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漢末一個小人物,帶著數百殘兵,打散了十余萬黃巾軍

2024-01-20歷史

漢靈帝中平五年,六月,益州人馬相、趙祗在綿竹起兵,根據【三國誌·劉焉傳】、【後漢書·劉焉傳】、【資治通鑒·卷五十九】等,梳理大致過程如下:

初起兵於綿竹,自號黃巾,「一二日中得數千人」,先殺綿竹令李升,在綿竹糾合吏民萬余人。攻入廣漢之雒縣,殺益州刺史郤儉,繼而攻入蜀郡、犍為。

綿竹是廣漢治所,雒縣是益州治所,成都為蜀郡治所,三地相距不遠,都處於益州的核心區域。馬相可謂來了個中心開花,史載「旬月之間,破壞三郡」。

馬相便自稱「天子」,眾至數萬,【後漢書·劉焉傳】以為「眾至十余萬人」,總之聲勢浩大,震動朝野。

後又遣兵攻打巴郡,郡守趙部被殺,劉焉大概於此時受任監軍使者加益州牧,因為巴郡陷落道路不通,所以暫時寄身荊州境內。

是時,州從事賈龍在犍為境內,引家兵數百人在犍為東界,收攏吏民「得千余人」。「攻相等,數日破走,州界清靜。龍乃選吏卒迎(劉)焉。」

從馬相的起兵,到眾十余萬人,再到破壞四郡,再到被賈龍打散,這一切僅僅經歷了半月有余,其中關節不容人不迷惑。

如此聲勢浩大的一支叛軍隊伍,一路過郡殺官無往不利,為什麽僅僅過了數日,就被賈龍帶領的千余人打散?

這是我讀【三國誌·劉二牧傳】,所產生的一個巨大的疑惑。說實話,我思考了很久,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一時沒有信心能解答這個疑惑。

只好從幾個方面做一點簡單的推論,一來作為讀這段歷史的註腳,二來拋磚引玉、以俟能者。

關於雙方的人數對比,馬相攻入蜀郡、犍為以後,【三國誌】說眾「數萬人」,【後漢書】說眾「十余萬人」,【資治通鑒】采信了前者,我們權且中和二者取十萬人。

而賈龍的兵力,【三國誌】說先是領家兵數百人,後「斂攝吏民,得千余人」。這裏的「得千余人」,不應該理解為總共千余人,而是又得到了千余人。加上原來的數百人,應該有兩千人左右,這就是一支具備一定戰鬥力的隊伍了。

而馬相旬月之間,裹挾數萬百姓,根據清朝太平天國的經驗,這數萬百姓必定是拖家帶口,真正的有戰鬥力的恐怕不足一半。也就是說,馬相實際的兵力,大概應該在五萬左右。

另外,賈龍的實際兵力,應該也不止兩千人。賈龍為益州從事,按理說應該是住在雒城,但雒城一戰,刺史郤儉被殺,卻不見有「家兵」的賈龍有什麽反應。

據裴註引【英雄記】,賈龍是蜀郡人,他當是在雒城陷落之後,逃回蜀郡,糾合家兵數百人。後馬相叛軍攻入蜀郡,賈龍帶家兵退入犍為,投奔同為蜀郡人的犍為太守任岐。

根據後來兩人同時反叛來看,二人之間的關系應該十分密切,所以,賈龍帶兵守在犍為東界,應該會得到任岐的支持。也就是說,以賈龍為代表的官軍部隊,在當時至少應該是有數千人的。

因此,二者的實力差距就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麽大,應該是數千人對五萬人。

其次從軍隊戰鬥力上來講,馬相起兵「一二日得數千人」,足見其起兵倉促,因為打著黃巾的旗號,才吸引了很多流民、困民。

這些人本以疲憊不已,再加上沒有什麽戰鬥經驗,更不可能經過像樣的訓練,也沒有精通兵略的將領統帥,自然不可能有什麽像樣的戰鬥力。

一路過郡殺官,是因為他們從內部亂起,打了官府一個措手不及。再加上人數眾多,雖然戰鬥力低下,但也產生了足夠的威懾力。而且,隨著戰事的順利,很多貧困的百姓都跟著起哄,所以半個月左右就發展到了十萬人。

