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49年毛主席問王稼祥:該定都哪?王稼祥一針見血,主席:正合我意

2024-01-23歷史

一、選定新中國首都:北平成為毛主席屬意之地

1948年9月,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已經隨著東北的炮聲緩緩拉開。

在中共中央的臨時所在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毛主席等黨的領導人在舉行一次重要的會議。

圖 | 毛主席

此時,國民黨雖然擁有360多萬反動軍隊和大部份土地,但其在軍事、政治、經濟上的頹勢已經顯露無遺,到西柏坡會議召開時,解放軍已經在全國範圍內陸續展開反攻,國民黨主要的戰略集團:東北衛立煌集團、華北傅作義集團、徐州劉峙集團均被分割包圍在幾座大城市中。

盡管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但毛主席對革命的最終勝利信心百倍。因此,西柏坡會議討論的2個核心議題,一個是如何布局戰略決戰(5年內殲敵500個師/旅,徹底消滅國民黨反動軍隊),另一個就是奪取全國政權問題。

雖然新中國的首都尚未確定,但毛主席心中對首都的選擇卻已經有了考慮。這一點,時任華北軍區司令員兼華北野戰軍司令員的聶榮臻感受最深。

在會議上,聶榮臻力主和平解放當時還在傅作義的華北「剿總」控制下的北平,確保這座古城不受炮火毀壞,他的理由十分明確,也無可辯駁。

首先,北平城是元明清三代以來600多年的古都,經過三代王朝長期經營建設,為中華民族留下的寶貴歷史和文化遺產無法估量,當年侵華日寇都沒有破壞北平,我們非到萬不得已更不能破壞它,做損害人民利益的事情。

其次,北平城內除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還有上百萬居民,如果戰端一開,槍炮無眼,勢必生靈塗炭,造成重大傷亡,這對我們爭取人民的支持十分不利。

第三,國民黨傅作義集團雖然有60萬大軍,但已經被我軍團團包圍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幾座孤城,其與我軍頑抗到底的戰鬥意誌不強,應該說,如果能做通傅作義的工作,實作和平解放北平不是沒有可能的。

毛主席表態支持了聶榮臻的觀點,他提到了一句「新中國以後很有可能建都北平」。

圖 | 聶榮臻

這時盡管大家對首都的選擇還有討論,但毫無疑問北平已經成為一個選項。

西柏坡會議結束後不久,遼沈戰役就以東北野戰軍大獲全勝而告終,此時華北的傅作義集團陷入南逃還是固守的困境,然而就在傅作義舉棋不定之際,華北野戰軍已經發起了平津戰役,而東北野戰軍百萬大軍也於11月下旬從山海關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北平。

此時,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來說,平津戰役的勝利基本上已經是時間問題了。

1949年1月14日-15日,東北野戰軍僅用了29個小時就攻克了天津,此時自太原以東歸國民黨控制的只剩下北平孤城,解放軍155mm榴彈炮的炮口已經對準了北平城墻。

早在幾個月前,黨中央就已經在準備接管北平的各項工作,毛主席經過深思熟慮,決定任命在黨內具有極為豐富的政治工作經驗的彭真為北平市委書記,長期擔任中央軍委參謀長的葉劍英為北平市長兼軍管會主任。

在彭真與葉劍英準備出發前,毛主席特地在西柏坡會見他們,並鄭重地說:「這次接管北平意義重大,中外矚目。你們務必要像過去接管沈陽、濟南那樣,取得更好的成績,不能落後在沈陽和濟南之後。」

北平在毛主席心中的分量不言而喻。

作為多年的革命戰友,彭真、葉劍英很快就領會到了毛主席的意圖,還在傅作義與我軍談判期間,葉劍英就對準備進北平接管政權的幹部們說:「北平是享譽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很有可能成為我們新中國的首都,希望大家重視起來,而且接管工作的成敗直接關乎中國共產黨的聲譽和形象,另外它還直接影響到全國其它尚未解放的城市。」

圖 | 葉劍英

1949年1月22日,根據【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定】的約定,傅作義麾下的25萬國民黨守軍撤出北平城外接受改編,1月31日解放軍進城,北平胡平解放。

