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林彪胞弟林向榮,解放戰爭中被敵人圍殲,多年後又起波瀾

2024-07-31歷史

「報上名字!」對方惡叨叨地喊了一聲。

「團長林向榮!」林向榮神色不變,語氣從容。

「MD,才來個團長!」對方的語氣中多了許多戾氣。

突然間,槍聲大作。

這可不是什麽劇場的表演,而是1949年太原城北地區爭奪戰中的一個「插曲」,在眾多戰役中,它實在有點「不起眼」,不過它卻是挫敗了對方的一個大陰謀,但是我方的損失也不小。

主動請纓,血灑疆場

4月20日淩晨,解放軍第六十六軍一九七師先是端了敵暫編39師師部,再是向南拿下古檀、新店,和一九八師會合後,繼續向南作戰,連克敵人多個據點。

在對太原城北地區發起進攻時,解放軍避開了此處的工廠區,從小北門以東登城,在占領城北的新城機場後,才將目標轉向工廠區。

就是在這片工廠區,敵軍設定了所謂的「蔚藍色防線」,其核心據地就在化工廠。就在解放軍執行作戰計劃時,出現了奇怪(可疑)的一幕,一面白旗突然出現在敵方陣地,同時還響起了聲音:「我們同意休戰,請貴軍的師長級別長官來談談受降的事宜。」

事後很清楚這是敵人的一次陰謀,但是在當時,要100%判定這是「假投降」還是挺有難度的。因為在外圍作戰時,就有1.7萬名國軍官兵投降,在總攻太原前,一共受降了2.8萬多名國軍官兵。

解放軍在攻克東山四大要寨時,由於傷亡較大,就暫緩了攻勢,在休整期,解放軍換了一種「作戰」方式,用上了「攻心戰」,采用的方式看上去挺老土,就是「喊話」,不過還挺管用。

那時不時會看到一個場面,操著山西口音的人扯著嗓子,告訴同鄉們他們在解放區很好,勸同鄉們別再死扛著了。晉綏軍高級將領趙承綬等人在被俘後,他們的舊部關系後來也被用上了。

雖然晉綏軍對閻錫山有極高的忠誠度,但是在生和死之前,往往求生欲會占了上風。那時太原城能吃得幾乎沒了。

1948年的晉中戰役結束後,解放軍就將太原和外界所有的地面運輸渠道通通給掐了,城內所有的物資供應只能靠飛機。

閻錫山其實一直都有準備,他在多渠道積極囤物資,尤其在1946年以後,他將自己三十多年積攢的大部份資金轉存到美國銀行,就是為了謀求一份援助。

只是山西沒入人家的眼,閻錫山只好自己掏錢入股「民航空運大隊」,後來和美國的「飛虎將軍」陳納德合作。但是,空運的物資畢竟有限得很,而且很多還是劣質,如陳納德運來的紅大米,品質非常糟糕,但是依舊「供不應求」。

1949年春天的太原,那些剛發芽的樹葉、野草以及其他綠植都成了「糧食」。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太原的軍民「十之三、四」都有眼盲癥,

這時如果聽著、看著同鄉在解放區過的不錯,這些太原軍民心裏自然會有考量。陽曲鎮的71師212團(缺兩個連),就是在一九七師準備發動進攻前主動投誠的。

那為何解放軍對這次的「白旗」就產生了疑惑呢?在攻城前,解放軍做過偵察,敵軍可是在工業區投入了大量的軍事力量,可以說是重點經營,突然「放棄」,不是很奇怪麽?

但是,又不能排除敵方是真心投誠,這時就需要有人去探明「真假」。解放軍政治部就設有敵工部,專門負責受降等這些事宜。

不過這時,林向榮團長站了出來,他分析說敵人極有可能在耍詐,師領導不可貿然前往。林團長接著說:「應該派人前去試探,那就讓我去吧。」

在林團長看來,如果敵人真的在搞鬼,我軍也有應變的時機,戰場上突擊本就是常事。林團長帶著一排人出發了,他騎著馬走在最前面。

就在大家等他的訊息時,卻是聽到了密集的槍聲。

在林團長出發時,整個部隊已經做了準備:隨時接應!這時突然響起的槍聲無疑是一個「訊號」:果然如林團長所料,敵人詐降!

