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何杜聿明在國軍中地位勝過宋希濂?指揮更強,擁有自己基本盤

2024-01-06歷史

黃埔軍校一期出來的一眾國軍虎將中,宋希濂和杜聿明可謂是其中的佼佼者,兩人在我軍和國軍中的風評都是名將中的「良將」。在抗日戰爭階段兩人都在和日軍作戰中打出了亮眼的戰績,在民族大義面前舍生忘死,同時又在解放戰爭中,因為陣營不,同,在作戰中先後在戰場上被我軍俘虜。到了新中國建設之後兩人都進了功德林,卻也在1959年的大特赦中被首批安排釋放。

即使履歷這麽相同,兩人發展還是有所不同,在抗戰前宋希濂在黃埔學生中還是勝過杜聿明很多。不過隨著進入抗戰相持階段之後,杜聿明也開始慢慢崛起,並一直穩壓宋希濂一頭,那是因為何原因讓後來的杜聿明在國軍中地位要勝過宋希濂呢?

黃埔雙雄

宋希濂和杜聿明都是黃埔一期的學生,不過兩人在學校中的際遇卻完全不同,不同於陜西老實漢子杜聿明在學校期間勤勤懇懇學習,不參與社交。湖南小康家庭出身宋希濂因為出身以及少年時代的見識在學校表現 更為外向和活躍,與老同學陳賡等人走得很近,並短暫加入過中國共產黨,不過卻在中山艦事件後加入到我軍的對立面。杜聿明在學校中沒啥地位和朋友,而相反宋希濂和同學之間關系相處的較為融洽,一動一靜的兩個性格讓兩人在畢業後的分配上就開始出現了差距。

在畢業後,宋希濂和很多黃埔同僚一樣加入到東征中,並屢立戰功,在中原大戰時期就已經任國軍精銳第二師的團長,是嫡系中的嫡系,甚至因為作戰成績優秀還公費出國進入到日本千葉軍官學校學習,前途光芒。而此時的杜聿明在畢業後被派到了北平擔任守陵官,加入地方軍陜軍當一個坦克營長還被人開除,只能跑到南方靠著越獄到了南京才當上一個上尉連長。

到了九一八事變之後,杜聿明靠著徐庭瑤和張治中兩位恩師以及第五軍系統慢慢爬了上來,在王牌25師擔任旅長和國軍裝甲部隊負責人。但他的對手宋希濂卻更狠,在圍剿紅軍的作戰中屢立戰功,雖然有親自槍殺恩師瞿秋白的不光彩歷史,但在作戰中卻是一名猛將,在一二八抗戰時在蘊藻浜重創過日軍。在1935年國軍進行軍改之後擔任當時國軍僅有的3個德械師之一的王牌36師師長,隨後駐屯陜西。

而即使到抗日戰爭前期,宋希濂也依然是小壓杜聿明一頭。

淞滬會戰宋希濂的36師在南京擋住日軍的進攻,並安全撤走,而杜聿明的裝甲部隊在唐生智的下限指揮下全軍覆沒於南京,不得已撤退到湖南進行休整。在武漢會戰中作為71軍軍長的宋希濂帶領3個精銳德械師打出了悲壯的富金山戰役。不過宋希濂在和杜聿明的較量中以武漢會戰為分水嶺,後勁強的杜聿明也迎頭趕上開始超越自己的老同學。

在1939年進入抗戰相持階段之後,杜聿明開始逐漸將宋希濂拉在身後。

1939年擔任第五軍代理軍長的杜聿明(少將),率部在昆侖關大戰日本鋼軍第五師團,並取得震驚中外的「昆侖關大捷」,破壞了日軍從背後繞道進攻西南的意圖。此戰過後擁有自己基本盤的杜聿明,將第五軍發展成為了國軍第一王牌軍。在1941年時候,雖然宋希濂作為黃埔學生中第二個擔任集團軍司令(11集團軍)的人,但在此時軍中地位無疑是杜聿明更受關註。特別是在指揮遠征軍入緬作戰,後期擔任昆明衛戍司令期間,杜聿明儼然已經在抗戰後期老蔣的紅人之一。

到了解放戰爭開始後,杜聿明的風頭甚至已經超越國軍很多王牌上將,在1946年擔任東北保安司令期間,多次在和我軍戰神林總的作戰中占據上風,兵鋒甚至一度到松花江岸,在東北的賽局中也是一直處於上風。而宋希濂則是在後方擔任新疆方向的警備司令和西北行轅參謀長較為低調。