這時,三大戰役已經全部結束,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實作革命的全國勝利成為定局。選定新中國的首都成為黨中央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二、首都之爭:北平與其他城市相比各有利弊

其實對於新中國的首都選擇,和北平一樣呼聲頗高的還有哈爾濱、南京等城市,而且它們也各有各的優勢。

作為中國共產黨最先控制的大城市之一,哈爾濱自抗戰勝利以來就一直掌握在中國共產黨我軍手中,革命力量強大,城市局面穩定,不僅基礎設施先進,而且哈爾濱坐落於東北肥沃的黑土地上,糧食供應完全不成問題,不需要從外部調糧。

要知道,北平不同於南京和哈爾濱,本身並非產糧之地,自明清以來不得不靠大運河從江南調糧進京,是為「漕運」,每年耗費的人力財力不計其數。如今雖然不再依靠大運河,但每年的運輸費用依然是一筆驚人的支出。

東北三省是當時中國工業化水平最高的戰略區域,定都哈爾濱有利於國家掌握和開發東三省相對強大的工業資源,這也是未來新中國能夠自強獨立於世界的基本要素。

還有一個當時特殊的政治因素就是哈爾濱背靠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這就能確保中央政府如留在哈爾濱將無後顧之憂,更有利於密切中蘇關系,就算將來新中國遭到帝國主義國家的入侵,也可以就近依靠蘇聯獲得支援。

而哈爾濱作為首都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地理位置太偏了:由於哈爾濱遠處山海關外,還位於中長鐵路的末端,論放射線東三省尚屬有余,對於關內的各省則顯得鞭長莫及,這會讓剛剛迎來解放的全國人民怎麽想,怎麽看?

而且,把首都定在哈爾濱,距離那個動不動就對中國革命頤指氣使的「老大哥」是不是太近了些……

至於定都南京,最大的有利因素就是有利於新政權加強對經濟發達的滬寧杭地區的控制和開發,同時南京作為國民黨的首都多年,還擁有完整的現代配套基礎設施,幾乎不用再興建。

圖 | 蔣介石

至於不利之處,南京可是蔣介石經營多年的老巢,即使未來解放了南京,黨和新政權也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清理國民黨反動派遺留下來的特務和間諜,那裏的確距離上海很近,但距離盤踞上海的帝國主義也很近。

此外,南京位於長江下遊,帝國主義的飛機如果從航空母艦上起飛很容易就能把炸彈扔到南京,對於當時缺乏強大海軍的新中國來說,一旦帝國主義從海上進攻,則我們動不動就要面臨「南京保衛戰」的緊張局面,那樣怎麽能維持新政權的穩定?

所以,定都南京的想法沒有多久就被否決了。

除此之外,被考慮作為首都選項的還有西安、洛陽、開封等地,但這些城市雖然在古代作為王朝都城都曾經盛極一時,到了明清時期則已經因為國家經濟政治格局的變遷而衰落,不再適合作為國家首都了。

其他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例如上海、重慶、廣州,當然也是新中國定都考慮的物件,甚至在備選名單中還有革命聖地延安。

1949年2月,時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城市工作部部長兼代理宣傳部部長的王稼祥來到了西柏坡。

毛主席一直對王稼祥這位老戰友懷有深厚的感情,1935年1月,作為中革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在遵義會議上堅定地支持毛主席的正確主張,並要求恢復毛主席在軍事上的領導職務,最終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對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王稼祥貌似文質彬彬,其實是個硬漢子。1933年他在一次空襲中被敵機的炸彈炸傷,彈片打穿腸子,紮進骨盆導致化膿,由於醫療條件欠缺,他硬是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做了8個小時的手術,一聲不吭。

自1937年後王稼祥因為腹部舊傷復發兩次去蘇聯看病,前後在蘇聯住了2年有余,加上他年輕時又在蘇聯讀過5年書,長期在蘇聯生活的經歷使他對蘇聯的城市建設和管理頗有一些認知和心得。

對於即將贏得全國勝利,把工作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正確、高效地開展城市工作,對於鞏固新政權、恢復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正常秩序、振興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圖 | 王稼祥