大部隊立即出擊接應,但是遭到了敵軍的猛烈炮火阻擊,解放軍傷亡挺嚴重。直到21日淩晨,在炮兵的增援下,化工廠的敵軍工事才被摧毀,撕破了工廠區的防線。

直到這時,大家才知曉敵人之前的「謀劃」有多「陰很」,首先是設計了一個「埋伏圈」,此處三面受敵,又無防守地形可以利用,林團長等一行人等於是被「誘導」進入了「圈套」;其次是想重創解放軍的大部隊;再次是想傷害解放軍的一些高級將領。

敵軍為了防止解放軍接應,又將後路卡斷,林團長他們就是在絕境中作戰,場面很慘烈。在機關槍掃射中,他的警衛員先中彈,他在救護警衛員時也被擊中,左前胸和腹部都中彈,當場犧牲。

這一年,林向榮33歲。

心向革命,投身戰鬥

對很多人來說,林向榮的名字實在太陌生。不過他的英雄事跡一樣值得人們緬懷。

林向榮是林彪的弟弟。出征太原前,兄弟倆還在北平小聚了幾日,沒想到那次分手竟成了訣別。林向榮在家中排行老五(林彪排行老三),大家都說,他和二哥林彪更肖似些。

二哥早早就跑到廣州進了黃埔軍校,一度和家裏人斷了聯系。直到1937年,林向榮不但得知二哥在延安的訊息,還看到了一份招生簡章,他立刻做了決定,他也要去延安,後來進了抗大學習,畢業後進了晉察冀邊區第三軍分區。

在民國史上,山西絕對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除了1937-1945年那幾年,1911年至1949年,這片土地上的「統治者」就沒換過。

1909年12月,閻錫山和黃國梁在一次運動、輿論中,直接掌握了山西陸軍。這時閻錫山開始了兩手準備,背地裏和同盟會聯系,明裏和山西巡撫、新軍協統等人交往密切,明著看是「改革」新軍,其實是在為起義做準備。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後,閻錫山決定提前起義,本來按照約定,他是要帶兵到河南接應起義,但是他認為形勢已經不允許這麽做,於是於同年10月29日,發動太原起義成功。隨後閻錫山被選為山西總督。

閻錫山曾在日本留過學,這時他將日本的「經驗」搬到了山西,軍政和軍令分開。1912年起,閻錫山陸續開設將校研究所、軍事教育團、精武社,這些軍政上的措施奠定了閻錫山對山西統治的軍事基礎。

袁世凱那段時期,閻錫山將身段放得很低,幾乎讓人忽視了他的存在,表面上看他將一切權力都讓出了,軍務大事都讓黃國梁去處理,還將很多要職位置讓與袁世凱的親信/親屬,如晉南鎮守使董宗仁就是袁世凱的把兄弟,山西民政長陳任就是袁世凱的遠親。

閻錫山心裏只念著一件事,就是軍政大權,他將自己「扮成」了甩手掌櫃,就是在等機會,這一招還真的讓袁世凱基本放下了戒心。當然這段時間並沒持續多久,四年後,北洋軍閥分裂,閻錫山的機會來了。

閻錫山一直務實得很,這時他選擇了段祺瑞,在「院府之爭」中,他堅決站隊,還派山西軍隊助段祺瑞討伐張勛復辟。閻錫山自然也得到了「器重」,他成了山西省主官。

閻錫山在重攬軍政大權後,不再藏藏掖掖,開始壯大晉軍,並加入軍閥混戰。山西處於京畿重地,此時大家已經無法忽略閻錫山的實力。不過他此時更多還是「左右逢源」,只想好好經營著山西。

直皖戰爭期間,閻錫山白天熱情接待直、皖、奉三方的代表,晚上則是和心腹分析局勢及自己的對策,同時還安排日夜加班生產武器,練兵也沒懈怠過。

當時閻錫山覺得最大的威脅來自直系,一聽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他覺得這機會太好了,立刻出兵石家莊,直接將北上的直系軍閥給攔截了,正是有了閻錫山這「臨門一攔」,腹背受敵的直系軍閥遭受重創,而受益頗多的自然是閻錫山。

這時的晉軍,論軍隊規模,真的小,不過2萬人而已,再論戰鬥力,閻錫山自己就評價過,當時出兵攔截直軍就是一個冒險,還好對方沒種,自己僥幸贏了。

閻錫山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各軍閥都紅著眼,山西的戰略位置如此重要,任誰都會來取,於是他立馬擴充軍隊,很快又和國民軍打了一仗,損失是不小,但是收獲更多,綏遠成了閻錫山的囊中之物,軍隊的戰鬥力也升級。

後來在解放太原時,為何閻錫山將太原弄成了「碉堡陣」?經驗就是從這時開始積攢的。在鎮守天鎮、大同時,晉軍對「固守城池」有了自己的理解,自此晉軍還得了一個美名「善守」。

