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8年,大將粟裕開會遭非議,彭、賀兩元帥態度截然相反,為何?

2024-04-24歷史

1958年,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粟裕受到了中央軍委一眾委員的嚴肅批評。在這次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粟裕大將因為「工作作風問題」受到了黨軍內部眾人的一致反對,甚至在會上出現了批評粟裕大將「奪權」的不實指責。

其中,作為實際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彭老總便對粟裕大將進行了嚴厲批評,對他工作中的「越界」行為表示了嚴重不滿。可在台下列座,同樣作為十大元帥之一的賀老總,卻在此次會議中一言不發。

彭、賀二位老總同樣作為十大元帥,同樣生性豪爽、不拘小節,為何二人對待粟裕大將的態度差異如此巨大呢?對粟裕大將「奪權」的指責又是從何而來呢?

點個關註,一起了解粟裕大將蒙冤事件。

無辜蒙冤

1958年3月,毛主席在成都會議上針對彼時我軍內部出現的錯誤風氣做出嚴肅批評,建議召開一次軍委擴大會議,對建國以來的軍事工作進行一次反思總結。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同年5月27日,軍委擴大會議正式召開。

在會議之上,眾位軍隊領導幹部們透過采用延安時期的整風方式,對軍隊內部的一些領導人所犯下的錯誤,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其中劉伯承元帥與粟裕大將便成為了此次會議討論的焦點。

劉帥自建國之後便主動下放權柄,全身心的投入到南京軍事學院的建設發展之中。按理說,這樣一位一心鉆研理論教育的軍事家不應該犯下這樣嚴重的過錯。但劉帥卻成為了這次會議的重點關照物件,超越粟裕大將,成為了「一號人物」。

對於劉帥的指責這裏並不多說,我們主要來看看粟裕大將究竟受到了怎樣的指責。

在此次會議之中,粟大將之所以受到眾人的一致批判,歸根結底便是總參謀部與國防部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

建國以來,中國對於軍隊體制的建設便沒有停過。但礙於過去沒有充足的實踐經驗,因此我軍的正規化建設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建設中發展改變。而這樣一來,軍隊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勢必會碰上不少釘子,埋下不少隱患。

而開國將帥們作為一代英傑,哪個不希望能夠繼續在軍隊系統中發光發熱,希望能夠將軍隊建設的更好更強。而彭老總、粟大將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雖然在建國之後不久,林總便被毛主席任命為中央軍委的負責人。但林總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夠長期高強度工作。於是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便順勢落到了彭老總的肩上。彭老總生性直率,許多工作做起來顯得頗為強勢。

而作為歸屬中央軍委下屬管理的總參謀部,其主管人又是年輕有為,希望能夠為軍隊做出巨大貢獻的粟大將。因為建國之初,各部門機構之間的職能劃分的並不明確,時常出現相互交涉的局面。這樣一來,二人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會因為工作的職權問題出現碰撞。

而在58年的軍委擴大會議之上,對粟大將的主要批評便是針對其在工作中幹涉到了中央軍委領導工作,「奪取」了中央軍委才能實行的權力。

這便是會議上指責粟大將所謂「奪權」的真相。

也許很多人都會感到奇怪,總參謀部與國防部、中央軍委又不是只在建國初期存在。為何除卻粟大將這位首任總參謀長外,其他幾位繼任的參謀長似乎並未發生這樣的「奪權」之事。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首先便是因為好後幾任總參謀長不僅只負責總參工作。他們或多或少都兼任了軍委的重要工作和中央書記處的重要工作。因為職權範圍的擴大,他們投入到軍隊建設的精力並沒有粟大將那樣充足。這無疑為主持軍委工作的彭老總提供了發揮的空間,也讓相互之間的關系變的更為融洽。

可作為首任總參謀長,粟裕大將不僅專職管理軍隊,且是一位從來不畏懼權威,有著無限的工作熱情的青壯派幹部。他能夠投入到軍隊建設的精力遠比其他人多得多,這樣也就無可避免的導致,粟大將的工作內容會與主持軍委工作的國防部長彭老總有所重合。

這也有了日後被人所長期詬病的「三次擅權」論調。

擅權假說

粟大將年輕力壯,因工作交涉問題與彭老總產生誤會。在有心之人的推波助瀾下,粟大將被扣上了「三次擅權」的大帽。「三次擅權」究竟是何情況,裏面到底有著何等隱秘?

