野上下極度忐忑之時,華野五局「技術偵查」科截獲了敵台電報。陳毅顧不上睡覺,將已經入睡的粟裕、譚震林、陳士榘等人都叫了起來。他拿著電報興奮地說:「李仙洲進軍速度很快,已經到了新泰,有直喜愛蒙陰的勢頭。」

原來李仙洲滿以為華野將註意力放在臨沂,不會管他這個北線部隊。因此他決定速戰速決,直撲蒙陰,早日搶下了這個戰功。而李仙洲的大意,正中陳毅、粟裕的下懷。

就在這時,我軍布置在北線兵團的內線——楊斯德也傳來了情報。楊斯德是46軍軍長韓練成的秘書。韓練成是我軍之中著名的「潛伏將軍」,他早就秘密加入了共產黨。於是韓練成和楊斯德將李仙洲兵團所有的軍事部署,全盤告知了華野。而華野參謀人員則細心地將李仙洲的兵力部署在地圖上一一標出。

陳毅和粟裕相當於開著外掛和全圖在打仗,華野各首長笑道像花一樣。陳毅指著李仙洲的兵力部署嘲笑道:「這個李仙洲,果然不會打仗。」

陳毅和粟裕深知,殲滅李仙洲的戰役必須馬上完成。再晚一點,國民黨方面就會察覺了。畢竟國軍之中並不都是酒囊飯袋,例如粟裕的老對手——山東省主席王耀武就不是等閑之輩。

2月15日,國軍已經攻占了臨沂。王耀武問歐震:「魯南會戰,你殲滅了多少共軍?」歐震回答:「16個旅吧!」

「那麽臨沂戰鬥情況如何呢?」歐震回答:「沒多少戰鬥。」

王耀武一聽,大呼不好。如果臨沂沒打什麽仗,只有會有兩種可能,一是主力受創,被迫轉移;二是轉移了進攻方向,其主力可能圖謀北線集團。兩種可能中,以後後者危險性更大,也更符合陳、粟的用兵特點。

於是王耀武急電李仙洲,立即撤出新泰、萊蕪。結果華野眾將目瞪口呆地發現,李仙洲竟在一天一夜內出題了數百裏。

這一變化,讓陳、粟置於尷尬的地步。如果李仙洲跑了,那可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但就在這關鍵時刻,蔣介石卻來壞事了。

蔣介石表示,華野北移涉及幾十萬人的調動,根本不可能做隱匿運動,你當我的空軍都是傻子嗎?況且空軍已經發現,華野正在運河上架橋。於是他給王耀武發來電報:「已敗之師,不足為慮。」

在蔣介石的嚴令之下,李仙洲再次占領萊蕪。本來逃出生天的他,再一次鉆進了陳、粟為他布置的陷阱。

2月23日,已經完成兵力展開的數十萬華野大軍,對被圍的李仙洲部進行了四面圍攻。僅僅九個小時的時間,李仙洲集團全軍覆沒,第73、 46軍全軍覆沒,5.6萬人被殲,僅有5000人逃出了重圍。而兵團司令李仙洲則被我軍俘虜。 其奏捷之速、殲敵之多、代價之少,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華東戰場的紀錄, 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少見的奇跡

戰後,粟裕將此戰的功勞全部推給了擅長奇思妙想的陳毅軍長, 他說,「在軍長和華東局的領導下, 毫不留戀地放棄臨沂,北上殲敵,證明是完全正確的」,「在戰略上我們爭取了主動權,我們已經開始能夠調動敵人, 使敵人聽從我們的指揮了」。

陳不離粟,粟不離陳。陳毅的作用可不僅僅只是個「華野政委」,他也是個善於用兵、足智多謀的大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