單看太原,它三面有山,只有中、南部是一個河谷平原,汾河在這裏路過,貫穿太原全境,怎麽看都像一個「堡壘型」的城市。

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日偽在侵占太原的八年時間內,修築了大量工事。1938年6月,日偽在太原成立了所謂的「工程隊」,這是對外的稱呼,私底下稱為「太原俘虜收容所」,說一個「客觀」的詞語,就是集中營。

「太原工程隊」是日偽在中國建立的規模最大的幾個戰俘集中營之一。根據相關資料,「工程隊」收容的不僅有戰俘,還有隨意抓來的老百姓。他們成了「實驗的標本」,還為受傷的日偽兵直接「活體供血」,甚至還是練兵的「活靶子」。

其中很多「勞工」不是去修路,就是在各類工廠做工,如發電廠、面粉廠等,還有不少「勞工」是在太原的東山修地下碉堡和工事。

閻錫山曾這麽形容太原:太原的形勢就像這樣,東山就是那太原的頭,一南一北兩個飛機場就是太原的手,兩只腳伸在這汾河西,而太原就好似那人體的內臟。

這裏說的「東山」,就有閻錫山重點布防的四大要寨,解放軍在爭奪戰中付出了巨大代價,有資料說8500多名戰士犧牲。(後另有數據,解放軍1.5萬多人犧牲。)

閻錫山再次「接手」太原後,在日偽工事的基礎上,繼續投入大量財力人力,就是要將太原打造成「易守難攻」的要寨。用現代的詞語來評價,他似乎對太原的「防禦工事」有迷之般的自信,認為只要修築好堅固的堡壘防線,哪怕是一百五十萬的軍隊,也完全可以阻擋在城外。

12年過去了,閻錫山還沒想明白,攻克太原只是時間問題。

12年前,太原經歷了一場慘烈的保衛戰,只是失敗了。

日偽在占領平津地區後,迅速兵分三路,一路就是沿平綏線入侵山西,很快南口、張家口、大同失陷,在平型關遭遇守軍頑強抵抗,其中板垣師團一部進入八路軍一一五師的預伏地區,被殲滅1000多人。

此時日偽改攻茹越口,為了避免被日偽包圍,中國軍隊不得不放棄平型關。很快娘子關失守,日偽直逼太原,使用的戰術就是輪流轟炸,飛機大炮齊上陣,城墻被轟開後,守軍和日偽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不過在入夜後,日偽又空降增援部隊,最後太原守城部隊不得不棄城。

從另一個層面上說,閻錫山有點低估了解放軍的作戰實力,這時的解放軍已經不是早年的紅軍,而是有成建制的軍隊,也有自己的炮兵。

那些明的、暗的堡壘的確可以扛得住美制的榴彈炮、日制的山炮,但是在爆破技術面前,一樣招架不住。

在發起攻城前,解放軍進行了整訓練兵,70%以上的人員都掌握了爆破技術。

而這時,閻錫山在用堡壘將太原「保護」的同時,還試圖讓太原的全體軍民也成為一個完整的戰鬥群體,他弄出了一個【戰鬥城男女成員編隊實施辦法】,按照年齡、性別編隊。

只是,在外界看來「固若金湯」的太原,真的一點瑕疵都無麽?和解放軍過手幾次後,閻錫山自己都承認了,整個堡壘防線有致命缺陷,沒能實際用好地形地勢,那些占據制高點的據點反倒成了目標,導致前沿陣地接二連三的遺失。

而被美國記者驚嘆的「不可思議的密集火網」,大都孤立、分散,缺乏防禦、伏擊等工事,還有部份就是「形式工程」。

抗戰結束以後,閻錫山就有心準備「長期抵抗」,他也許認為,這不過是30年前那些「混戰」的再演罷了,自己只要守住山西,一樣可以繼續當「土皇帝」。

這時投入太原防守的兵力,包括保安團、民衛軍,也不過10萬人左右。另外,陜西的胡宗南美械部隊第三十軍和第八十三旅也得令增援太原,還有西北空軍第三隊副司令易國瑞帶來的幾架飛機。只是,那些美式武器並沒有發揮出該有的「威力」,國軍們使用起來手生得很。

當時閻錫山還說,只要火力足,完全可以「以鐵彈換肉彈」,他認為共產黨就是靠「人多」。不過這些碉堡並沒能護著他的地盤,接二連三地損兵折將丟地,他又繼續說,我們繼續修工事,「我們的工事要隨著地球的轉動而不斷加強」,一定可以修成永久性的工事,經得起一萬發炮彈的轟炸。