解放戰爭後期,在國軍成立剿總區之後,杜聿明先後擔任徐州和東北兩個剿總副總,雖然是副總職位但卻行剿總的權利。可以說1948年的杜聿明權力已經到達巔峰,以中將的身份幹上將的工作。而宋希濂雖然也是白崇禧華中剿的副總,但和其他兩個戰區比起來還是顯得較差。說到這還有一個小插曲,在遼沈戰役期間杜聿明因為去東北救急,所以想讓宋希濂去替補過渡一下,從這可以看出在國軍選將上杜聿明優先級到勝過宋希濂。

因此從抗日戰爭進入中後期以及解放戰爭,杜聿明的身份和地位是要壓過宋希濂這個老同學一頭。

為何杜聿明能後來居上

那麽是什麽原因,讓杜聿明可以後來居上穩壓宋希濂呢?

首先是雙方的能力差距。

在這裏還是要說杜聿明在指揮上要更勝一籌,其差距在於杜聿明是國軍中少有的能在戰略層面上進行考量的將軍,說白了就是在大場面作戰上更強。在抗戰前因為有裝甲兵的建設經驗,因此得以指揮機械化第五軍,在隨後的作戰中也是一直和日軍王牌作戰,戰場經驗豐富。而且因為有抗戰指揮大兵團作戰經驗在解放戰爭時期,得以指揮東北軍然後一路往上爬。

而宋希濂和很多國軍一樣,雖然指揮不差,但格局始終是在軍長、兵團司令之間徘徊,指揮部隊10萬人就是上限,在大兵團作戰方面還是有所欠缺,這是很多國軍將領的通病。而在解放戰爭中這是動輒幾十萬人的會戰,所以杜聿明這類人才才會更吃香。

其次是杜聿明勢力更強。

宋希濂和杜聿明的發展曲線更像是兩個不同的曲線,在派系林立的國軍內部,這兩位仁兄的際遇則是不太一樣,雖然都是出自何應欽系。但宋希濂更像修仙裏面的散修,喜歡孑然一身,上面沒啥靠譜的引路人。雖然忠心老蔣,但和【人間正道是滄桑】裏面的老範一樣不屑於拉幫結夥,渾然正氣。

當然這樣的人,往往沒啥盟友,因此宋希濂在國軍內部是孤獨的,而且在富金山和惠通橋戰役之後,宋希濂雖然升任11集團軍總司令,但已經喪失自己的基本盤,起家36師在武漢會戰中打光,而71軍也是被陳明仁搞獨立,在解放戰爭中被杜聿明拉攏了過去,宋希濂本人也僅僅是在後方擔任閑職,直到解放戰爭後期,才有自己的基本盤——14兵團,但已經不可與杜聿明同日而語。

相反,因為北伐畢業後不喜歡拉幫結夥導致其被踢出北伐軍,讓杜聿明更明白抱團的重要性。在擔任25師副師長的時候,因為勢力之爭讓關麟征踢出25師,在進入裝甲部隊後,杜聿明靠著徐庭瑤的關系籠絡鄭洞國、邱清泉、戴安瀾和廖耀湘等人。在隨後又借著遠征軍之便利將勢力插手到駐印軍中,形成了駐印軍和第五軍2個基本盤,雖然對外說自己不搞派系,但明眼人都知道這部份國軍的精銳都只聽杜長官的命令。

最後是性格原因。

這兩人將軍在國軍內部是出了名的忠誠,宋希濂更是被稱為鷹犬將軍。但兩位將軍的性格還是有所不同,杜聿明更偏向於「藏拙」,經常以老實人自居,在老蔣面前戰戰兢兢,不同於滿嘴仁義忠心的其他國軍將領,杜聿明是在行動上展現自己忠誠,再加上性格上的自謙,已經對部下的寬容,因此部下很喜歡跟他作戰。

宋希濂的性格上雖然也是謙虛很多,但其為人做事則是相對灑脫得多,從營救陳賡中的事件上來看,可以看出其身上有俠客的豪爽,講究行得正的坐得直。因此和步步為營小心謹慎的杜聿明相比,宋希濂反而因為性格原因而不被重視。

雨田君說

宋希濂和杜聿明作為國軍中的典型將領,在大是大非面前還是很拎得清,對日作戰的時候也是每每沖鋒陷陣,他們身上有著傳統軍人上身的家國情懷,雖然和我軍陣營不同,但仍值得我們尊敬。但同時在面對人民的時候,卻又顯得愚忠和刻板頑固,站在人民群眾的對立面,從而成為某些人的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