1954年,中央軍委針對中國共產黨與蔣介石集團的具體生存形勢,提出針對金門、馬祖地區的解放計劃。在中央軍委的具體計劃中,我軍將在1956年年底對馬祖地區展開攻勢,在1957年徹底完成對金門地區的解放工作。

中央軍委的計劃一出,得到了許多軍內領導人的認可。可作為總參謀長的粟大將卻發表了不同意見。粟大將結合彼時中國共產黨我軍對沿海地區的解放工作,認定華東地區可以將主要的軍事鬥爭力量都投入到金門、馬祖地區的解放之中,可以在既定計劃之前提前解放兩區域。

為了驗證自己理論的真實性,粟大將當即召集了南京軍區的領導幹部們,聽取了眾人對華東地區沿海島嶼的偵查情況

在得知攻占金門的難度頗大之後,粟大將便結合南京軍區眾人的意見,提出先打馬祖們爭取在1955年9月將馬祖地區拿下。在獲得眾人的一致首肯後,粟大將便將此事上報軍委,並得到了彭老總的肯定回復。不久後,粟大將便將任務轉交南京軍區,由他們做具體彈頭署。南京方面結合實際情況,認為由新成立不久的福建軍區來負責指揮作戰更為合理,因此主動向軍委和總參提出移交作戰指揮權力。

中央軍委很快給南京軍區以肯定答復,贊成了他們的建議。但粟裕大將卻對軍委的指示有所疑慮,福建軍區雖然對金門、馬祖地區的了解更多,也更適合指揮作戰,但福建軍區成立時間太短,建構建設都沒有全部完成,負擔這樣的任務實在有些壓力過大。

而事實證明,粟大將的猜測果然不錯。在一兩個月之後,福建軍區副司令便匯報稱軍區的準備工作進行的十分艱難。相關的部隊和船只沒有一樣是已經準備完畢的。

為了如期完成中央軍委的指示,粟大將與陳賡大將一起約見了福建軍區副司令皮定均,對進攻馬祖的工作進行詳細商討。可萬沒想到這次商討,竟會日後埋下大禍。因為會議是私下進行,沒有人做記錄。因此皮定均聽錯了粟裕大將的指示,誤以為總參指示全面進攻,並以此為目標,將作戰計劃上報軍委。

毛主席在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稱全面進攻馬祖這樣的大事,沒有經過中央允許便做決定,是非常錯誤的。加之在進攻馬祖的問題上,粟大將曾經提出派遣空軍入閩。因為只是提議,粟大將也沒有說明時間。此後彭老總便指示劉亞樓派遣空軍,準備進入福建境內。毛主席在得知此事後,也是十分惱怒稱「中央都未討論,怎麽就決定了?」

於是,粟大將便因為此事,被人冠上了「奪權、反領導」的汙名。

此後,因為與蘇聯軍隊接觸,粟大將又被扣上了「有違外事紀律」的罪過。建國之初,我軍倡導向蘇聯老大哥學習,軍隊建設也多是借鑒蘇聯經驗。粟大將為了軍隊建設,便在出訪蘇聯的過程中,主動向蘇聯國防部的軍事將領詢問意見。可這最終竟成了不少人攻擊粟大將的借口,稱其不顧外交紀律,私自勾結外國。

而最令人氣憤的是,粟大將還被指責「越權調兵」,公開奪取了國防部和軍委權力。誌願軍在回國過程中,作為總參謀長的粟大將便在自己職權範圍內,以總參謀部的名義擬定了相關的撤軍方案,,並上報給軍委彭老總檢閱。這份方案最終在軍委會議上遭到否決,沒有最終實行。

盡管這份草案沒有實行,但卻被有人之人抓住其總參謀部發出的名義,指責粟大將不顧軍委和國防部的統屬領導關系,擅自向誌願軍發出指令。由此,粟大將又被人戴上了一頂「調兵擅權」的帽子。

盡管這些指責不實,但卻成為了不少人攻擊這位前途無量的軍隊青壯派的借口。彭老總因為工作原因,與粟大將之間多有矛盾。因此彭老總才在大會上對粟大將嚴厲批評。可為何賀老總卻對此一言不發,未做任何評價呢?