事實證明,堡壘也許是堅固不可破,但是人心若是散了,等於就是結束了,後來的「攻心戰」就是有力的佐證。

1949年春,平津戰役結束。華北野戰軍十九兵團、二十兵團、第四野戰軍炮一師奔赴太原,三月下旬齊聚太原前線,這時解放軍投入太原戰役的兵力已達38萬多人。

二十兵團的第六十六軍第一九七師,前身是華北軍區第一縱隊第二旅,在平津戰役中創造了一個記錄,張家口戰鬥中僅用16個小時就殲滅敵軍一個整師。

部隊改編後,林向榮任一九七師五九零團的團長。經過九天的行軍,六十六軍抵達太原的北郊。

4月20日上午,一場殲滅戰打響,就是要「清除」太原城外的各據點,整個行動中殲滅敵軍12個師。期間一九七師一路向南攻克,先後殲敵第46師團和27師89團。

正在激戰中,出現了上述的一幕,對方陣地出現了一面白旗,林團長主動站出:「正面強攻時,總是需要突擊隊先行的。」

有關林向榮的資料並不是很詳實,他從抗大畢業後,就積極投身於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反掃蕩鬥爭中,在解放戰爭開始前,他已經是晉察冀軍區獨立第五團的團長。此後又參加了石家莊、綏遠、張家口等戰役。

當他帶著一排人前去處理「受降」事宜時,敵人終於暴露了真面孔,對於林向榮的身份僅是一個團長還挺懊惱,當身邊警衛員受傷後,林向榮一邊處理警衛員的傷口,一邊指揮作戰,這時子彈卻是擊中了他。

林向榮後來葬於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

多年之後,再起事端

當二哥得知林向榮犧牲的訊息時,當時只是簡單回了幾個字:為革命而犧牲完全應該,這事完全可以理解!他用了兩個「完全」,外界都為他的「深明大義」而感動。

只是,在某個特殊年代,這事被拎出來了。

整個太原戰役,解放軍犧牲的人數超過4萬,是全國攻城戰役中最慘烈的一次,於是有人做開始懷疑並文章了,認為林向榮團長的犧牲「蹊蹺」。誰也沒料到,犧牲對年後竟會再起波瀾。

這場波瀾中,自然就涉及到當時兩位指揮作戰的徐和彭,不過真相怎會被遮蔽呢?當時林團長一行人並未全軍覆滅,有生還者口述還原了當時的險惡,而且後來的記錄中,也沒有林團長背部中槍的描述。

當時敵人應是做了周密的部署,想來個「釣魚」,而且還想「釣大魚」。若是真要「找岔」,只能說當時還是輕敵了些,一是人手帶的不多,二是接應環節沒有考慮到敵人會攔截,三是前去交涉時,沒有做好充分防禦準備。

但是,就像那句話「為革命而犧牲完全應該」,革命歲月中多少誌士臨危受命,置生死於不顧,所有人都做好了準備,此去可能就真的不會再回來了。

當林團長騎著馬出發時,他是走在最前面,他那時如何想,已無法得知,但是就看這背影,他應該早已將生死放於一邊了。

當年和他同去抗大學習的同鄉一共有九人,其中還有他的外甥陳得之,後來也犧牲了。

1949年4月24日清晨,太原城外炮聲震天,1300門大炮同時開火,這場耗時六個多月的戰役正式進入收尾階段。

太原戰役和三大戰役的開始時間幾乎一致,不過收官卻是在渡江戰役之後。當時毛主席走這一招時,用了「分割」的辦法,將國民黨的兩個戰區一百多萬的兵力給「切」散了,無法集中優勢兵力作戰,自然只剩一退再退。

再回想這段往事,就能很好理解太原戰役的「助力」作用,這不是簡單解放一座城池,而是直接支援了華北和西北的解放。遼沈戰役結束後,北平守軍不得不關註太原戰事,而解放軍此時表現出靈活、高超的軍事戰術,讓他們不得不「評估」自己的決定。

後來的歷史證明,這招棋實在下得高,北平胡平解放,同時也加快了綏遠的解放,此後一路解放。

只是由於那一次的「打岔」,有關林向榮犧牲的真相,一度「撲朔迷離」,只是他的戰友心裏一直裝著這事,後來告訴自己的子女,這位老革命說他忘不了林向榮,當年他是師政治部的主任,照理應該是他去。

這位老革命後來也葬於石家莊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想來他應該告訴了自己的老戰友,四天後,太原解放了,六個月後,新中國成立了!

告慰英烈們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取得戰爭的勝利。

緬懷英烈們最好的方式,莫過於繼續堅定朝前走。

由於歷史上的那些「疑神疑鬼」原因,林向榮似乎一度被人遺忘,今日再說太原戰役,想法很簡單,歷史不該被淡忘,烈士更不該被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