突然增加了這麽多人,自然又加劇了隊伍的混亂。對於一個沒有帶兵經驗的人來說,一支十萬人的隊伍,又夾雜著老弱婦孺,是很難做到有效控制的。所以看似十萬人,實際上只是一群烏合之眾。

這樣的一支隊伍,在戰事順利的時候,會有越來越多的百姓參與進來。而一旦戰事失利,很多人就會做鳥獸散,這也就是為什麽犍為一戰之後,賈龍攜勝利之威,幾日間就肅清了州郡。

相比之下,賈龍作為州從事,既然有自己的家兵,說明他是知兵的,而且家兵本來就是一支成編制的武裝,可以做到高效的指揮,發揮最大的戰鬥力。

第三從戰術戰略上分析,馬相犯了很多致命的錯誤:

首先是戰略上的錯誤,馬相每攻下一地,皆殺官掠財攜民而去,因為貪於攻城掠地,所以沒有經營自己的根據地,更沒有安撫原生的吏民。

這就會導致,當地的有業之民和豪門階層,會產生強烈的抵抗情緒,而馬相的部隊也就徹底變成了一支流寇。

除此之外,馬相還犯了分兵冒進的錯誤,他在攻占雒縣、成都以後,沒有進一步穩固自己的戰果,也沒有集中有效兵力消滅官軍的有生力量。而是急切的分兵進攻蜀郡、犍為、巴郡三郡,結果極大的分散了兵力,進一步的消減了戰鬥力。

其次是戰術層面的錯誤,馬相大軍攻城掠地往往缺乏戰術指揮,只是裹挾著一幫聲勢浩大的流民,一路之上橫沖直撞。這樣就容易導致隊伍過於樂觀、輕敵,一旦遇到像樣的抵抗,則會產生沮喪、厭戰的情緒。

反觀賈龍,集中有效兵力,屯兵於犍為東界,以逸待勞。而且犍為郡在四川平原南部,境內多山,賈龍可以依據險要地勢發起有效阻擊,或者可以發動伏擊,在叛軍退卻的時候再乘勝追擊。

我們不知道賈龍采取了什麽樣的方式,但總之這一仗是打勝了,這可能也是馬相起兵以來遭受的第一次失敗,馬相極有可能就是在這一戰中被殺。

所以可想而知,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當時的叛軍會是一種什麽樣的情形。

賈龍的戰勝,給了蜀中官吏豪族極大的信心,應該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蜀中各郡的豪族應該會紛紛響應。在形勢一邊倒的情況下,叛軍的殘部自然就要作鳥獸散了。

所以,只過了數日,蜀中的馬相叛軍就被平定了。這應該是蜀中官吏、豪族共同努力的結果,只不過賈龍在其中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所以史書把這個功勞記載了賈龍的頭上。

史書中的幾行字,在真實的歷史中可能隱藏著諸多的資訊。

亂平以後,賈龍迎劉焉於荊州,而劉焉則是把州治所遷到了綿竹。其原因之一,是因為綿竹是馬相之亂的源頭,劉焉要對這裏撫恤鎮壓。

除此之外,應該還有兩個更重要的原因。

首先,雒城作為益州的治所,早就被益州豪強的勢力所籠罩,劉焉在這裏很難有所作為。

其次,馬相戰死以後,其殘部很多都退散到了綿竹。所以劉焉在這裏「撫納離叛,務行寬惠」,一面收攏人心,一面趁機建立了自己的武裝,為後面徹底控制益州攢夠了資本。

讀【三國誌·蜀書·劉二牧傳】

【三國誌精解系列】第7篇

【原創內容】作者: 抱一散人 王玄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