而王稼祥領導的東北局城市工作部在過去三年的解放戰爭中顯然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績,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接管國民黨控制下基本癱瘓的錦州、長春、沈陽等大城市後,王稼祥果斷采取恢復城市基礎設施和日常生活物資供應,爭取和發動群眾,集中精力發展城市經濟,加強城市政權建設的整體思路,迅速落實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保持了東北城市在工業和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極大地鞏固了東北根據地,並有效地支持了全國的解放戰爭。

可以說王稼祥是此刻黨內為數不多的城市工作專家之一,所以毛主席在決定首都的問題上非常希望聽取王稼祥的意見。

「我們很快要取得全國的勝利了,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們的政府該定都哪?」毛主席接著又說:「歷史上,歷朝歷代不是定都在西安,就是開封,要不就是南京、北平。我們的首都定在哪裏合適?中央雖有個考慮,但還沒有最後的答案。」

果然,王稼祥在選擇首都的考慮上和毛主席有著一致的看法。為了答復毛主席這一次的咨詢,他雖然事先準備了一份有南京、西安、重慶、上海等11個城市的候選名單,但內心還是最傾向北平。

他首先否定了定都南京的意見,這是從國際形勢上做出的通盤考慮。由於新中國建立後很可能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敵對和全面封鎖,位於沿海,容易受到攻擊的南京的確不適合作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自1927年以來南京就是反動政府和日偽盤踞的地方,中國共產黨在南京包括上海等地的群眾基礎不如北方,如果潛伏下來的國民黨反動分子一時清除不了,和帝國主義者裏應外合搞破壞,那就十分危險了。

同理,像廣州、上海這些地方也不適合作為首都。而重慶處於西南內陸,位置過於封閉,在戰時作為臨時首都或者區域中心有余,但作為首都實在不太理想。要知道,就算是國民政府在抗戰爆發、南京失守後選擇的第一個臨時首都也是武漢,直到武漢被日軍占領才退到重慶。

當然,北平實際上離渤海也很近,但渤海是中國的內海,由北平往東,受到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兩個天然屏障的拱衛,因此從地理上來說還是比南京安全。

王稼祥最後總結說:「我認為我們的首都最理想的地點應該是在北平。」

圖 | 王稼祥(左一)和毛主席(中)

王稼祥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

毛主席贊同道:「稼祥,你的話一語中的,正合我意,我們選擇北平,要在那找到我們的基礎,那就是廣大的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

北平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1919年5月4日,愛國的北平學生發起反對簽訂【凡爾賽和約】,維護山東權益,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聲勢浩大的示威活動,並隨之席卷全國,史稱「五四運動」,成為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1935年12月9日,北平的學生和愛國市民又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反對「華北自治」,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而發動大遊行,史稱「一二·九運動」。

圖 | 一二·九運動

抗戰勝利後,美帝國主義的軍隊在中國土地上橫行霸道,胡作非為,北平人民又多次舉行聲勢浩大的反美反帝示威活動,最終迫使美國軍隊撤離中國。可以看出,北平人民的愛國積極性很高,革命覺悟很高。對於一直以來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中國共產黨來說,勢必沒有遠離人民,去到一個資本家聚集的地方的道理。

除此之外,定都北平還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

從中國歷史來看,定都北方的政權,其地位往往更加鞏固,而定都南方的政權則往往陷於偏安的不利局面。除了明朝的朱元璋北伐元朝成功外,其他歷代王朝多次北伐最終都以失敗收場。

中國古代的軍事地理學家們往往將天下看做一個被山川與河流分割的九宮格棋盤,中原位於棋盤正中,因此屬於「四戰之地」,而自古取天下者,以起自西北方(陜西)或東北方(河北)者為多。

河北周邊被太行山、燕山山脈環繞,南有黃河,進可攻、退可守,所以「幽燕形勝,實甲天下」。建都北平對於全國而言為提衣挈領之勢,也即是清代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所說的「據上遊之勢,以臨馭六合。」

自中唐以來,河北一直是全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唐玄宗以後河北地區被藩鎮軍閥割據,由於藩鎮軍力強盛中央政府竟無力收復,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