一言不發

粟大將遭人陷害,背負上了無端罵名。彭老總也因工作中的矛盾,對其大發雷霆。為何同為元帥的賀老總卻不發一言,未對粟大將做任何批評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賀老總作為南昌起義總指揮和開國元帥,對於粟裕這位大將之首,應該十分熟悉。但實際上,賀老總與粟大將之間卻鮮少交往。雖然二人都曾經參加過南昌起義,但一位是20軍軍長、起義總指揮,一位是葉挺師長麾下的小班長。二人之間的軍職差距決定了,二人在南昌起義中註定不會有太多交集。

雖然二人都是出身湘西,但二人之間的交往卻並不多。賀老總在土地革命時期長期堅守湘西,粟大將則跟隨毛主席在中央蘇區活動。紅軍展開長征後,粟大將跟隨抗日先遣隊離開主力部隊,也失去了與賀老總見面的機會。此後賀老總隨主席北上陜甘,留在了黃土地上,粟大將則堅守在江南地區,為新四軍的發展嘔心瀝血。

二人直到解放戰爭,建國之後都沒有在工作上產生怎樣的交集。但賀老總對這位少數民族的老鄉,卻十分佩服。在建國之初,賀老總的一位老友前往其家中拜訪。老友之間交談不免談論到湘西老家。賀老總便感慨道:「湘西真是個出人才的好地方,粟裕便是湘西出來的嘛!」

從此不難看出,雖然賀老總與粟大將未有多少交集,但對粟大將本身,他是極其認可的。作為兩把菜刀便拉起一支革命隊伍的傳奇任務,賀老總甚至粟大將的戰爭藝術有多高超。自己的這位小老鄉看起來年輕氣盛,但其胸中卻內含經緯、縱橫溝壑。賀老總同樣還認識到,粟大將之所以不收眾多將領的喜愛,正是因為他那不愛逢迎,剛正不阿的性格。

粟大將這位軍事上的天才,在人情世故上確實有所欠缺。粟大將雖然性格並不張揚,但其骨子裏卻有著一股倔強。盡管粟裕大將性葛文和,從不與人爭論,但在某些關鍵之事上卻有著自己的堅持。在解放戰爭中,粟大將為留在中原完成自己的「淮海作戰計劃」,甚至不惜反對毛主席的作戰方略,與毛主席面陳己見。

這種不唯上,只唯實,敢於爭論的性格,在其日後逇工作中便成為了大忌。賀老總並不了解粟大將與國防部、軍委之間的工作到底出了怎樣的問題。但他十分清楚,粟大將在工作過程中必定與上級領導產生了矛盾。

賀老總正是因為對此有所判斷,因此才不願意在這種時候對粟大將落井下石。在這樣嚴肅的場合裏,賀老總寧肯不發一言,也不願意隨聲附和,將粟大將徹底「打翻在地」。

粟大將在此時之後,便遭到撤職,失去了總參謀長的職務,前往軍事學院工作。在此後的人生中,粟大將也沒有因為此事而改掉自己待人接物的風格習慣。他不願意刻意逢迎,不願意卑躬屈膝。即使是曾經與自己有過矛盾的彭老總在人生低谷時,粟大將也沒有借機為自己翻案。

他在此後的人生歲月裏,堅持為自己辯駁,希望中央能夠給其一個公正的評判。

1994年,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張震聯合發表文章,為粟大將的一生正名,否定了強加在其身上36年的汙名。#圖文萬粉激勵計劃#