五代時石敬瑭為了換取遼國支持不惜割讓河北的燕雲十六州,以致定都開封的中原王朝屏障盡失,石敬瑭死後養子石重貴不肯臣服遼國,於是遼兵從河北南下很快滅亡了後晉。北宋初期宋太宗先後三次北伐與遼爭奪燕雲,但最終均以失敗告終,此後一百多年北宋在戰略上始終處於被動防禦。

明朝初年,占據北平的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於1402年初出兵南下,不到半年就攻克南京,奪取了政權。到明朝末年,清軍入關後亦以北平為根基,不到二十年就消滅了農民起義軍和南明政權,基本上統一了全國。

不難看出,從北平南下至少在地理上遇到的障礙遠比從南京北上需跨越的地理障礙為少。由於此時解放戰爭依然在進行,蔣介石和繼任的李宗仁桂系集團的殘兵敗將還想要割據長江以南,搞「南北朝」,河北之地對於全國穩定來說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當然,北平距離蘇聯也很近,萬一局勢發生大的變化,也可以就近獲得蘇聯的支援。

圖 | 王稼祥

王稼祥的建議和分析正是時機,恰到好處地增強了毛主席的信念。

定都北平,就是毛主席和新中國的其他決策者們從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地理因素等方面綜合考慮之後的最優選擇。

三、新中國成立,北平改名北京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在會議上正式做出了「將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到城市」的決定,並批準了由中國共產黨發起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及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而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地就是北平。

作為新遞補的中央委員之一,王稼祥也參加了這次會議。

3月23日,中共中央和軍委總部機關從西柏坡出發,正式遷往北平。從這一刻開始,選擇北平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基本上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情了。

3月25日,毛主席與中共中央一同進入北平。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在這次會議上透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設於北平市,同時將北平市改名為北京市。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圖 | 開國大典油畫

這時解放戰爭的形勢正迅猛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解放了大半個福建,並且正向國民黨盤踞的最後幾個省份:廣東、西南諸省大舉進軍,而國民黨政權在這些地方的統治也已經土崩瓦解,由於內地的國民黨軍隊一片混亂,自顧不暇,敗退到台灣的蔣介石只能掌握舟山、海南等一些沿海島嶼,並企圖透過其有限的空中力量給新中國制造一些麻煩。

國民黨的轟炸機從舟山機場出發,要空襲南京、上海自不成問題,可要想威脅到北京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就在南京解放五天後的1949年4月28日,上午10時許,國民黨空軍派出5架B-25轟炸機轟炸南京下關及電廠,造成數十人傷亡。

1950年2月19日,大年初三,國民黨空軍又派出3架轟炸機轟炸南京,再次造成多人傷亡。

從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國民黨空軍先後對上海進行了20余次空襲,投彈360多枚,毀壞房屋2300余間,導致無辜市民傷亡2300余人,其中尤以1950年2月6日的轟炸造成損失最為嚴重,在此次轟炸中上海市的電力設施損壞高達80%,工廠幾乎全部停工停產,給上海市區的工商業和人民生活造成了空前的災難。

幾乎在同時,作為蔣介石老家的寧波也遭到國民黨飛機轟炸28次,造成市民死亡175人,傷339人。

沿海的台州、寧德、福州、泉州、廈門、廣州等城市均遭到國民黨空軍不同程度的轟炸,損失慘重。

這種局面持續了大概兩年有余,直到舟山群島解放、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人民空軍的力量和防空力量得到大幅增強,並連續擊落了前來騷擾的國民黨飛機之後才逐步改善。

距離台灣、舟山等地較遠的北京則基本上免於國民黨空軍的騷擾,中央政府和各部門能夠持續正常執行,這是因為以國民黨軍飛機當時的續航能力,即使能夠飛到北京也無法安全返航,而美國方面也因為擔心引發新中國的報復而拒絕國民黨使用其在南韓境內的機場。

圖 | 如今的北京

70多年來,北京作為我們祖國的偉大首都和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在國家的發展和建設過程中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2021年,北京的常住人口達2188萬多人,地區生產總值4萬多億人民幣,已成為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都市。而北京今天的輝煌成就與70多年前毛主席、王稼祥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深謀遠慮是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